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我國當前的外貿交易中結算方式開始逐步地同國際接軌,信用證因同時具有融資、結算、擔保和控貨的多重功能,已經逐漸成為了很多企業進行進出口交易結算的重要方式。雖然信用證結算在進出口貿易中,為交易雙方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由于其信用提供方為銀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交易的可靠性,但是這種結算方式仍舊存在很大的風險,并且風險大多為潛在風險不易察覺,因而文章便針對當前信用證結算方式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詳細的探討,以期能夠為當前從事外貿交易的公司提供幫助,合理的避免在交易中信用證結算所產生的風險。
關鍵詞:信用證;出口貿易;結算;風險
我國加入WTO是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重要轉折,自加入世貿組織開始,我國的貿易市場日益同國際接軌,外貿經濟發展迅速,而在外貿交易中,較于傳統的托收,保函和匯兌票據業務,信用證支付的方式更具靈活性、功能性的特點,開始成為了當前國際交易中所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結算方式。但是由于信用證具有跨國性,且在操作過程中,銀行對于信用證進行書面上的認證,較為重視這種同基礎貿易相分離的認證,在付款過程中,即信用證的交易過程里,銀行的行為同賣方行為沒有聯系,所以在這一特定條件下,信用證結算的方式便顯露出其局限性。通過總結分析,可以對當前我國外貿市場中,有關信用證結算所遇到的風險進行如下分類。
1 貿易進口國存在政治經濟風險
信用證融資方式從性質上講屬于買方信貸的一種,因此信用證的適用性極大程度上會受到進口商所在國整體市場環境和國家政治局勢的影響。進口商同出口商之間的所在國不同,因而在政治經濟環境上就存在差異,進口國可能存在政治經濟風險,這主要指,進口商所在區域在執政以及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會發生調整和變化,并且這種調整變化不可控,無法預測,從而對貿易活動造成影響,出現一些制約因素或者造成經濟損失。在國家的政策發生變動時,貿易活動會受到新政策的影響,貿易參與方在對于新政策獲得準確理解后,便會產生利用政策缺陷或不足的投機行為,每個國家實施的對外政策發生變更必然會影響到微觀對外貿易活動群體。另外,經濟危機也會帶來貿易風險,同樣道理,經濟波動產生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在過去的經濟危機中,我國的對外貿易收到了嚴重的影響,而陷入低迷。
2 開證行資信不佳的風險
國際商會針對對外貿易的信用證使用做出了統一規定,最新《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PC600(2007版)中明確要求,信用證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的付款條件,在付款中開證行為第一付款人,具有付款責任,在信用證支付中,將商業信用以銀行信用代替,從而增加了交易中支付安全性,保證了交易可以順利進行,方便結算支付。但是在信用證支付的模式下,銀行也并非具有堅不可摧的信用,很多國家銀行因為經營不善或者其他原因而破產,這也是時有發生的,并且破產的銀行中不乏有歷史悠久的金融巨鱷。而一些中小型銀行,在開立信用證之后,一旦發生倒閉、破產或者停業等事件后,必然無法對信用證予以支付,即無法履行信用證項下的結算業務。世界范圍內最著名銀行資信案例當數歷史悠久的英國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現在這一件事仍舊是震驚世界的經濟事件。一旦銀行出現問題,無法對信用證予以支付,履行期付款義務,那么風險便會轉嫁到出口商,出口商在此時無法保證其收匯,因而就需要轉而承擔由此產生的商業信用風險。
3 信用證的偽造和欺詐行為
信用證基于“單證相符,單單相符”的基本原則,將傳統的貨物交易和單據交易相融合,在提高結算效率的同時,也造成了進出口商和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信用證各參與方掌握著不完整的有限交易信息,極有可能造成進口商通過非常規途徑誘使出口商發貨,或者是出口商通過偽造單據騙取貨款的情況發生。各國也紛紛通過行政和立法的手段,杜絕信用證欺詐行為。部分不法進口商利用變造、偽造的信用證或者議付單據繞過通知行將單據直接寄送到出口商,誘使出口商提前發貨從而騙取貨品。還有部分進口商申請開立信用證不合格,并且不履行合同義務拒絕或拖延作出修改,假意勸說改用其他付款方式支付,若此時賣方貿然發貨,會致使出口商因信用證欺詐而處于被動局面。
4 利用信用證軟性條款的風險
在進出口交易中使用信用證支付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在支付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軟條款,這些用詞模糊的軟性條款就成為了信用證支付中的陷阱,主要指在不可撤銷信用證中,通過添加一些條款使得信用證轉變為能夠由開證申請人單方將付款責任主動權解除,拒絕付款,可將不可撤銷信用證修改成可撤銷,諸如此類條款設置經常是用詞模糊或者相對隱蔽,很容易被忽視,但卻能對信用證的實質條件產生重大影響。若是在審證的過程中,出口商沒有對信用證進行嚴格的審查,極易陷入陷阱中,而在交易時處于被動狀態,下面文章就針對當前常見的幾種軟條款進行分析。
4.1 另附生效條件的條款。這種條款的使用往往都在開出信用證的過程中,首先,申請人在開立信用證時要求開證行開出“開立時暫不生效”的信用證,然后約定,當在滿足某些特定條件或者取得某些指定文件之后,信用證方能產生法律效力。例如,開證申請人在對貨樣進行驗證確定無誤后,向開證行通知,信用證才能生效;只有簽發進出口許可證后,由開證申請人向開證行通知生效;只有經過通知簽發向開證行予以通知時才能夠生效;或者受益人必須出具履約擔保書,由申請人提供船名后才能夠生效等。雖然這類信用證已經開出,但是由此可以分析出,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主動權一直掌握在開證申請人手中。若是對于此類條款所帶來的風險沒有清楚的認知,受益人在交易中急于發貨,一旦在發貨中出現一些突發性的事件,例如行情出現變化,申請人有權拒絕收貨,同時按照軟性條款證明信用證并未生效,同時以信用證未生效為由解釋其拒收的合理性,最終致使出口商蒙受慘重損失。
4.2 在包裝運輸要求上設置陷阱。進出口貿易中最重要的便是裝運,在裝運的過程中極易發生影響交易以及貨物質量的問題。在交易中開證申請人可能會要求,裝運港以及裝船的日期都要由其同意并進行通知,且目的港也由其確定、通知,同時要求通知的方式為修改書。這種條款的存在就使得開證申請人在裝運中掌握了主動權,可以決定裝船日期、是否裝船、什么時候裝船,而受益人在裝運的過程中則時常處于尷尬的境地,首先必須隨時準備發貨,其次無法準確的確定發貨日期,并且信用證還存在裝船時間逾期的風險。若是在裝運的過程中,受益人做出了同信用證中要求不相符的行為,那么開證行就可以以此作為依據拒付。
4.3 商品檢驗書存在問題。在一般的出口貿易中,商品的議付單據都會由賣方出具,由賣方國家檢驗機構進行提供。信用證都會規定以進口商所在國的質量檢驗機構出具質檢報告作為議付單據。然而此類條款如果明確要求質量檢驗證書的出具人必須是申請人或其指定人提供,并且這些文件須經開證行認可,與開證行的庫存檔案相吻合,這樣的交易條件使得交易行為對于開證申請人則更為有利,因為交易中的商檢證書只有開證申請人出具的才可以作為議付單據,或者經過其同意才能作為議付單據,這就使得在交易過程中,開證申請人可以決定是否接受貨物,若是交易的過程中,開證申請人過分挑剔貨物的品質,就可以捏造理由拒絕接受商品,拒絕向出口商簽發質量檢驗合格證書,或聲明進口商的商檢報告與開證行所存檔的資料不符,在這樣的條件下,受益人就無法提供付款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受益人的信用證就成為可撤銷,還會因存在質量為由無法獲得貨款。
4.4 設置貨物驗收的軟條款。某些信用證會有此類規定:議付文件中增加了開證人提供貨物驗收報告,或者是貨物收據或其他證明文件須經進口商認可或核實,抑或以申請人出具相應證明作為議付單據之一。這類條款實質上已經違背了信用證憑單交易的本質,從而影響信用證議付獨立性,實質上削弱信用證的完整結算功能,使得受益人必須在申請人確認收貨后才能得到付款,將貨物交易與票據交易捆綁,重視貨物交接而輕視單據的實效。此項規定,實質上把合同中規定使用信用證作為結算的方式變相改變成托收業務中的遠期承兌交單,銀行的付款保證也無從談起,進口商往往可能因此而面臨著單貨兩空的風險,這類軟條款的設置目的經常是為騙取出口商貨物,跳開見單即付的束縛,出口商在實際信用證操作業務中應加以警惕。
5 證同不符、單證(單)不符、單貨不一的風險
5.1 證同不符的風險。信用證的開立以貿易合同和協議為基礎,兩者之間雖有密切聯系,但信用證生效后卻不依附于合同,信用證一經開立,就獨立于買賣合同而自身約束。買賣和同是買賣雙方之間的契約,只對買賣雙方有約束力而不對銀行產生約束力。信用證是約束銀行與買賣雙方的有效法律依據,開證行以及參與信用證業務的其他銀行和買賣雙方均受信用證的約束。在貿易實務中,出口商應正確理解信用證和合同間的關系,否則,會影響順利收匯。
5.2 單證(單)不符的風險
單證是指出口單據和信用證,單單則是指以商業發票為主以及所有信用證和貿易合同約定的整套單據文件。開證行承擔信用證業務中第一付款人的責任,信用證本身即是一項自足文件,也是一種純粹的單證業務,開證行僅憑符合信用證條款和單據付款,只要受益人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全套單據,開證行就應承兌、付款或議付的責任,其付款行為與基礎貿易行為相剝離。如果單據與信用證不符,即使貨物與合同完全吻合,議付行有權拒付款項。
5.3 單貨不一的風險
信用證審單過程中以單代貨,但若實際貨物的品名、規格、數量、包裝要求與議付單據并不符時,銀行并不會因此拒付,這便為出口企業帶來相當的經濟損失。貿易合同簽訂后,按合同規定的質量和數量如實交貨是賣方的基本義務,國家法律對此也有嚴格的規定,各家成熟企業對此都有普遍的認識。然而,出口商對于貨物缺、損會構成違約的認識比較清楚,但對于信用證條件下多交違約則認識相對不足。
6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出口貿易中,通過信用證結算的方式仍舊存在相當的風險,如何有效的規避風險,降低由于風險因素發生所帶來的損失仍舊是當前經濟學家和法學者的研究重點。文章通過對五種在出口貿易中所使用的信用證結算的風險進行了簡要的論述,其目的便是通過對此類風險的講解,提高企業在信用證結算中的風險防范措施,從而更好的保證交易雙方的權利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的高效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嘉忻.淺談信用證付款方式下的買方風險及其防范問題[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04).
[2]萬玉琳,林璐.信用證支付方式的風險與應對策略[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3]于力,穆洛.淺談信用證欺詐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4]薛春風.警惕不利條款下的詐騙--對于一起背對信用證欺詐案例的分析[J].中國城市金融,2003(01).
[5]胡竹枝,李慧敏.新形勢下信用證結算方式中出口商面臨的風險及防范[J].財會通訊,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