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資源型區域為我國整體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貢獻,然而,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過去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將無法再發力。山西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區域,雖然煤炭工業經歷了10年黃金發展期,但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煤炭業就遇到“寒冬期”。位于煤炭業下游的鋼鐵、電力行業也出現產能過剩,原料庫存增加;受國際經濟低迷、人民幣升值和節能減排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煤炭業出現了銷售不旺、產能過剩等問題,山西煤炭業發展遇到困難。
一、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結構優化的關系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是一定區域經濟結構的地域表現。土地利用是聯系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基本紐帶,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最大化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是協調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要點。W·阿朗索的極差地租理論指出,不同產業根據其附加值在空間上自動分布最后達到平衡,產業區位特征就呈現出來。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內在地決定了區域空間結構的演化;而空間結構的優化為區域產業的發展提供合理的載體,促進產業經濟效應有效發揮,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統一,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從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不同發展階段,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都有著對應關系,見下表。
區域空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對應關系
資料來源: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第二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二、山西省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現狀
(一)山西產業結構現狀
1.產業結構單一
山西省的產業結構整體偏向重工業。根據山西統計年鑒的數據,2012年重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總值的94.4%,主要包括煤炭開采及圍繞煤炭產業發展的原料加工產業、冶金、電力、煉焦等。偏向重工業使得環境生態問題嚴峻,不僅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而且第二產業中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也受到制約。根據山西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1-2010的10年間山西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位于前四位的依次為煤炭、電力、冶金、煉焦,擠壓了對加工制造業的投資,不僅造成這些行業退出壁壘高,而且沒有培養接替產業延續經濟的持續發展。
2.文化產業正在興起
山西省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然而長期以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產業轉型的探索中,山西的文化產業正在興起。旅游收入從2002年的全國27位上升至2010年的13位;2013年旅游收入達到2305億元,比上年增長27.2%。雖然山西的文化資源豐富,但知名度不夠,主要源于山西省旅游文化宣傳和運作體系不完善,規模化、市場化程度低;景點零散、交通不便,綜合服務能力低差。總體而言,依據山西省旅游資源優勢及其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和產業轉型機遇,預計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光明。
3.裝備制造業發展初現端倪
雖然煤、焦、冶、電是山西的主導產業,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和山西已有的產業優勢下,先進裝備制造業蓄勢待發。2006-2012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22.2%,2012年工業增加值429.63億元,增速高達33.7%。從投資方向看,近兩年四大主導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開始下降,機械工業投資占比上升。目前山西省已形成以太原重工集團為主導的一批小而散的裝備制造企業群,這種領導型的行業內、企業間組織方式對發展裝備制造業有利,小企業可以避免發展的盲目性和同構性,當然對領導型企業要求較高,需要其具有戰略性發展眼光。因此,從目前的發展速度和未來的發展潛力看,山西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態勢已初顯。
(二)山西空間結構現狀
1.中心城市布局結構分析
山西省地級中心城市空間分布呈以太原為中心的輻射形狀,陽泉分布在連接山西和河北的石太線上,榆次、長治和晉城分布在連接山西和河南的太焦線上,其余的城市大都分布在南北同蒲線上,廣闊的西部地區地級市只有呂梁。山西省西部地區受地理形勢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交通不便與其他地區聯系甚少,經濟也較落后。2011年太中銀鐵路線的正式通車,結束了山西西南部沒有客運鐵路的歷史。雖然山西地級市分布呈“大”字型,但是由于很多地級市分布在南北同蒲線上,距離較遠,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但位于廣袤的北部地區邊緣,對晉北地區的組織領導作用效果不明顯;西南部地區分布了產業結構相似、城市職能相近的臨汾、侯馬、運城三個市區, 相互牽制、發展趨同,沒有形成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的城市群。
2.城鎮體系布局分析
山西省煤炭分布極廣,全省119個縣(市、區)中97個縣(市、區)有煤炭資源。受資源分布的影響,產業、人口也分散,區域內部各城鎮自成體系,與其他城鎮、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系、職能聯系薄弱,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市與低水平城市化的城鎮之間呈現明顯的嵌入式二元結構。因此,山西省城鎮體系規模總體較小,大中型城市較少,小型城市較多,當然也阻礙了城鎮化進程,城市基礎設施整體落后。
3.交通軸線網絡結構分析
山西地貌類型多樣,中部分布著五大盆地,東西部分布較多山地,東部山地呈多字型由東北到西南走向排列,山地兩側有許多山間盆地。受地形影響,山西鐵路線網絡呈現由同蒲線、石太線、太焦線和太中銀構成的“大”字型;主要公路干線也呈現以太原為中心的輻射狀:貫通南北的大運高速;太長高速、長晉高速將東南部城鎮和中心城市連接起來;東西走向有夏汾高速、汾柳高速、太舊高速。從交通路線可見,山西省已建立起“點軸式”的交通線,但眾多地級市之間的交通線路還沒有建成,未形成強大的交通網絡。
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結構優化
根據山西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現狀以及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對應關系可知,目前山西省的發展處于演化的第二階段即核心—外圍二元結構。雖然交通線呈輻射狀,但經濟輻射功能還未能充分發揮,周邊城鎮與中心城市經濟聯系較少,主要建立在行政管轄關系上。因此,建立較合理的城鎮體系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巨大的支撐作用。
(一)依托中心城市新興產業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城鎮產業轉型
隨著沿海城市產業轉移,山西應利用已有的工業基礎積極承接相關性較大產業。通過統計數據分析發現,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煤炭消耗排名靠前,二者相關性較大。而裝備制造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利于區域的產業發展。太原作為山西的中心城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已有起色,并出現了行業領先者;煤炭資源的分散性使得各個城鎮有工業基礎;點軸式交通線利于經濟輻射效應發揮。基于上述條件,各個城鎮可以根據太原的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調整自身后參與到裝備制造產業鏈上,形成系統化的產業體系,同時二者的融合互補可以緩解二元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形成較合理的城鎮等級體系。
(二)構建合理的多城鎮組團的空間結構形式
山西的地理南北跨度長,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有限。鑒于資源分散、各中小城鎮已具備產業基礎,所以緊湊型多城鎮組團是一種有效的發展模式。離中心城市遠的城鎮組團,在團體成員間建立便捷交通,促進經濟聯系,形成“經濟模塊”后加入整個系統。這種空間結構利于發揮規模效應,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區域競爭力。山西省南部密布很多中小城市,位于西南的臨汾、侯馬、運城和位于東南的晉城、長治,應分別組團,通過資源整合實現有效配置,在大范圍內形成功能較全的中心區域,對周邊城鎮發揮輻射作用。
(三)發展獨特的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符合構建良好生態環境的理念,同時增添了山西的人文特色。在發展文化產業前先要進行的一項重大工程就是土地修復,山西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工業區轉型的經驗,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將修復后的土地改造為運動場地、休閑公園等;礦業本身就是一種區域文化,修整礦井、礦山為可供人們參觀、旅游的礦業景點。豐富文化資源的同時更應該引進商業運作體系,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要建立方便的交通網絡連接旅游景點,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旅客的同時也為顧客留下獨特的山西文化印象。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