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萍
【關鍵詞】小學數學 應用題
解題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106-01
小學數學應用題的題材是非常豐富和相當廣泛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頭戲,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不僅代表了他們的數學知識水平,同時也是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體現。因此,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借助多媒體進行應用題輔助教學
小學數學解題過程一般分為審題、分析、計算、解題幾個步驟。傳統的數學教學只是數字和文字的一個組合,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是其重要特征。提高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入多媒體教學,把多媒體特有的聲、光、色的綜合優勢體現在每一個解題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創設的教學情境生動形象,對題意的闡釋十分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對有較多知識點的題目,教師可以利用推理結構圖,引領學生分析和討論,多練習、鞏固知識涉及的應用題。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應用題解題的印象,而且節省了課堂應用題型解題練習的時間。
例如,小學數學應用題中經常接觸到“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學生是最難理解的是這里的“倍”。怎樣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倍”的數學概念?教學時,筆者以學生身邊熟悉的紅棒藍棒的生活情境引入,自然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用紅色木棒排出一組3根為第一行,用藍色木棒排出一組3根為第二行,第二行排列有四組藍色的木棒。讓學生在多媒體演示中仔細觀察,尋找數學信息,比較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木棒數量。通過師生互動討論、學生分組合作交流,學生最終會清楚這樣一個結果:兩種顏色木棒比較,紅棒是一個3根,藍棒是四個3根;把一個3根當做一份,紅棒就是1份,而藍棒是4份。把它轉換成數學語言可以這樣表述:藍色和紅色木棒相比,把紅棒當成1倍,藍棒的根數就是紅棒的4倍。進而明白“一個數里有幾個相同的另一個數,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然后根據求幾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了由“個數”到“份”的變化,自然地引出了倍數,讓學生充分理解了概念的本質。
二、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解題方法
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將現實生活和學生學習數學相結合,尋找在現實世界中的數學題目,使教學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看到數學在生活中鮮活的存在,產生觸摸數學的沖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應用題的解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時,我們可出示這樣幾組數據:10分鐘可以折五角星20個;復印機4秒復印20張;電動縫紉機4小時做長毛絨玩具25盒……這一切都是學生身邊客觀存在的事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出數量關系,并寫在黑板上,方便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看到不同的事件中他們共同的特征數量。如20個、20張、25盒是數字不同,但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工作總量”是它們共同的屬性,10分鐘、4秒、4小時則是屬于“工作時間”,而20÷10、20÷4、25÷4得到的商,表示的是以上事件中反映的各自的“工作效率”。在上述過程中,生活的實際事件轉換成為數學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新的知識: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被稱為“工作效率”,表達成數學的語言就是“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三、用求異思維打破思維定勢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知識和問題的能力水平,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小學生思維的主要以具體形象為主,容易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造成一些機械思維,解題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易受到干擾。為了排除這種思維定勢對學生解題的干擾,我們可以采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工程問題”時,筆者用不同的方法來分析探討。“一條公路,甲單獨修完要24天,乙單獨修完要30天。現兩隊合修若干天后,乙隊調出,甲隊又繼續修了6天才完成,乙隊只修了幾天?”學生經過思考提出用假設方法解題時,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假設這條路的長度,并讓他們驗證自己的假設。學生發現不管這條路的長度是500、200、50、1或x,結果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尋找最優算法,學生靈活性的思維就顯露無疑。
總之,教師要充分調動一切有利于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的因素,使學生在一系列的強化過程中,真正實現對小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