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虹,任蔚虹,慎建玉,葉小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杭州 310009)
護理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方式的活動過程,是健康保健的重要手段[1]。科學的工作方法,能夠更好地保證護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集體健康教育是住院患者教育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2],借助生動的多媒體,以小講課的形式,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可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復發率、住院率和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3]。結合住院日不斷縮短的趨勢,本院開展院前集體健康教育,但實踐發現,院前患者和住院患者在需求和心態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完全按照住院患者集體健康教育的模式開展院前健康教育,并不能達到患者的“高”滿意度和健康教育的“高”效果。為此,根據接受過院前教育的住院患者反饋和院前流程特點,不斷探索,提出一套院前“類集體”教育模式,其主要先進之處在于,無人數限制、無固定時間限制,現對集體教育與“類集體”教育模式的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標準:首次入住本院;意識清楚,聽力和視力均正常,可以正常交流;知情同意。根據偶遇抽樣方法,選取本院2013年6月至7月期間辦理入院患者參與研究。6月期間辦理入院的患者94 例為對照組,7月期間辦理入院的患者97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43例,女51例;年齡11~73歲,平均43.64歲;職業:企、事業單位負責人16例,普通辦事職員29例,農民14例,學生11例,退休人員17例,其他7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28例,初高中、中專37例,大專及以上29例;有其他醫院住院經歷的患者37例;婚姻狀況:未婚13例,已婚79例,離異或失偶2例;本次住院是否醫保:是86例,否8例。觀察組:男46例,女51例;年齡9~68歲,平均45.23歲;職業:企、事業單位負責人18例,普通辦事職員27例,農民15例,學生10例,退休人員19例,其他職業8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25例,初高中、中專39例,大專及以上33例;有其他醫院住院經歷的患者36例;婚姻狀況:未婚15例,已婚81例,離異或失偶1例;本次住院是否醫保:是85例,否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院前教育方法 院前教育中心教室設立2名護士,以維持教學秩序,向患者講解一些相應流程和事項,解答患者咨詢的問題。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集體教育流程,即體檢完畢等待入院的患者,集中于院前教育中心教室;每天8∶00開始每隔30 min播放時長15 min院前教育視頻,持續至當日不再有住院患者需要接受院前教育(期間30 min內無患者需要接受院前教育,不播放視頻)。院前教育視頻內容包括:醫院環境、繳費流程、住院流程、安全指引、飲食介紹、請假制度、陪護探視制度、患者的權利和義務、病房的環境和注意事項、醫院提供的物品和服務,視頻播放結束后由現場護士進行疑問解答。
1.2.2 觀察組 實施“類集體”教育流程,即院前教育視頻循環播放,不受患者人數限制和時間間隔限制。凡體檢完畢等待入院的患者進入院前教育中心教室,就為其播放院前教育視頻(視頻內容同對照組)。下一位進入教室的患者可從視頻中間任何部分開始觀看視頻,未看部分由馬上開始的下一輪視頻彌補。
1.3 評價工具與方法
1.3.1 評價工具
1.3.1.1 院前教育滿意度及知曉率問卷 由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5名和護師2名組成研究小組三輪討論修改,自行設計院前教育滿意度及知曉率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患者院前教育滿意度和患者院前教育內容知曉率3部分,其中患者基本信息7條目;患者院前教育滿意度5條目(認為教育是否有幫助、是否自愿接受教育、認為教育持續時間是否合適、認為教育時機是否合適、對教育形式是否滿意);患者院前教育內容知曉率10條目(醫院環境、繳費流程、住院流程、安全指引、飲食介紹、請假制度、陪護探視制度、患者的權利和義務、病房的環境和注意事項、醫院提供的物品和服務),每條目均能復述要點視為知曉。經預試驗,患者院前教育內容知曉率維度、患者院前教育滿意度維度和整體Cronbach’sα分別為0.873、0.766、0.854,符合信效度標準。
1.3.1.2 院前教育效率 院前教育的效率可以通過為1例患者完成教育需要的時間長短即患者人均教育時間來體現。人均教育時間=(視頻長度×視頻播放次數+患者等待總時間+疑問解答時間)÷教育總人數。其中視頻長度:院前教育視頻的持續時間,固定為15 min;視頻播放次數:實驗當月院前教育視頻播放的總次數;患者等待總時間:實驗當月所有患者進入院前教育中心教室 到開始觀看視頻之間的時間;疑問解答時間:教育視頻觀看結束后護士回答患者問題的時間;教育總人數:實驗當月接受院前教育的總人數。
1.3.2 評價方法
1.3.2.1 發放問卷 視頻觀看完畢,向兩組患者發放問卷,由患者完成問卷的“患者基本信息”和“患者院前教育滿意度”兩部分;患者進入病房后,當日由相應照護護士對患者進行評估,完成問卷“患者院前教育內容知曉率”部分。共發放問卷191份,回收有效問卷191份,有效回收率100%。
1.3.2.2 統計時間和教育效率 統計兩組視頻播放次數、教育總人數、患者等待總時間、疑問解答時間。根據教育效率公式計算人均教育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系統進行數據的錄入和檢錯;應用描述統計方法,包括頻數、百分數等形式展示數據的分布;應用SPSS 17.0系統進行x2檢驗,對兩組資料的對比項目進行兩兩比較。
2.1 兩組患者院前教育滿意度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院前教育滿意度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院前教育內容知曉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院前教育內容知曉率比較 例(%)
2.3 兩組院前教育效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院前教育效率 min
3.1 院前集體教育模式改進效果分析
3.1.1 患者擁有良好的情緒基礎 目前國內各二、三級醫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三長一短”現象[4-6],其中的“三長”就包括候診時間長。本院上午9∶00以后患者陸續檢查完畢等待住院,然而住院部最早10∶30開始安排患者住院。生物學家研究指出:人體每天9∶00~11∶00為精神性提高的時間區之一,喜歡與人接近,樂意回答和提出問題[7]。而良好的情感可以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促進學習活動的開展,所謂高效率學習就是個體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的學習[8]。在集體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實施“類集體”教育模式后,患者更愿意接受院前教育,擁有良好的情緒基礎。故本院利用檢查完畢進入病房前的等待時間進行院前集體教育,既縮短了入院前的等待時間,又充分利用了人體的精神性提高時間區。
3.1.2 縮短了教育等待時間 常規集體教育是每隔30 min播放1次15 min教育視頻,視頻開始播放前,患者存在長短不一的教育等待時間,尤其做完院前檢查時恰巧教育視頻剛剛開始,也只能等待下一次教育視頻的播放。患者普遍入院心切,院前教育的等待時間使得整個入院過程有“被割斷”的錯誤感覺,不易被患者接受。而“類集體”教育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上,只要患者進入院前教育中心教室就播放教育內容,不受患者人數和時間限制,完全省去了患者的等待時間,使每例患者都有被尊重的感覺。
3.1.3 提高了教育效果 雖然教育視頻持續時間、教育時機和教育形式并未做出調整,但是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等待時間的調整,使得患者更易于接受院前教育,從而患者在“自愿接受教育”“教育時間合適”“教育時機恰當”“教育形式”方面的滿意度均得到了提高。另外,實施“類集體”教育后,患者在“繳費流程”“安全指引”“陪護探視制度”“病房的環境和注意事項”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可能原因如下:繳費是每位患者必須做到的事項,患者本身存在很強的學習積極性,“陪護探視制度”同樣是患者比較關心的問題,所以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繳費流程”和“陪護探視制度”方面的教育效果都很好;而“安全指引”和“病房的環境和注意事項”是病房工作的重點,醫護人員對這兩方面的反復宣教和重點監督,使兩組患者同樣取得了較高的知曉率。教育內容里的其他方面,如“醫院環境”“住院流程”“飲食介紹”“請假制度”“患者的權利和義務”“醫院提供的物品和服務”這六個方面是患者非常有必要知道但往往不重視,而病房醫護人員由于時間緊張也疏于反復宣教和監督。研究結果也證實,患者接受“類集體”院前教育后,在對院前教育的“高”滿意度基礎上,對這六個方面的知曉率均得到了提高。同時,“類集體”教育模式下,患者的總等待時間、疑問解答時間及人均教育時間減少,院前教育效果提高。
3.2 建議 本研究提出的“類集體”教育模式,僅是在教育時間和人數上的改進。為進一步增強健康教育的效果,還需要豐富健康教育形式,如在傳播媒介中,文字資料是常用的宣傳媒介之一,文字資料與現代化的音像資料可以強化口頭教育的效果,便于對教育內容的鞏固、理解和保存[9]。郭俐宏等[10]使用健康教育卡在頸肩腰腿痛患者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患者在反饋中也提到,希望將院前教育視頻的內容同時制作出文字版,視頻觀看結束發放給每例患者,以鞏固效果。周君軍等[11]在對門診克羅恩病患者開展的健康教育中,采用了小講座、教育手冊、QQ群、病友會的形式,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些形式在本研究中未涉及,還需要護理工作者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以促進院前教育持續的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9.
[2] 楊麗黎,葉志弘,馮金娥,等.設立各種集體教育項目深化住院病人教育[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8,6(1):72-73.
[3] 丁愛紅,唐愛紅,劉風華,等.集體教育在優質護理服務病房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2):326-328.
[4] 梁穎,鮑勇.上海市居民就醫等待時間調查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2,32(10):1368-1372.
[5] 候冷晨,金逸,徐英,等.綜合性醫院門診一站式自助服務機的運用[J].現代醫院管理,2012,10(5):48-51.
[6] 劉雅,田玉兔.影響門診患者就診時間的原因調查及對策[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3):288.
[7] 王曉平.時間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7):4086-4087.
[8] 崔文娟.中職學生學習效率問題的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2009.
[9] 符彩艷,何先弟.入院宣教方式對重癥監護治療患者配偶焦慮抑郁與滿意度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2):221-224.
[10] 郭俐宏,黃燕,陳德森.健康教育卡用于頸肩腰腿痛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1):84-86.
[11] 周君軍,王華芬,陳焰.多形式健康教育對門診克羅恩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1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