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南暉
摘 要 打造宜居城市,用低碳、環保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地貌,合理利用能源,避免浪費資源,將景觀設計中的低碳和環保要素有機結合,規劃設計環境,使環境得以可持續發展。探討景觀設計中低碳生態理念的運用以滿足人們的低碳休閑生活。
關鍵詞 低碳;環保;生態;可持續;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5-0-03
隨著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環境的污染也日趨嚴重,這是各國實際面臨的嚴峻問題,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了低碳景觀設計,低碳建筑設計,如自給自足的溫哥華綠色屋頂,引領綠色生活方式的英國低碳住宅等。
中國當今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這就要求觀設計師肩上擔負起更大責任。打造宜居城市,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具有生態低碳產出功能的低碳景觀必將成為未來的設計主體,“低碳”也成為設計師在綠色景觀設計中必須首要考慮的設計要點。
福建省廈門市,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不僅有美麗的大海,也有起伏的山巒,自然的景觀仿佛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加快,經歷個摸索、發展、停滯、恢復振興、提高的發展過程后,如今也依然面臨著城市改造,去工業化,資源的推倒和重建的浪費及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景觀設計如現代醫學工作者一樣,試圖帶給人身心平衡和整體的健康,設計作品成敗與否只能通過其對人類健康和幸福各方面的長期影響來進行切實評價。除此之外,對建筑、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的評價毫無意義。諾曼T牛頓的這句話深刻闡述了景觀設計的最終目的。下面就以下為例,說明以上觀點。
1 項目概況
1.1 項目簡介
項目主體筼筜湖位于廈門島西部,舊稱筼筜港,港灣面積約10 km2,是廈門八大景觀之一——“筼筜漁火”。20世紀70年代初,修建了西堤,筼筜港變成一座基本封閉的湖泊,改稱筼筜湖。大規模地圍海造田使筼筜湖面積由原來的10 km2減少至2.2 km2。市區的不斷擴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城市污水的日排放量急增。由于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流入筼筜湖,至80年代后期筼筜湖便成人們望而生畏的死湖。
但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先后完成筼筜湖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取得顯著的成果,提高了筼筜湖湖區及其周邊的綜合環境質量。
治理后筼筜湖區已成為一個湖水清澈、白鷺回歸、有益水生生物再現,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文化娛樂、游覽休閑的風景區。由于成效顯著,筼筜湖治理工程還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評為東亞海域污染治理示范區的示范工程,并在全球推廣。
但是,近幾年來,由于筼筜湖流域內開發建設強度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匯水區內部分山體暴露、植被遭破壞,暴雨時,上游大量的泥沙會隨雨水流入筼筜湖,造成湖區水質下降及泥沙淤積,西海域水質近年來逐漸惡化,近年仍發生過死魚現象,表明湖區生態環境還非常脆弱。另外,如導流堤已經運行十多年,但部分堤段堤身仍為土堤,沖刷非常嚴重,近年來也多次出現險情。這些都表明繼續對筼筜湖進行綜合治理并沒有充分利用資源,環境并沒有可持續性發展。也說明經濟的發展要與環境協調,才能保持低碳生態環境。
規劃把其它有關綠化景觀系統建設和低碳生態旅游休閑規劃三者一起,組成完整“廈門市筼筜湖綜合整治與建設規劃”。
1.2 規劃范圍
該項規劃研究區域范圍確定為:《廈門市筼筜湖區管理辦法》定義的湖區;南湖公園、嘉禾公園、白鷺洲、松柏公園、江頭公園及海灣公園等;松柏湖、天地湖水域及其四周綠化帶。另外,與筼筜湖、松柏湖、天地湖匯水流域內的各排洪溝渠及其綠化帶等是外延的規劃區域。
1.3 規劃期限
現期及遠期。
1.4 規劃指導思想與原則
(1)注重局部與整體的協調、近期與遠期的銜接、保護與發展的同步
(2)以降低溫室排放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生態城市環境。
2 項目分析
2.1 岸線加固工程中的低碳要素
(1)由于水土流失,原有岸線有部分缺失,特別是外導流堤,因此在自然型的基礎上,對原有岸線進行加固,同時結合筼筜湖整體景觀,對堤頂進行必要的景觀設計,與周邊景觀相一致。
(2)之前的挖起來的淤泥這塊并沒有充分利用,此次把淤泥曬干,作為工程需要的土方用量,大大節約了經濟成本,低碳環保。
(3)在確保功能及景觀性的前提下,減少硬質鋪裝,可采用硬質鋪裝和植物景觀相結,增強透水功能,營造生態低碳環境。
(4)保留原有的植物生態系統,恢復原來圍海造地消失的紅樹林,紅樹林的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攤,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紅樹林也是各種海鳥特別是白鷺的棲息生活的場所。
2.2 堤頂景觀生態的低碳要素
(1)筼筜湖導流堤景觀綠化以“以人為本”為導流堤綠化景觀設計的主導思想。從環境美學觀點出發,將其納入筼筜湖綠化系統,整個設計以綠和低碳為主題,通過點、線、面的結合,創造出一條生態景觀長廊。筼筜湖導流堤位于湖中,本身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空間開闊,環境優美,是市民今后低碳生活的好去處。
(2)項目盡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進行設計,避免大面積的調整,盡量減少動土方量。例如,利用土堆或土丘營造起伏的園林地形,保留、利用原有植物等。這樣不僅可豐富園林景觀層次,還可提高園林資源的利用率。
(3)盡量減少硬質景觀,包括道路,園林小品等,使設計趨于低碳環保,由于人本身具有的親水性,所以,在導流堤上只設計了幾個觀景臺。地面鋪設的材料、圖案、色彩和環境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步道邊還放置了休息椅,休息椅的位置、高度、大小既滿足了人們心理需求,又能與環境相協調,其數量和間距既能滿足個人靜坐、休息,又能滿足幾個人交談娛樂。endprint
2.3 環湖步道中的低碳要素
(1)增加環筼筜湖步道,將原有的環湖區步道聯通起來,加上整條導流堤散步道及增加步行橋,使整個湖區連成一個整體,使湖濱南路及湖濱北路周邊的居民能夠最大化的利用城市公共綠地及散步道,滿足人們的低碳生活要求,利用原本自然彎曲的步道,減少工程量,減少環境污染。在滿足行走需求的同時又考慮到兩側的景觀。
(2)環湖步道與導流堤形成一個城市散步道,散步道能減少市民步行休閑對城市中機動車道的占用,滿足人們步行需求,提供避開汽車的休閑空間,在真正意義上為公眾提供安全、便利、優美的休閑環境。
(3)充分利用環湖步道和城市機動車道之間的微地形,景觀設計上以自然式為主要表現手法,模擬自然,結合地形,適當的小品來點綴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充分利用資源,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
(4)植物配置以耐鹽堿性植物為主利用耐鹽堿的喬木、棕櫚科、灌木、花草的相互搭配,創造出一條綠色低碳生態長廊。
3 整合湖區自然資源
(1)筼筜湖管理體制情況,筼筜湖區周圍有大小公園9個,分別為:海灣公園、白鷺洲公園(白鷺洲西段)、白鷺洲中央公園(白鷺洲中段)、白鷺洲東段(原周轉房)、嘉禾園、南湖公園、湖濱一里花卉市場、松柏公園、江頭公園。
(2)湖邊各個市公園特色不明顯,尚缺乏統一的策劃——粗放的土地利用,通常不具備吸引力。由于之前各個機構負責自己的一攤,容易形成不全面的、互為沖突的工作計劃以及重復勞動,并影響有限的營銷經費和管理經費的最佳使用,最終將影響整體效率和效能,造成資源浪費。
(3)成立的筼筜休閑港灣“中心管理處”,特別是加強上游源頭的生態保護,這在國際上面積大、功能綜合的旅游景區都有實踐。通過將各個公園聯系起來,使綠地得到了最大化利用,以滿足人們低碳生活需求。
4 注重生態營造,合理打造低碳景觀
4.1 植物造景低碳設計
4.1.1 植物種類
喬木的壽命長,固碳量比灌木大很多,選擇固碳速度快,周期長的植物種類,更低碳生態。
4.1.2 植物種植形式
自然式和規則式植物景觀碳匯效率差別很大。自然式明顯高于人工式。例如花帶必須經常更換,并不低碳環保。
4.1.3 植物種植結構
疏密、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固碳效應不同,密林植物景觀結構因為有高大喬木,碳固定周期也比較長,碳匯能力也強。
4.2 照明景觀節能設計
照明系統是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保證市民晚間活動的正常展開,提高夜間出行的安全度,太陽能是地球上真正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目前其利用的有效途徑就是利用光伏發電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因此,照明中選用太陽能LED燈,既環保又低碳,且無需復雜昂貴的管線鋪設,節約資金。
4.3 合理運用環保型材料
低碳環保材料的選擇是低碳生態理念在景觀設計中的最好體現,如采用鵝軟石、透水性砂漿磚、防腐木等環保材料來營造園林景觀,有助于生態低碳環境營造。
5 結語
最好的規劃設計就是以最小的總成本和阻力取得最大的長期效益。能夠給人提供低碳再生環保的最佳的生活體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宜居
城市。
改革開放30 a來,中國已經陷入了不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匱乏之境,資源需要量越來越大,城市生態體系遭到巨大的破壞,所以在經濟發展的今天,保護自然生態是一場迫在眉睫的行動。
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全面推進建筑節能,低碳景觀設計,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必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環境景觀設計對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貢獻是巨大的,景觀設計者在設計始終要有低碳設計的理念,要有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辟除盲目追求面子、攀比、抄襲、豪華等誤區,不但費時、費工、費錢,生態效果低且不可持續,景觀的低碳生態設計要求是低碳景觀,單位景觀的低耗能,具有較高的生態附加值,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促進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邁向低碳時代,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