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森
【關鍵詞】幾何教學 聯系生活
動手操作 空間想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108-01
幾何知識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教學內容涉及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與生活息息相關。幾何知識的學習是由淺入深,學生的空間觀念也逐步積累,其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然而,在幾何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的教學手法僵硬,學生覺得抽象難懂、概念模糊不清,難以養成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的現狀。如何提高幾何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談三點做法。
一、聯系生活,引入幾何
幾何圖形來源于生活實物,把實際生活引入到幾何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生熟悉的實物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將生活中對圖形的感受與有關幾何知識建立聯系,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和生活經歷,在生活中搜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通過列舉的形式把幾何實物引入教學中。其次,結合教學內容總結幾何圖形的性質和特點,由具體到抽象,講解圖形概念,明確圖形定義,深化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理解。最后,鼓勵學生聯系生活,談談還有哪些實物與幾何圖形相似,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確保學生切實掌握幾何圖形。
例如,在引入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長方形概念時,筆者進行了如下引導:
師:同學們,大家看一下你們的桌子,還有講臺上的黑板。你們覺得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生A:長長的,四四方方的。
生B:都有角。
……
師:大家都能看得出其中的相同點并能總結出它們的特點,非常棒!在數學中,我們把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長方形,又叫矩形。那么,你們還能在生活中找到和長方形相似的物體嗎?
生B:書本、站牌……
在以上過程中,通過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體形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感受到了幾何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幾何的意義和樂趣。
二、動手操作,了解幾何
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時,只憑借看、聽、說等方法是不夠的,動手操作能使抽象的圖形具體形象化,加深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同時,能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提供感性材料,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制作各種平面、空間圖形的模型,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看一看、畫一畫、拼一拼。學生通過制作模型的過程步驟,熟悉每一種幾何圖形的特點,弄清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在親自動手中理解幾何概念,促進思維發展,增強表面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筆者準備了適量的硬皮紙和膠水等教學輔助材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用硬皮紙做出一個長方體:筆者先在黑板上畫出如何剪裁硬皮紙框圖,讓學生按要求剪裁硬皮紙,完成這一步后,引入表面積的含義,通過剪裁后的硬皮紙,學生可以直觀地測量表面積的大小。
通過上述一系列引導和制作過程,把動手操作和幾何概念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直觀地了解了長方體的構造,并且學會了表面積的求解,增加了他們學習幾何的興趣。
三、空間想象,構造幾何
在數學幾何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所謂空間想象能力,就是指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距離、方向等,經過加工后在人的頭腦中形成映象的能力。在幾何中用此種能力解決幾何問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去觀察、觸摸幾何模型,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有意識地感知。不僅可以借助實物,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呈現幾何模型的多維動態,引導學生在腦海里重現圖形,循序漸進地使圖形在腦海中翻轉。另一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進行空間想象的習慣,可以由淺及深,由二維到三維。讓學生在聽到某一圖形名稱后,就能習慣性地在腦海中再現其形狀,比如先長方形再到長方體,從圓形再慢慢想象到球形,如此循環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時,由筆者通過準備的實物器材(如長方體的小木塊、小圓球、色子等),在講臺上展示后,讓學生傳閱、觸摸,了解其特征結構。再通過多媒體圖像動畫播放立體圖形的三維旋轉視圖,指導學生通過實物和視頻,在腦海中呈現出小木塊和小圓球的畫面。
總之,教師應不斷提升有效教學的手法,讓學生對幾何圖形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在腦海中清晰反映出圖形表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想象,著力培養其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促進幾何圖形問題的求解。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