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來?蔡榮杰
摘 要 農村河道既是農村大地的脈管系統,對雨洪旱澇起到重要的調蓄作用,又是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生命之源。長江中下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盲目開發利用農村河道問題比較突出,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出發,農村河道的生態修復迫在眉睫,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 農村河道;生態修復;構想;長江中下游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5-0-03
為改善農村河道環境,河道長效管理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農村河道管理新模式,著力構建“主體責任落實、績效考核嚴格、管護效果明顯”的農村河道長效管理新機制,確保了農村河道水系暢通、環境優美、恢復生態、群眾滿意。
1 長江中下游農村河道現狀及水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1.1 河道現狀及水環境問題
長江中下游處于平原河網地區,水系縱橫交錯,水量充沛,但部分河道還較難滿足其功能需要。農村河道大部分為天然護坡,極易造成水土流失,且部分河田埂阻斷河道,以及河底比降較淺,從而使得河道淤積,河道變窄。同時,村主要道路沿線的河道雜物及水花生較多,這些都使得暴雨時有部分河段不能滿足行洪要求,河道不能充分蓄水,使河網的調蓄能力顯著減小,這些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
2.2 水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長江中下游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區域,人類活動的影響是農村水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在:岸邊的違章建筑物使得河道變窄和改道;河道填埋、侵占水域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河道天然調蓄能力減弱;部分河道有圍網養殖現象,造成河道斷面太小,過水能力不足,影響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同時,也影響了河道的生態功能,不利于河道的健康發展。由于工業較為發達,鋼絲繩廠、印染廠等企業對農村河道的污染較為嚴重。另外,對農村河道投入不足也從客觀上制約了河道環境的整治效果。按現行體制,僅對一、二級河道的疏浚和維護給予經費保障,對列入年度疏浚計劃的三級河道只給予3.2元/m3,四級河道3元/ m3的河下土方補助,絕大部分的三四級河道和泯溝水塘無法維護整治。
隨著社會經濟社會迅猛發展,針對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的開發與發展,對水的安全、資源、環境、生態和景觀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水系從整體來說還需系統地改善、調整,從而使水系利用達到最優化。
2 農村河道生態修復措施
2.1 生態修復意義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農村河道環境就不會有一個優美的農村環境。農村河道水環境的日益惡化己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途徑進行科學探討。根據農村環境“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從農村河道現實狀況和河流功能狀況兩方面來看,為修復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河道原有的自我凈化功能,(厭氧+好氧+組合生態技術)3個方法進行統籌治理是最為適用的方法。河道中的氮(N)、磷(P)等無機污染物通過生化分解,進而被生態系統的吸附-吸收-轉化。此統籌治理法,能夠改善水質,從而使水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統一和諧。
2.2 生態系統修復的概念及方法
目前,所采用的生態修復技術,是利用培育的生物、微生物,使之生長,進而能夠對水中污染物起到轉移、轉化和降解作用,如異養型微生物主要的碳源和能源,通過分解有機物來提供其生存,在生物酶類的作用下,能夠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的過程,而該過程必定會經過有氧、無氧,然后,無機物被逐步降解成為無機營養元素,直接提供給植物吸收、利用。最終,水體的水質以及生態系統都能有所改善。
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好氧處理、厭氧處理、厭氧-好氧綜合處理。
(2)利用低等動植物的生物處理,如微型動物、細菌。
(3)利用生態系統原有的自凈能力等。
2.2.1 厭氧處理
核心技術是采用建立軟隔離墻和生態浮島過濾床,通過建立一個隔離的緩沖過濾處理區域,對污水進行初步厭氧處理。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對排污口進行規范化治理。然后,再保留下來建立“軟隔離墻和生態浮島濾床”隔離區。用攬繩把輔導載體固定在沿河道的固定樁上。浮島上主要種植些去污能力強且景觀效果較好的挺水植物、濕水植物等。浮島上的植物根系相互交錯形成網狀結構,逐漸形成微小的生態環境,形成活性生物膜功能。這種生物膜具有很強的凈化污水的能力,對污染物有很強的吸附、分解、富集的能力。同時,浮島能為小魚提供很好的產卵棲息的環境,從而進一步改善水體的生態環境。同時,浮島上的植物能夠吸引來眾多的昆蟲和鳥類,完善生物鏈,進一步改善河道生態。
2.2.2 好氧處理的概述
對已被污染的水源進行好氧處理方法主要采用動力潛水推流曝氣機。采用浮島軟隔離對河道的水流進行分離切割,進而能夠使河道水流繞浮島作環形循環流動,增加水體中氧氣的溶量,污水與治理所用水生植物的微生物重復充分接觸,進行對污染物的交換,達到治理目的。
2.2.3 組合生態技術
可以采用構建氧化塘,通過利用(土壤、植物、生物)三者構建氧化塘生態系統。主要目的在于對污染物尤其是N、P有效地降解、吸附以及吸收轉化和對好氧和厭氧2種方法處理后的污水深層次的處理,使其能夠符合排放標準。組合生態技術所采用措施主要有以下3種。
2.2.3.1 河道水體表面清理與河底淤泥處理
清理河面課件漂浮物(垃圾、病死動植物殘體等)及對河底已被污染嚴重的淤泥進行清理。沿岸設立處理淤泥的干化場,經干化等一系列處理措施后可用作植生袋的填裝材料。
2.2.3.2 對于河岸周圍生態護坡的改造
為提高河道的自凈能力,需要對河道周圍的岸坡進行生態化的改造,修復河道生態系統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岸坡較陡的區域用植生袋種植基在距離河岸邊約1.5 m處構建圍擋墻,然后,將疏浚底泥填充入河岸和植生袋間區域,形成種植區,常水位約為0.3~0.5 m。在種植區種植蘆葦、菰草等挺水植物和少量金魚藻等沉水活著浮水植物。伴著植物的生長,既能夠在植物根際區形成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營養鹽輸出,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機物質,同時,能有效抑制暴雨徑流對河坡的侵蝕,提高坡岸的抗沖刷能力,增強環境景觀協調性。endprint
2.2.3.3 管理與維護
以本土植物為主要植物,加上耐寒物種,同時,根據不同植物的特點,布置適宜的植物搭配,使其對河道底部泥土中污染物的生長抑制有很強的適應性。初期需加以人工調整,調整種群結構演變,控制平衡,抑制個別物種的瘋長。待河區生態系統成熟后便無需人工干預。每年適宜季節應對浮島植物進行采收,一方面可以加快植物更新速度,防止老化,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河道湖泊的氮磷的輸出速度。同時,需注意挺水、沉水的扎根現象,適當地收割打撈,減少生態產物的無用沉積。
2.3 非工程措施
2.3.1 加強農村河道管理與保護
進一步加強各級河道的管理與保護,是充分發揮河網水系的綜合作用保障。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建設發展較快的特點以及目前已存在的問題而言,對河道的管理和保護重點主要是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有以下4個方面。
(1)對于各類建設項目的新建、改建以及擴界,均須符合國家防洪標準、岸線的規劃、通航標準以及其他相關技術的要求,不得對堤防安全造成危害、對河勢穩定造成影響、對行洪暢通造成阻塞。
(2)禁止擅自填堵河道。如根據規劃及經濟發展無法避免阻塞河道,必須按照管理權限,再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上報,并且,必須通過同級人民政府批準才能夠予以執行。
(3)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根據水功能區劃要求,仔細審核該區域內各水域的對污染物最大的承受量,向環保行政主管單位提出該區域的排污總量限制的意見,并且長期對水功能區的水量、水質進行抽檢。對于新建、改建、擴建排污口的情況,必須、由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再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對該建設項目的環評報告書進行審批。
在未經過相關主管部門審批同意,不得從事下列活動。
①堆放、傾倒、排放各類廢棄物以及危險物品(如易燃爆、有毒、有輻射性的物質);
②私自盜伐及砍伐用作護堤、護岸的林木;
③堆放建筑材料或者在此區域內搭建各類建筑物;
④損毀河道堤防、護岸、涵閘、泵站等水利工程設施以及相關各類設施(通訊、照明和水質監測測量)等;
⑤超標排放各類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傾倒生活垃圾、人畜糞便等影響破壞水環境、資源和防洪安全的各類活動。
2.3.2 管理機制的改善
農村河道的現狀想要有所改善,就必須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原有機制實施的基礎上,需更積極合理地運用市場機制,健全、完善管理網絡、監督與考核并行,從而建立新的農村河道長期性、經常性維護的管理機制。把河道疏浚與土地復耕、道路建設、環境整治結合起來,充分提高河網水系的綜合功能效益。
3 結語
通過采用厭氧+好氧+組合生態技術與健全河道管理體系,可以使農村河道水環境得到有效治理。但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可以嘗試對部分主要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實現水生態系統與河道整體景觀的和諧統一。
參考資料
[1]董哲仁,孫東亞,等.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99-100.
[2]董哲仁.探索生態水工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56-57.
[3]汪洋,周明耀,趙瑞龍,等.城鎮河道生態護坡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73.
[4]周躍.植被與侵蝕控制:坡面生態工程基本原理探索[J].應用生態學報,2000:46.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