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很多教師發現,教育案例精彩紛呈,看似信手拈來,恰如“神來之筆”,然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再次呈現,或再實踐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適得其反。究其原因,是未能真切地解剖教育案例實踐,領悟其教育的真諦。
比如,陶行知大師“四顆糖”的教育故事已經成為經典,啟發著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
育才小學校長陶行知在校園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里去。
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在讀完“四顆糖”的故事后,我們不禁為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所折服。然而,倘若在對大師案例欣賞欽佩之余,不加分析地簡單移植或直接復制,則會弄巧成拙。下面一位仲老師在“獎”給學生四塊糖后發生的事情,讓他不知所“錯”:
一個下午,我剛走進校門,就發現我班的程程正拿著沙包追打著一個同學,我當即制止了他,讓他隨后到我的辦公室來。上樓時,碰到一個要結婚的老師,送給我一把喜糖。來到辦公室,程程已在門口等候。突然間,我想起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于是有了主意。
我掏出一塊糖果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我卻遲到了。”程程將信將疑地接過去,我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說完,我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他手里:“我調查過了,你追打那個同學,是因為他在你們丟沙包時故意搗亂。”他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師,我錯了,你罵我吧。雖然他故意搗亂,我也應提醒他,不該追著他砸。”我說:“打人肯定是不對的,那該怎么辦呢?”程程想了想說:“我可以邀請他一塊兒玩。”我笑了,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你已認識了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好了,你回去吧。”他說聲“謝謝老師”,轉身跑了。
走進辦公室,我剝了一塊糖丟在嘴里品味著,不禁為自己剛才的獎勵而得意。忽然間我有點好奇:程程回到班級里,會怎么樣呢?我趕緊向班級走去,還沒到門口,就聽到了程程的聲音:“快來看仲老師給我的糖。”一陣鬧騰以后,又聽他說:“你們想知道仲老師為什么給我糖嗎?”他賣了個關子,然后繪聲繪色地講起來。我氣壞了,正想沖進去,又聽他說:“我以為是什么好東西呢,幾塊爛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話,把我剛才的得意擊個粉碎。
仲老師在模仿陶行知做法的時候碰了一鼻子灰,“形似卻不能神似”,關鍵在于缺乏對教育本質的把握和教育智慧的培養。仲老師應該要明白,盡管他表達了對程程的積極評價,然而,時過境遷,廉價的“四顆糖”再也不能觸及其心靈深處,反而成為程程的“笑柄”。“形而上學”、簡單模仿成功教師的做法并非行之有效,“依葫蘆畫瓢”有可能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
教育的基礎和切入點應該是對學生的心理的透徹理解,方能在瞬息間悄然觸動學生的內心深處。有的教師一個簡單的眼神就能讓吵鬧的學生安靜,一個難以捉摸的微笑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些行為不容易模仿,因為這些行為必須從教師身上由衷地體現出來,“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有些實踐卻非常具有操作性,稍加靈活變通,便可“立竿見影”。
比如,英國著名解剖學家麥克勞德因為一時好奇,想搞清狗的內臟結構屠殺了校長家的愛犬,校長獨特的處罰辦法是讓麥克勞德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循環圖。下面那位教師在讀了這個案例后,要求抽煙的學生舉辦禁煙板報展覽等,同樣很有教育見地。
今天去學生宿舍檢查,在一個角落里發現了幾個香煙頭。又有人吸煙!我當時氣不打一處來,一定要重懲……幾個“肇事者”被查出來了,惴惴不安地來到我面前,求我原諒。我瞪著他們半天不說話,琢磨著怎么處理才好。偶然間,看到校門口的警示牌:校內請勿吸煙。我突然有了靈感。我擺出一副更加嚴肅的表情,對被我看得心里發毛的學生說:“現在有一項重要任務,給你們兩周時間,利用各種渠道搜集吸煙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傳版面在校園內公開展覽。只要完成得好,我就取消對你們的處罰。”……兩周后的一個艷陽天,他們興奮地來請我去看展覽。來到學校宣傳欄前,我不禁為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感到驚訝。幾個家伙充分發揮了美術特長,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告誡人們吸煙的危害性,還介紹各種戒煙措施,不僅有制作精美的宣傳畫和漫畫,而且還有一些發人深省的警句:“紳士風度無需用吸煙來闡釋”“買煙何如買書?”如果不是親見,我很難相信這是出自這幾個家伙之手。望著不斷前來觀看展覽的學生,我由衷地為他們驕傲。而從他們的眼神里,我也發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老師,您還處罰我們嗎?”他們中的一個偷偷問我。我指著宣傳欄,笑著說:“這不是很好的‘處罰嗎?”
同樣成功的案例背后,往往會有相同的理論支撐與教育精神,可以追溯到同一源頭。這正如同一個枝干上的花朵,大小不一卻同樣絢爛奪目。教育智慧并不是天生就有、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不可捉摸、無規律可循,它是教師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大量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在逐步積累經驗積極努力反思的基礎之上,通過教師自身努力才形成與得到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等智力的主要構成因素通過后天的訓練都是可以提高的,并非是某些專家或優秀教師的專有物,每一位教師只要加強這方面的理論學習與訓練,勤于實踐,善于反思都可以擁有教育機智。
比如,兵法常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這就提醒我們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切忌拖泥帶水或長篇累牘地大講特講“大道理”,而應及時、簡潔與快速反應。
學生小陳為我班班長,因逃課去打籃球被扭送到德育處,在兩位德育主任輪番的“苦口婆心”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后,嘟嘟囔囔地被我帶出德育辦公室。一出辦公室門,我只說了兩句話:“家法處置”,小陳立即自覺地做50個俯臥撐(此“家法”的適用性暫先不表),然后讓他“繼續做班長”,為此小陳深受感觸,寫信向老師道了歉。
“英雄所見略同”,思想火花上升為哲學或相關理論,亦能有效地指導實踐,這時,普通教師亦能從容行事,從中獲得啟迪或教訓,獲得教育的大智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與上述案例異曲同工的是下面我從另一位班主任聽到的故事,它同樣驗證著《孫子兵法》中的千古名句“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兵貴勝,不貴久”。
某學生因升旗禮表現差受到年級長的責罵,同樣是在長時間的“折磨”后,那位班主任對年級長說:“快上課了,這個學生交給我處理吧。”學生逃也似地回到課室。課后,學生低著頭來找班主任,班主任說,“把手伸出來”,然后拍了兩下,說:“你可以走了。”學生惶然:“老師,你不罵我嗎?”“我罵你干啥,年級長都罵過了,你也知錯了。”學生聽了釋然,連忙“獻殷勤”地說:“老師,來,我幫你拿電腦到課室……”
上述兩個短小的“拙速”案例,均體現著學生對教師教育感召力與對教育的主動接納,而這正是教師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融合的產物。教育案例是一線教師辛勤勞動的真實記錄,而成功的案例更是教師廣博精深的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蘊涵著異常豐富的教育理論內涵,有很大的范例價值,是教育知識寶庫里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當我們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通過對案例的剖析,把案例與教育理論融合而得出相對合理的方法或原理,并運用到具體的情境、實踐中去時,均能復制或優化教育效果。作為旁觀者和研究者,我們應針對案例或敘事中出現的心理學、教育學或社會心理學等哲學思考進行剖析,并理論聯系實際,點面結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以此有力地支撐和指導著教育實踐。這樣,“當局者”的教師面對具體教育情境時,不再是無頭蒼蠅,也不會心血來潮,而是深諳“用兵之妙,在乎一心”的更為真實可愛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中學)
責任編輯/楊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