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娟娟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華民族振興的重任,落在青少年身上。尤其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抓好青少年的德育,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那么,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學校德育工作,培養跨世紀的“四有”新人呢?結合多年的電教實踐,我們認為,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將電教與德育有機結合,不失為一條深化德育的有效途徑。利用標準規范的錄音、形象直觀的投影、錄像延時再現等電教手段,開展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藝術形象逼真、方法多種多樣的德育教學,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心靈的琴弦,激發其內心的情感,克服枯燥、厭煩心理,取得良好效果。
一、在品德課上引入,增強形象性
在小學品德教學中,依據課程標準,從教學目標出發,恰當地應用電教媒體,發揮電教優勢,靈活引入課題,調整教學結構,能徹底改變傳統的、呆板的教學方法,變枯燥乏味為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學習“熱愛勞動、艱苦樸素”一課時,首先播放我們自己編輯的“雷鋒參加勞動”和“掏糞工人時傳詳事跡”錄像片斷。以生動的畫面、具體的情景、詳實的材料,使學生產生直觀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教育,達到“情中明理,理中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接著投影本節課內容的兩大框圖及艱苦樸素對比數據,邊講邊提問討論,將錄像和投影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圖文并茂,情景交融,教師講的話,有說服力,學生聽課有凝聚力,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沒有勞動人類就無法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勤勞是幸福的右手,儉樸是幸福的左手,我們只有一手抓勤勞,一手抓儉樸,才能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強大。
二、在各科教學中應用,增強實效性
隨著教育手段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電教媒體以其特有的優勢,在教學中得以廣泛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應用投影電教手段,既省時又省力,還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不但學得輕松愉快,而且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能加深印象,強化德育。
例如,《黃繼光》一課,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場上,與今天的距離很遠。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把這課的錄像片斷播放出來,配上音樂,讓形象逼真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反復閱讀課文,多次觀看錄像,使他們體會到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在暴風雨一般的子彈掃射下,英雄黃繼光頑強戰斗,不怕犧牲,舍生忘死的壯舉。這樣,英雄的形象會扎根在師生的心中。其他學科利用電教手段,也可隨時滲透德育。
三、在課外活動中介入,增強自豪感
學生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無疑是進行德育的主陣地。然而課外活動同樣不容忽視,這恰好是同學們參與各項活動,落實深化德育的具體體現。校政教處、團委會和電教室共同配合,在課外活動中給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教育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符合學生特點且生動活潑的活動,給學生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間和機會,使學校的每一塊板報、每一次藝術活動、每一條標語、甚至一草一木,均起到環境育人的作用。針對目前青少年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在校園里,滋長的實際,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優秀的歷史影片和《雷鋒》《賴寧》等現代錄像片。以新穎的藝術表現手法.活生生的歷史畫面,生動具體的人物事跡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他們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艱苦樸素教育。
四、在日常行為規范養成中滲透,增強對比感
目前有部分學生,只偏重文化知識學習,重點瞄準考試,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乏足夠的認識。講話不禮貌,行為舉止不規范,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也被丟掉。利用電化教育,組織他們觀看《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錄像。使學生從形象上感知,懂得什么叫“注重儀表”和“禮貌待人”。學生觀看后立即明辨是非,印象非常深刻。同時采用對比手法,利用攝像機抓拍不良現象和文明現象,對應播放給學生看,學生看后反響強烈。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誰也不愿意上這樣的屏幕,充當不光彩的角色,誰也不愿意生活在這種不文明的環境中,從而正確認識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通過教育后的實踐觀察、檢查監督,學生日常行為不良現象大為減少,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室內窗明幾凈,物品排列有序;室外干凈整潔。無紙屑亂飛;校內樓前花壇草坪錯落,路旁綠樹成蔭;墻壁上板報成片,標語相互映襯,呈現一派良好的育人環境,充分體現出學校“艱苦樸素,環境育人”的德育特色。
實踐證明,電化教育是學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傳統的教育手段是從“曉之以理”出發,那么電教手段還能夠“動之以情”,它能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畫面、和諧的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引發思考,認識真理,集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體,為德育提供了最佳方式。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教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