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芳+高丹丹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蘊含豐富,發人深省。本文以“粗讀詩詞”“精讀詩詞”“研讀詩詞”為依托,對小學古詩詞教學進行分析。
一、粗讀詩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詩詞,他們自己會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我國的古詩詞意蘊深長,內容上蘊含深刻的哲理,形式上充滿著美感,尤其是節奏美在朗讀中最先體現,多朗讀,能夠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在初步朗讀中,學生對古詩詞會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一定的語感和對文字的感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存在差異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此,在粗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音。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句中的“衰”在現代漢語中念作“shuāi”,但是在該句中則應念作“cuī”。再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中的“斜”在現代漢語中念作“xié”,但是在此應讀作“xiá”。學生在最初的朗讀中也許不能讀出正確的讀音,但是在朗讀的過程中會意識,到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讀音則會造成詩句音韻的不和諧,即不押韻。遇到這種狀況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學生粗略的多讀幾次,當他們能夠體會到詩詞的音韻美時,自然會選擇古代漢語的讀音。
二、精讀詩詞
準確掌握古詩詞的讀音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基本意思了。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課文都會配有注釋,將重難點的字詞解釋出來,沒有標注的部分基本為以前學過的知識,或是與現代漢語有相通之處。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雨后》,人教版的課文中設置了四個注釋,分別是瀲滟、空蒙、奇和西子。在這四個注釋中,既有對詞語的解釋,又有對背景的擴充。所以,當學生看過注釋后,了解到瀲滟是波光閃動的意思,空蒙是云霧迷茫的樣子,奇是奇妙的意思,自然而然能夠明白“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含義,也能夠將詩句內容用現代漢語說出來。因此,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一句一句的翻譯,通過個人發言或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完成句子的翻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也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在精讀詩詞的環節中,學生還應該試著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朗讀技巧和方法以表現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在確定一個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通過抑揚頓挫、重音、節奏等方式來表達情感,進而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詩詞的內容與詩人的情感,這也是為什么課后作業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的原因。
三、研讀詩詞
(1)了解背景,體會情感。詩人在創作詩詞時均在字里行間滲透了豐富的情感,體會詩詞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創作時詩人的生活境況。
以“送別”為主題的古詩詞為例,送別之情各有不同,有的是描述自己為友人送別的情形,有的是描述友人為自己送別的情形,有的表達的是離別帶來的傷感,有的表達的是貶謫帶來的壯志未酬……如詩人李白的《贈汪倫》,描述了友人以歌送友,表達了友人與自己深厚的友誼;而《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則描述了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以長江之水喻自己的綿綿情意,表現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情感。
在田園詩一類中,高鼎的《村居》、袁牧的《所見》以及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都描寫了孩童在田間玩耍的景象,不僅描繪出孩童玩耍時生動的神情,還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的美好向往與對孩子的喜愛。
因此,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建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孟郊的《游子吟》時,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描寫的母親的動作與神態,以及母親對子女那種無法割舍的愛。
(2)研讀詞句,激發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象力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古詩詞向來以凝練、簡短卻情感豐富、意味深長著稱,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作者使用的意象體會詩詞所描寫的意境,通過聯想補充詩詞中描繪的景象,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古詩詞,有助于其日后的學習。例如,學生在學習白樸的《天凈沙·秋思》后,腦海中應該形成游子在夕陽下落寞的背影,這樣的想象將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詩描繪的情景及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
(3)增強聯系,改變意識。小學生的學習環境較為寬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是可以通過一些寓教于樂的方式輔助教學。例如,一年級所學的《詠鵝》,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鵝的外形及在水中的動態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將感受到的畫面記錄下來。再比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一些魅力的江南風光的圖片或是視頻,讓學生們真實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讓他們由內而外地感受到詩人所描繪的景色以及詩人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
古詩詞的年代和背景與我們相去甚遠,但是我們所具有的感情和思想是相近的,詩人通過短短幾句簡潔、凝練的詩句所表達的感情也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只要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古詩詞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必定能夠找到共通之處,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通過了解古人所思,傳承華夏文化,對小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詩詞時,應把握好“讀”的程度,以“粗讀”“精讀”“研讀”為手段,在適宜的地方選擇適合的“讀”法,構建和諧課堂氛圍,提升詩詞教學質量。另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更是民族的象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理應自覺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成才的責任,在提高自身對于古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的同時,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教師正確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和內容,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才能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成才。
(山東省莒南縣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