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
所謂的對話教學,就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有學生與課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這三種對話形式,三種對話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動聯系、融為一體的,并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時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學生與文本對話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個人思考,要讓學生通過獨立、深入地與課本進行對話,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領會課文內涵。
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悲劇性小說《藥》時,大部分學生通過初步閱讀所得到的只是華、夏兩家的悲慘結局——茶館主人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給自己的兒子華小栓治癆病,最終沒治好,小栓死了。而所買的人血饅頭上的血,正是夏大媽為了解放民眾去參加革命終被殺害的兒子夏瑜的。
師:小說這種文體的主旨大意要緊密聯系小說的情節、人物形象、典型的環境描寫來認識作品所折射出的內涵。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課文,思考:文章的題目《藥》和小說的主旨有什么樣的聯系?生:我認為從小說中的幾個典型人物:華老栓、夏大媽、“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等身上可以看出人民群眾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麻木不仁、愚昧不堪、落后不覺悟的精神狀態。生:我也認為《藥》暴露了人民群眾在封建壓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狀態,因為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看客的話:在殺害夏瑜時,有一堆看得起勁的觀眾“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同時根據魯迅先生那句“把有價值的東西揉碎了給人看”,我們也可以推斷作者大聲疾呼人們尋找喚醒人民群眾的“藥”!這樣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結論記憶會更加清晰。
二、師生對話
對話是圍繞話題展開的。話題要能夠引起學生的參與性和興趣,要讓學生有創新性,才有思考的價值。在教學《山居秋暝》這首詩時,我提出:“在這首詩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畫?”生:一共有四幅圖畫,而且都很美麗。師:是啊,描繪的景色太美了,透過詩句我們了解到畫面的時間——生: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師:看到了——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師:還看到了——生: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師:如此迷人的景色,怪不得蘇軾曾贊嘆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這下同學們能夠明白王維是名副其實的山水田園詩人兼畫家了吧?在這幾幅圖中,你最喜歡那個圖畫呢?說出你的理解。學生們分別發表見解,并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畫面的美好想象。師:大家都是想象力豐富的人,而且對詩句的理解都很到位。下面,讓我們重溫王維所描繪的如此美麗的山中秋日景色,感受一下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再想一下關于這首詩同學們還有其他方面的思考嗎?生:我們仿佛跟隨作者的描繪穿越回唐朝看到了祖國的美麗風景。但這些美景在現實生活中卻看不到,我們覺得只有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才能讓這樣的美景重現。師:說得好,說明同學們不僅認真閱讀這首古詩,而且還是一群熱愛環境的人。保護環境,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這樣的對話不僅讓學生獲得情感與價值的體驗,加深了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也達到了語文育人的目的。
三、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對不同的問題會有著不同的見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提出富有爭議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討論或者辯論,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鴻門宴》一文的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以“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應該稱之為英雄?”為主題展開討論。我把學生分成“項羽組”和“劉邦組”兩方,針對自己的論題展開激烈的對話。
代表“項羽組”的一方說:我們認為項羽應該稱之為英雄,他在少時學萬人敵,不滿秦的統治,說出“彼可取代也的豪言壯語”;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勇救趙國,盡顯英雄本色;因曾與劉邦結為兄弟,不殺劉邦的父親,比起為了逃跑,丟下自己親人的劉邦更顯得重情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難道不是對這位英雄的真實寫照嗎?”
代表“劉邦組”的學生說:古人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但是項羽卻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拔劍自刎,還發出怨天憫人的感慨,這并非一個大丈夫的作為!而劉邦在滅秦時功勞最大;分諸侯時卻被封在了當時很偏遠的漢中,他忍了,因為他心中裝著的是天下,并非個人的一時的得失——胸懷大志;劉邦善于聽從部下的諫言——腹有良謀,比起不肯聽取別人意見,在鴻門宴上,亞父范增三次示意殺劉邦時卻沒有理睬、攻城破陣后“夜坑秦二十萬余人”“入關后,引兵西屠咸陽,殺義帝,燒秦宮,掠奪財寶與婦女”殘暴的項羽來說,劉邦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學生相互的辯論中,他們懂得“不以成敗論英雄”,那些能夠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發揮英雄本色,建功立業的人,才可以稱之為英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夠使用我們的母語同他人進行交流,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尤其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對話教學對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對話教學的優越性來實現培養人才的目的。
(河南省信陽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