摘要:文章以2005年~2010年農業上市公司為例,分析了農業企業相關多元化戰略選擇情況及其對經營利潤的影響作用。研究表明:調整型戰略有利農業上市公司在日益激烈和復雜的環境中提高自身利潤?;诖?,提出農業企業應該定期制定戰略調整計劃和建設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監管體系等建議。
關鍵詞:農業企業;相關多元化;戰略選擇
一、 引言
盡管中國的經濟環境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戰略規劃可能并不同步。但是到了21世紀,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加上中國入世,外國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使得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日益不確定的外部經濟環境,戰略方向選擇的問題自然而然也成為中國企業的棘手任務。如此背景下,生存于基礎產業中的中國農業企業,其產品生產周期長,易腐爛性等特點無疑加大了外部環境賦予企業的風險,對于他們而言,究竟應該實施堅持型戰略還是調整型戰略?其原因又是什么?這些都是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二、 農業上市公司基本特點
在探討農業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實施情況之前,必須先分析農業上市公司的基本特點,保證樣本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關于農業上市公司的選定范圍參照國內權威數據庫——國泰安經濟金融數據庫的界定,具體數據則是選取各農業上市公司2005年~2010年的數據(數據來源:國泰安經濟金融數據庫、中國上市公司資訊網)作為分析樣本。
以上市時間定義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年限,可發現農業上市公司經營年限長短相差甚大。經營年限最長的是公司ST華圣,截至2011年它的經營年限長達18年(1993年上市)。經營年限最短的是大華農、神農大豐和海南橡膠,它們均為2011年上市,截至2011年它們的經營時間不足一年。如將文章的考察時期2005年作為長期和中期的分界點,將2000年作為短期和中期的分界點,可發現52家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年限分布較為均勻,經營年限屬于長期的有18家,經營年限屬于中期的有15家,經營年限屬于短期的有19家,短中長期的公司數量相當,分布較為均勻。
從公司所在地區分布來看,中國農業上市公司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在各省市中,山東省的農業上市公司最多,達到7家;新疆次之,達到6家;湖南省和廣東省排名第三,分別為5家;緊接著就是北京,達到4家。上述五個省份為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其農業上市公司數加總已超過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總數量的一半。與之相對應,河北省、江西省、吉林省等常規農業大省的農業上市公司數量反而偏少。這也從某個程度上反映出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項目已經越來越脫離傳統農業作物,向經濟作物等高效益農業產品發展。如果從行政區域分布來看,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分布也較為廣泛,以華東、中南、西北為主要區域。
從公司經營項目涉及的行業來看,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業務擴散除了在農、林、牧、漁及其服務項目等大農業里開展,還出現了向食品飲料業、木材橡膠業、園林設計業等非農行業擴散的背農現象。但是從背農程度來看,52家上市公司中僅有8家出現了背農業務現象,而且個別開展背農業務的公司還是因為經營業績出現問題(被ST或者PT),才開始發展房屋租賃等背農業務。另外的40多家農業上市公司則在不同年份出現不同程度的農業內行業擴散及收縮的現象??梢?,背農經營是中國小部分農業上市公司的一個經營現象,但是目前大部分農業上市公司仍然以涉農行業擴散為主要特點。
通過經營年限、地區分布、行業擴散三個角度對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特點進行分析,發現:(1)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已有一定的經營年限,不同公司的經營年限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可作為不同年代的農業企業代表;(2)中國農業上市公司遍布中國各地,涵蓋了中國各地農業企業的地域特征;(3)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背農業務現象,但涉農業務擴散仍是其主要特點。簡而言之,中國農業上市公司是各個年代各個地域農業企業的主要代表,它們的經營趨勢以相關多元化經營為主。
三、 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的測量與分布
基于香農指數中的相關多元化程度測算公式,利用國泰安經濟金融數據庫及中國上市公司資訊網的相關數據,便能計算出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
2. 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分布現狀。文章僅考察2005年~2010年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經營情況。剔除了不完整數據及未上市公司數據后,按每個公司每一年為一個樣本,共有191個樣本。如表1所示,2005年~2010年全部農業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475 4,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170 6。另外,如果每一年份分開觀察,則2005年樣本數26個,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449 8,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034 5;2006年樣本數29個,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437 6,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979 9;2007年樣本數29個,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476 2,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025 9;2008年樣本數30個,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533 4,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170 6;2009年樣本數33個,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492 5,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041 7;2010年樣本數44個,相關多元化程度平均數為0.462 6,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049 2。
由上述數據分布可知,每一公司每一年的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公司是逐年遞增,有的公司是逐年遞減,有的公司是增減交叉變化??梢?,無論是從六年的整體情況觀察,還是從每一年的情況對比,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經營情況并沒有統一的變化趨勢,相關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選擇也沒有統一規律。即同一年份不同公司中有部分選擇擴大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有部分選擇縮小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綜合六年整體情況,不同公司有實施堅持型戰略(不斷增加或者減少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也有實施調整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
四、 相關多元化戰略與經營利潤
如前所述,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并無統一的變化趨勢,相關多元化戰略的選擇也沒有統一規律,這對于公司盈利能力是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是堅持不斷提高相關多元化程度或者不斷減小相關多元化程度的戰略有利于提高企業利潤,還是逐年調整關多元化程度有利于提高企業利潤?為了考察是否存在上述關系,文章將存在年份缺失數據的公司樣本刪除,從而保證每一個企業樣本都有6年的連續數據,最后得到26個企業樣本,156組年份數據,見表2。
1. 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2005年~2010年期間:26個樣本企業中,有22家選擇了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的調整型戰略,3家選擇了不斷擴大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的堅持型戰略,1家選擇了不斷縮小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的堅持型戰略;26個樣本企業中,有22家實現了正的年平均利潤,其中最高的年平均利潤為4.659 9億元,有4家的年平均利潤為負的,其中最低的年平均利潤為-0.293 8億元。另外,如將每個公司每一年的情況作為一個樣本,則156個樣本中,有24個樣本的利潤值為負,即所有公司在85%的時間內都實現了正利潤。
2. 戰略選擇與經營利潤。結合表2內容,通過對比不同公司的戰略選擇和利潤分布情況,可總結如下規律:
(1)調整型戰略有利于提高農業上市公司實現正利潤的概率。如表2所示,從相關多元化戰略選擇角度而言,26家農業上市公司中:有69.23%(18家)的企業選擇了調整型戰略,并實現了正的年平均利潤;有15.38%(4家)的企業選擇了堅持型戰略,并實現了正的年平均利潤;僅有15.38%(4家)的企業最后的年平均利潤為負。由此可見,通過調整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是大部分農業上市公司實現正利潤的主要途徑和做法。
(2)調整型戰略有利于減少農業上市公司獲得負利潤的概率。如表2所示,樣本中有12家企業在2005年~2010年期間,每一年都實現了正的利潤:其中有75%(9家)的企業選擇了調整型戰略;25%(3家)的企業選擇了堅持型戰略。由此可見,通過調整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是大部分農業上市公司保證正利潤,減少利潤損失的主要途徑和做法。
3. 理論原因探討。由前文分析可知,2005年~2010年期間,大部分中國農業上市公司是通過調整型戰略,來保證和提高企業的經營利潤。換句話說,相較于不斷擴大或者縮小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的堅持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更有利于農業企業的發展。其原因可通過競爭理論來解釋。
競爭理論強調企業外部環境,提出企業的戰略選擇應該從企業外部要素進行剖析,當企業外部環境多變時,企業應該根據環境的變化情況,適時調整戰略方向,方能持續發展。而農業生產的本質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過程,其產品具有季節性、鮮活性、生產周期長等特點,從而使得農業企業面臨非常大的市場和自然風險。與此同時,2005年~2010年期間,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這無疑又進一步加大了農業上市公司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面對如此激烈又有復雜的外部環境,通過調整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自然也成為農業上市公司的理性選擇。
五、 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1)從不同公司每一年經營情況來看,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經營情況并沒有統一的變化趨勢,即同一年份不同公司中有部分選擇擴大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有部分選擇縮小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2)綜合六年整體情況,大部分(85%)農業上市公司實施調整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僅有小部分農業上市公司實施堅持型戰略(不斷增加或者減少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3)從經營利潤角度而言,調整型戰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農業上市公司實現正利潤的概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減少農業上市公司獲得負利潤的概率;(4)農業上市公司的特點使得其不得不面對激烈又有復雜的外部環境,因而通過調整型戰略逐年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也就成為它們理性的選擇。
基于以上的研究結論,本研究認為可借鑒農業上市公司的成功經驗,為農業企業發展提供如下對策建議。第一,農業企業應該定期制定戰略調整計劃。由前文分析可知,農業企業的生產行為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行為,具有較高的外部風險,競爭環境不確定性較高,調整型戰略更有利于它們在激烈而又復雜的環境中生存發展。因而,為了保證農業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自身應該定期(1年~2年)制定戰略調整計劃,結合內外部環境有效規劃自身資源能力,不斷調整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
第二,建設企業外部環境風險監管體系。由前文分析可知,外部環境風險雖然來自于企業外部,但卻與企業進行戰略規劃息息相關,因此農業企業應該建設一套有效的外部風險管理體系,從而保證能夠準確及時的評估與管理農業企業外部風險的類型及大小。首先,意識形態上應重視,只有風險意識融進了企業,企業才有可能構建出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才能對企業外部風險進行評估、管理與防范;其次,企業成員參與,企業的每一位成員除了必須具備風險意識,還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到企業的風險管理過程中,成為風險管理的工作人員;最后,技術支持,因為科學有效的外部風險管理體系,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Ansoff, H.1.Strategy for diversificati- 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7,35(5):113-124.
2. 貝贊可·戴維,德雷諾夫·戴維,尚利·馬克.公司戰略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社,1999.
3. 蔡鍵.基于不同理論視角的歸核化戰略研究綜述.商業時代,2011,(6):87-89.
4. 靳明,鄧廣華.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績效關系研究.財經論叢,2009,(6):86-94.
5.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項目號:14XNH078)。
作者簡介:蔡鍵,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