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俠
如何優化閱讀課堂結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探討的一個課題。本文著重就如何安排閱讀教學的“導、讀、問、議、講、練、評”等重要環節,談幾點看法。
“導”既指新的課題導入,又指學習目標的確立。導的形式有:①回顧追溯式。對涉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課文,設計回顧追溯的導語,增進學生對人物或事件的歷史背景的全面性的認識,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師恩難忘》就比較適宜如此導入。②順延總結式。在包含重點訓練項目的單元組里,教學這組課文的第二篇或第三篇課文可設計此類導語。此類導語先總結前面學過什么課文,有什么訓練要求,今天要學的課文,繼續圍繞什么訓練項目來學習。③揭題設疑激趣式。這種方法是直接揭示題意,然后根據題目提出疑問,以激起學生尋根究底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臥薪嘗膽》可設計以下導語: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故事呢?他為什么要臥薪嘗膽呢?④檢查預習溫故式。以檢查預習情況引入新課是這類導語的特點。⑤布置訓練目標式。以出示單元訓練目標導入新課的學習是這類導語的特點。
“讀”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全過程。“讀”又是學生進行練習的一個重要過程。學生在閱讀理解課文時通常可選擇下面讀法。①串聯跳躍對答讀。回答課文字面上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串聯課文主要內容可用這種讀法。②陶冶鑒賞表情讀。對課文中贊揚人物品質的排比句,或描繪場景的排比、擬人、比喻句,或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感嘆句等要很好地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揣摩,并進行表情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文章所表達的頌揚、贊美和感慨的思想感情,受到人物高尚品格的感染和情景語言文字美的熏陶。③尋究式默讀。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尋究答案,采用默讀的形式。讀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邊劃。再讀課文,理解詞、句、段,歸納段意和課文主要內容。概括中心思想時,也可以采用導究式默讀的方法,反復讀反復揣摩。④記憶目標式誦讀。為了學習語言,發展語言,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之后,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部分段落和詩歌的部分章節或全部直至會背誦。此時,可采用記憶目標誦讀方法。如背誦《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可尋找出下列記憶目標:高爾基——休養——探望——花——信——“給”——快樂……憑借這些記憶目標,可達到順利背誦的目的。
“問”是教師根據課文教學目標設計的,目的是開拓學生的思路,激起學生的主動思維,探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快捷、準確地達成學習目標。為此,可從下面幾個方面設計問答題。①根據課題設計問答。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主要內容的作用。循著課題設計問答既可引發學生了解時代背景的注意力,又可激發學生探究課文內涵、體會文章思想教育的主動性。②根據單元訓練項目設計問答。③抓住課文重點難點設計問簽。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為什么要放掉這條魚”。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后設計這一方面的問答題以加深理解。④在揭示中心處設計問答。許多課文在開頭、結尾或課文段落中常設計點題揭示中心的簡短語句,在教學中抓住這些語句的分析理解對揭示中心思想是極有幫助的。⑤在課文段與段過渡連貫處設計問答,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段與段的種種過渡連貫形式,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⑥抓住關鍵詞語設計問答。例如,《第一次抱母親》抓住“第一”設計問答。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強調“第一次”的?作者強調“第一次”目的是什么?
“議”是針對“問”而設計的一個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形式達到解除疑難的學生群體活動的環節。“集思廣益”與“質疑問難”是這一環節的主要內容。“議”的形式有解疑式和開拓思路式兩種。解疑式的“議”是通過討論達到排除疑難的目的。開拓思路的“議”,不僅為了解疑,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例如,討論如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和概括中心思想,通過討論得出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這種討論是發展“求同思維”的“議”,而討論文章的段落層次的劃分,討論處理一件事的辦法則允許得出兩個以上的結論,這種“議”是發展“求異思維”的“議”。
“講”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從“精講”“少講”轉化到“不用講”,但是從目前閱讀教學現狀來看,有些內容教師還是應該講的。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必須認真運用生動的語言描摹神態、描述形象、描繪景象。②教師必須用簡潔的語言指示學習目標。③教師必須用概括性的語言小結教學過程。④教師必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揭示寓言、童話等課文的深刻含蘊。⑤在學生答題、思考、思維出現障礙時,應用啟發式語言適當點撥、鋪墊,等等。
“練”是學生在課堂中思維、語言、文字等的綜合訓練,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體現。“練”的內容有:練想、練說、練寫、練讀。“練”的方法有分散訓練:即在整個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提供“練”的時機,確定“練”的內容,進行“練”的實踐;也可采用時間比較集中的階段性“練”。
“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課堂教學目標、自我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作的評價,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飛躍性階段。“評”的質量優劣預示著學生能力的高低。這一階段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先由教師作評價示范,而后作評價提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我評估,最后放手由學生自我評價。
總之,“導、讀、問、議、講、練、評”是一個緊密相關、互為存在的整體實施方案。“導、讀、問、議、講、練、評”七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如此周而復始,學生逐漸由不懂到懂,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學會”轉到“會學”,學生語文素質隨之得到提高。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化閱讀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江蘇省新沂市雙塘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