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怡,張燕敏,王秀華,丁 鈺,何有才,季顯瓊
(1.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杭州 311122;
2.江山市第四人民醫院,浙江江山 324123;
3.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溫州 325005)
量表作為醫學研究的基本工具,因其所具的規范化、標準化特性,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1-2]。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不同的情感反應,是人之天性,先天得賦,應物而發。七情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適度的七情反應有助于臟腑功能發揮,啟動人體自我保護機制,防御疾病或助疾病向愈;若七情反應 “暴”“過”“久”“多”,超過人體的生理心理調節能力,則損傷臟腑精氣,誘發疾病或使疾病難愈[3-5]。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的重視,情志護理己被廣大護理人員普遍認同,不少學者嘗試開展情志護理的臨床與研究,但評估手段的欠缺和適用工具的不足,是困擾臨床護士為患者優選情志護理對策的一大癥結,大多臨床護士只能通過觀察或詢問去估測患者的情志狀態,其因人而異的主觀差異顯而易見。部分學者也借鑒了西方的一些量表,如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但缺乏中醫特色和優勢,不能反映患者最基本的七情狀況,影響護理人員采用有的放矢的情志護理措施與效果評價。因此,本課題根據中醫七情學說理論,將心理測量學技術移植到七情評定中,通過文獻調研法、專家咨詢與訪談、質性研究與心理計量方法,對七情評定量表進行條目篩選與統計分析,意在形成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七情評定量表,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七情測量的“尺子”和“工具”,現就七情量表條目篩選和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1.1 設立研究工作核心小組 由中醫專家、心理專家、文獻中心專家、中醫護理人員組成核心工作組,討論七情量表編制的目的、范疇、維度及內容,確定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分工合作。
1.2 備選條目池的建立
1.2.1 擬定定性研究調查提綱 系統搜集中醫古典書籍中有關七情學理論的記載,包括七情涵義與范疇等,為本課題的評定量表編制提供中醫學的理論依據;通過近現代期刊文獻數據庫檢索,并參考相關教材、專著、出版物等,吸收參考多種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課題組共收集有關七情的現代用語描述詞242個,并設置1個數字分級法問題和3個開放性問題形成定性研究調查提綱。問題1:請對您自己目前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狀態在1~10之間進行選擇并畫圈(1為完全否認,10為完全肯定);問題2:請寫出您認為最能描述自己某一時段七情的句子(可以是情緒、感受、行為等),如當我喜的時候,我會……;問題3和4:分別為請選擇您最熟悉的一位同事和患者,寫出最能描述她/他七情的句子(可以是情緒、感受、行為等),如當她/他的喜的時候,她/他會……
1.2.2 定性研究
1.2.2.1 專家訪談 中醫學在某種意義上仍屬于經驗醫學的范疇,其精華也就必然特別集中在專家的臨床經驗中,訪談是提取專家經驗的一種簡捷、實用、高效、科學的方法,可以消除個別專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6]。該研究通過方便抽樣和主題資料達飽和為原則[7],對8名中醫和心理學專家進行訪談,以確定定性研究調查提綱中現代心理學或醫學描述對七情的準確性,以初步建立定性研究調查提綱的內容效度。每位專家的訪談時間約為45~60 min,訪談過程全程錄音,訪談結果經轉錄成文本后,由定性調查分析Nvivo軟件進行分析。
1.2.2.2 小規模前期試測 采用定性研究調查提綱對30名被試者進行測試,向被試者說明調查目的和要求,請每名被試者在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緒的242個描述詞中分別選出10個描述詞,共70個描述詞;對自己目前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狀態在1~10之間進行選擇并畫圈;對問題2、3、4進行描述。對定性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初步確定七情各維度和內容結構。
1.2.3 編制七情初始量表的條目池 條目池的編寫源于開放性問卷所得的代表性條目,訪談和專家的意見,與情緒有關的量表問題等,核心小組成員根據定性研究獲得的結果對喜、怒、憂、思、悲、恐、驚7個維度各編制10個條目,共70個條目。再請臨床中醫專家和心理學專家遵循重要性大、敏感性高、獨立性強、代表性好、確定性好的原則,并兼顧可操作性及可接受性[8],對條目進行篩選、刪除或合并重復條目,拆分多含義條目,選擇出有代表性的條目形成條目池,共計49條目。
1.2.4 確定七情量表條目的量尺 核心小組討論及專家訪談認為在多數情況下Likert 5點評定式最可靠,且易接收、易辨別,可反映溫和意見與強烈意見之間的區別。但以“1”到“5”代表從“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或“非常不肯定”到“非常肯定”等不容易理解,最后確定以出現的頻率予以表達,即以“1”代表“從來沒有”,“2” 代表“很少有”,“3”代表“有”,“4”代表“多數有”,“5”代表“總是有”。
1.3 預試及修訂量表 為測試量表條目的可理解性、分析量表的歧義條目、測試5點評定法的實用性及分析條目的ceil和floor效應,以確定條目在七情評定量表中的存留或刪除。用預試量表對30名被試者進行匿名預測,請被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每條目的答案進行選擇,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再根據統計分析結果修訂七情評定量表。
1.4 七情修訂量表的現場測試 通過方便取樣對550名被試者采用七情修訂量表進行測試,收回填寫完整的量表509份(回收率92.5%)。根據樣本量=量表條目數×(5~10)+量表條目數×(5~10)×20%公式[9],該量表為42個條目,故所需樣本數為252~504人。本次測試有效樣本量為509份,故達到了量表編制的樣本量要求。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數據管理采用Epidata 3.1雙人錄入,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Cronbach’sα系數、Pearson相關系數及獨立兩組t檢驗等綜合統計分析方法。
2.1 七情評定量表的維度結構 七情各維度的主要描述詞語見表1,就每個詞語設計相應的問題,力求表述明確,通俗易懂,共49條目構成七情初始量表。

表1 七情各維度的主要描述詞語
2.2 條目的篩選 通過前期對30名被試者七情初始量表的預測試發現:“想到親友將要離開非常悲傷”“某些事情或情境常使您感到恐懼”“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是個失敗者”3個條目存在歧義,予以修改;根據ceil和floor效應分析,刪除或合并Item-Total Correlation(ITC)<0.2和>0.9的7個條目,并對個別條目的文字進行調整,形成了42個條目的七情修訂量表。七情修訂量表各條目見表2。

表2 七情修訂量表各條目

表2(續)
2.3 七情修訂量表的綜合統計分析
2.3.1 七情修訂量表Cronbach’sα系數與各維度的相關分析 見表3。 509名被試者七情修訂量表測試結果顯示,量表Cronbach’sα為0.912,項目平均值為0.918。
2.3.2 七情修訂量表條目的敏感性與相關性 509名被試者七情修訂量表的測試結果顯示:各條目與總量表的校正項目相關系數在0.202~0.634之間;“喜”維度的各條目(A1~A6)與總量表呈低度負相關;“怒”(B1~B6)、“憂”(C1~C6)、“思”(D1~D6)、“悲”(E1~E6)、“恐”(F1~F6)、“驚”(G1~G6)各條目與總量表呈中度正相關;各條目與本維度的Pearson系數在0.3450~0.777之間。
2.3.3 七情修訂量表條目的區分度 將509名被試者的量表總分作為分組變量進行排序,得分最高的27%被試者組成高分組,得分最低的27%被試者組成低分組,以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比較兩組各條目得分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兩組t值在2.032~16.476之間,P<0.05。

表3 七情修訂量表Cronbach’s α系數與各維度的相關分析
3.1 編制七情評定量表的重要性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七情致病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特別是在競爭和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七情變化往往就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隨時影響著病情的輕重和康復[10]。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量表學的科學方法,編制具有較高信效度、簡捷實用的七情評定量表可以為臨床提供七情量化評估工具。
3.2 七情評定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數表示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是最常用的信度考核指標,克服了分半信度的缺點,相當于將任何一條目的結果同其他所有條目的結果作了比較[11],對量表的內部一致性進行了更為謹慎的估計。該七情評定量表的Cronbach’sα和項目平均值均在0.9以上,說明具有很高的內在一致性信度。各維度與總量表的Cronbach’sα在0.693~0.804之間;各條目與總量表的校正相關系數在0.202~0.634之間,沒有條目超過總量表的項目平均值0.918,提示條目的存在均沒有降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應作為七情評定的條目被入選采用。
3.3 七情評定量表具有較高的效度 根據心理測量理論,量表的各個因素之間應該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構建健全的量表所需要的項目和測驗的相關應在0.30~0.80之間,項目間相關系數應在0.10~0.60之間,在這些范圍之內的題項為測驗提供滿意的信效度[11]。該七情評定量表的各條目與總量表之間、條目與本維度之間均呈中低度相關,說明該七情評定量表的維度和條目都達到了心理學測量標準的要求,量表的構想效度是合理的。
3.4 七情評定量表具有較高的區分度 區分度采用獨立兩組t檢驗或校正t檢驗,如果P<0.05,說明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量表有區分不同屬性人群的能力,區分度良好[7,12],七情評定量表的高分組與低分組的42個條目經t檢驗值在2.032~16.476之間,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七情評定量表具有較高的區分度。
參考文獻:
[1] 方積乾,陸盈.現代醫學統計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124.
[2] 方積乾.生命質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1-15.
[3] 周少林.“七情致病”說[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0):71-72.
[4] 韓素萍,王強,王景璋.淺析對《內經》七情學說的認識[J].光明中醫,2008,23(7):998-999.
[5] 張麗萍.現代中醫情志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0-59.
[6] 姜君.中醫證候量化診斷標準研究方法概況[J].中醫學報,2010,25(1):94-96.
[7] 劉明.護理質性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40.
[8] 朱燕波.生命質量(QOL)測量與評價[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39-62.
[9] 戴霞,王成崗,韓曉春.中醫證候量表條目篩選的方法學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8):1168-1171.
[10] 張光霽.中醫病因七情發生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38.
[11] 李文玲,張厚粲,舒華.教育與心理定量研究方法與統計分析-SPSS實用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2-233.
[12] 史周華,胡春雨,安禮,等.易怒體質量表條目篩選的統計學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2):10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