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密集的高層樓宇不僅是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日常生產、經營、娛樂的主要場所,做好高層樓宇的安全管理和應急準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北京市安監局主辦的高層樓宇應急逃生裝備示范應用現場交流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好思路。
從2013年6月起,北京市安監局開始開展高層商務樓宇應急逃生裝備示范應用,引導大型商務樓宇依靠規范的管理、先進的裝備、有效的演練,確保在各類突發事件中“疏散有秩序、自救有方法、逃生有工具”,提高應急逃生自救能力。經過近1年的摸索,示范應用工作進展如何?2014年5月13日,北京市安監局主辦了一場高層樓宇應急逃生裝備示范應用現場交流會,向社會進行了成果展示(見圖1)。
現狀
北京市安監局副局長賈太保在會上表示,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密集的高層樓宇不僅是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還是人們日常生產、經營、娛樂的主要場所,做好高層樓宇的安全管理和應急準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開展高層樓宇應急逃生裝備示范應用,是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現實需要,是夯實基礎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路子,是提升人員安全意識的具體抓手。
但是,目前北京市高層樓宇應急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缺乏統一的配備標準。高層樓宇在環境、結構、業態、人流密度等各方面差異很大,在應急逃生裝備的配備數量、種類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標準,現有的示范工作只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具體配備明細由示范單位自行確定。
二是對應急逃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如今城市建筑越來越高,高層建筑火災也是層出不窮,消防硬件設備的更新趕不上樓宇高度和密度的增加。高層樓宇在面臨火災等事故時,如何第一時間有效組織逃生自救非常關鍵。因此,逃生裝備的配備使用,是增強安全意識、提升逃生自救能力和事故風險應對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目前各高層樓宇管理者對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足;社會公眾對應急逃生常識、技巧了解不多,對常用的逃生裝備的購置、使用、保養認知有限。
三是應急逃生產品不夠豐富。針對高層樓宇個性化需求的逃生產品不多;產品使用、安裝易受建筑結構的限制,許多產品針對各類建筑的普適性安裝模塊設計和開發力度不夠;現有市場的產品集中于個體使用的工具,在集成樓宇人員定位、搜救、逃生引導的智能化疏散逃生系統或綜合性解決方案的產品和技術不多。
北京市安監局科技處副處長何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現有的逃生裝備針對的都是150 m以下的高層樓宇,而高度在150 m以上的超高層建筑的應急逃生,目前在國內外都尚屬難題。
急逃生裝備示范建設
2013年6月份以來,北京市安監局先后選擇了西城區西單大悅城、凱晨世貿中心,石景山區萬達廣場、北方中惠國際中心,房山區龍建大廈、金橋國際公寓酒店等12家高層商務樓宇,開展應急逃生裝備示范建設工作,示范單位涵蓋了商務寫字樓、商場、酒店等典型業態。
北京市安監局科技處處長李玉祥介紹說:“本次應急逃生裝備示范應用力求簡便實用,具體配備使用過程中強調以‘配置標準化、存放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演練經常化為主要目標,著力提升商務樓宇人員逃生自救能力。應急裝備示范應用的內容根據高層樓宇的外部環境、內部結構及實際需求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公共逃生區域內基本逃生輔助工具,包括毛巾、瓶裝水、呼吸面罩、應急口哨、應急手電、熒光棒、破玻錘等;第二類是緊急緩降工具,包括用于低層的逃生繩,用于高層的逃生緩降器;第三類是大型高層緩降裝置,如樓頂逃生艙等。”(見圖2)
下一步,北京市安監局將進一步擴大示范應用的規模。李玉祥說:“到2014年底,全市高層樓宇應急逃生裝備示范單位力爭達到100家。我們還計劃于2014年研究制定出臺相關配備標準。綜合考慮高層樓宇外部環境、內部結構、人流密度及業態等因素,研究基于應急疏散能力達標的應急逃生配備標準,制定配備及使用指導細則,為示范應用工作大范圍推動提供科學、專業的指導。”
體驗
在萬達廣場9號樓19層樓頂,記者見到了該樓于2014年初剛剛安裝配備的大型高層逃生裝置——樓頂逃生艙。逃生艙是搭建在樓頂一個鋼制平臺上,平時收起,不影響建筑物的外觀。在使用時只需由大樓消防中控室或在樓下的工作人員進行“一鍵式”啟動,設備將平移伸出樓外,在3 min之內即可就位,實施載人救援。進入逃生艙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類似于電梯的轎廂(見圖3)。據工作人員說,這兩個轎廂交替往返運行,一次可搭載6人。記者進入轎廂中后,根據里面的標識提示(見圖4),手動拉下入口處的金屬卷簾門(見圖5),并輕輕拉一下頭頂上方的繩狀拉手(見圖6),轎廂隨即開始緩緩下降。記者感覺到,下降速度比一般的電梯略慢一些,不會令乘坐者產生恐懼感。大約1 min過后,記者安全降落到地面上。
在采訪中,何川告訴記者:“這種逃生艙以百米高樓計算,每小時可搭載250人左右降至地面。整個疏散過程不需要動力電供應,完全依靠機械原理,因此在火災斷電的情況下也可完成救援,非常適合安裝于醫院、學生宿舍樓、寫字樓、商場和居民樓等人員密集的高樓大廈。下一步北京市安監局將協調規劃委、住建委等有關部門,設法將消防逃生裝備的設計前置,即在新建高層樓宇的設計之初就將其納入進來。”
除了大型的頂層逃生裝置,活動現場還展示了高層緩降器(見圖7),該緩降器可承受150 kg的重量,每次可從高處解救2名逃生者,每秒可下降0.9?1.4 m,目前已安裝在石景山萬達廣場等高層建筑。
實習編輯 趙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