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
摘要:闡述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各種類別,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對農村環境保護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20503
1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地區環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這些破壞主要表現在:生態破壞、土地污染、水環境污染、局部大氣環境污染。由于農村環境的破壞,農村健康衛生環境堪憂,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增多的問題農產品的產生以及農村局域性疾病的暴發。農村環境污染不僅直接影響農民身體健康,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治理農村污染對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步伐,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調查
2.1農業生產污染
(1)種植業污染。隨著種植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用化學制劑和農用材料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給農村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其中環境危害主要包括生態失衡、水/土壤/大氣污染以及農產品污染等。據統計,我國農業農藥使用量超出120萬t/年,其中除10%吸附在植物體表外,其它絕大部分都進入到土壤和水環境中。2011年我國農業化肥使用量為5460 t,除30%真正被植物吸收外,其余3000萬t化肥都滯留在土壤、空氣和水環境中。而農用膜作為一種參與農業生產的主要資材,更是使用后難有效降解,直接帶來白色污染[1]。
(2)養殖業污染。由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殖業迅速發展,但養殖業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卻沒有得到重視。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土壤和水體上。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大量的禽畜糞便及加工污水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就露天堆放或亂排放,而且禽畜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隨意堆放的禽畜糞便還是疾病的重要傳染源,同時這些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后會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
2.2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農村城市化,各種不易降解的工業制品大量進入農村并被廣泛使用,如電子產品、塑料和注塑產品等,但對于這類難降解工業制品卻沒有相應的處理措施,給農村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此外,我國農村生活垃圾還具有隨意露天堆放的特點,據統計,我國農村每天約有1.2億t生活垃圾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全部露天堆放,這不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資源,同時還使垃圾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不斷向外界釋放,污染周邊環境[1]。
2.3生活污水排放
由于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和不足的問題,污水的排放也是農村的另外一個污染源。每年農民日常生活產生超過2500 t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圍的環境,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構成了極大的環境隱患[1]。
2.4工業污染
(1)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工業污染。由于地方財政需要,鄉鎮企業的數量呈現快速增長,但由于鄉鎮企業在創辦時缺乏統籌規劃、布局不合理,加上某些鄉鎮企業為獲取最大利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肆意排放污水、廢氣等,使得鄉鎮企業成為農村環境的最主要污染源。有數據顯示,全國鄉鎮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已經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1]。
(2)城市工業污染轉嫁農村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隨著全國環保工作的穩步推進,很多在城市或其近郊無法生存的污染企業,借著農村招商引資的東風,紛紛來到廣大農村安營扎寨。由于相應的環保政策、環保機構、環保人員以及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的缺位,這些外來的企業在成為一個個地方財政利稅大戶的同時,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污染大戶。
2.5毀林造田,占用耕地,興建土木
由于農民整體環保意識不強,為增加經濟收入,部分農民將樹林砍伐作為農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涵養水分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嚴重。此外,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多,許多農民將自有耕地擅自作為宅基地,導致農業用地大量減少。同時,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民對住宅要求更高而重建住宅,但住宅建設無規劃,阻斷小區域地表層流,導致部分天然水渠水位下降或干涸,修建的人工河渠變成臭水溝的現象產生。同時住宅建設還導致了局部性灰霾產生。
2.6生物質燃燒導致大氣污染
我國廣大農村由于生存條件的限制,燃料問題比較突出,大多時間是以秸稈甚至鄉間雜草作為主要燃料。這些秸稈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大量的煙塵,成為農村一個重要污染源。
3農村環境污染原因分析
3.1經濟單一,收入低
經濟來源單一,收入低,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只顧當前利益,沒考慮子孫后來的未來生活,此外當前的農業化發展水平不高,以人工為主,機械化程度不高,雖然已經有部門機械化,但不能工業化發展或大面積發展[2]。
3.2環保不重視,教育不到位,宣傳力度不夠
(1)基層干部對環保意識的重視不足。地方基層干部一味追求經濟發展,沒有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環保的關系,農村環保工作沒有被提上重要日程。在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環保規劃不夠重視,環境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盲目地引進許多污染型企業,給當地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2)鄉鎮企業對環保意識的淡薄。企業是追求利潤的主體,特別是一些鄉鎮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缺乏清潔生產的環境保護意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二是治污意識不強,不能從源頭與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污染源;三是缺乏環保法律意識,對污染事故沒有引起重視,存在僥幸心理,使得環保部門行使監督執法權時遇到重重阻力。
(3)農民對環保意識的淡薄。一是農民缺乏大環境保護意識,對環境污染危害性認識不足,對環境破壞現象無動于衷,比如濫用化肥、農藥,并使用毒性強、難降解或國家禁止的藥品,不按國家規定或藥物的使用規范,大劑量盲目使用等。而且隨著經濟條件變好,一次性消費品增多,特別是塑料制品的使用更為突出。二是對環境保護的概念僅停留在表面上、直觀上的感性認識,其治污措施也僅僅停留在“衛生意識”的層面上。三是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夠了解。比如污染產生前沒有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污染事故發生后才采取補救措施。四是農民維權意識比較薄弱,缺乏遏制環境污染行為的主觀能動性。當侵權行為發生時,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endprint
3.3農村環保投入低
由于城市對經濟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政府對城市的規劃、環境的治理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視,而地處偏遠的農村卻很難享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同時,鄉鎮財政很難通過財政渠道得到污染治理及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的資金和專項治理的排污費。
3.4農用環保產品及環保農業技術滯后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較為落后,包括除蟲/草技術、灌溉技術、施肥技術等都較為傳統,使得資源浪費較高,污染較為嚴重。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采用大量肥料、農藥、塑料薄膜等都具有一定毒性或難降解性,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3.5環保法規不完善,監管缺失
農村環保相關的環律法規不完善,而且缺乏監管機構。此外,在發現環保問題時處理不及時,失職和不作為的情況時有發生。
4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對策
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而且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一旦農民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污染,農村經濟發展就會嚴重制約。因此,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4.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
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作,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不僅要向農村基層干部宣傳,而且還要強化廣大群眾的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加大農村中小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環保教育,加深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每個人都能自覺地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營造一種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為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恥的社會氛圍,為防治農村環境污染奠定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4]。
4.2有效控制工/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
在全國開展土壤污染調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農產品安全檢測和監管體系。加強農藥和化肥使用安全管理,制定農藥和化肥使用的標準體系,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強化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綜合治理,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技術,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積極發展農村沼氣,使畜禽糞便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4.3加快環保農業技術的發展,加大環保農資用品的
開發 根據農村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整理農民的需求信息,并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推動環保農業技術的發展,加大環保農資用品的開發研究,做到因地制宜,將農業的科研經費投入實現利益最大化。同時加大對農業技術、環保農資產品開發及推廣的資金扶持力度。在發展先進農業技術使用的同時,也要發揮政府機構、農業科研部門、農業環保監督部門以及與農民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4.4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并成立有效的監督
部門 目前,我國頒布實施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律,但就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此外,在農村環境和資源保護的不少領域,我國還存在著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環境執法監督的力度,從法律制度上保護農村環境不受污染[5]。
4.5完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加大農村環保投入
完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加大農村環保資金的投入,成立專門的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并建立監督機制,對環保資金的流入以及人員的工作情況等進行監督,保證物盡其用,人盡其職,齊心協力共同完成農村污染的治理和防治工作。
5結語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們身體健康,而且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環境的治理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地調整工作路線,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國政府在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應當重視農村地區的土地生態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有效地防止土地污染的進一步蔓延,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趙東晶.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J]. 北京農業, 2012, 6(146).
[2] 黃季焜, 劉瑩. 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管理學報. 2010, 11(7):11.
[3] 韓俊杰.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問題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林大學,2012.
[4] 李蓓蓓. 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對策分析[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5, 2(18):1.
[5] 孫瑞玲. 新農村建設的阻滯力: 生態環境惡化的分析[J]. 北方經濟:綜合版, 20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