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簡介:陳玉棟,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德州學院信息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北京 /10008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學風建設影響因素與長效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3JDSZ3063)、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與市教工委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戰略課題項目“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學風建設的目標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摘要:學風建設是高校實施教育質量工程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正確理解學風的概念,準確界定學風建設的主體與特性對于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的科學定位十分關鍵。高校學風建設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從客觀上決定了其主體的多重性,同時高校學風建設具有群體性、歷史性、穩定性、系統性、目標性、層次性等特征。厘清學風的概念,確定高校學風建設的主體,認清高校學風建設的特性,可以為后期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高校;學風建設;概念;主體;特性學風建設是高校實施教育質量工程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對人才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開展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顯得尤為突出。對高校學風建設開展系統性的研究,能夠使學界正確認識和理解高校學風建設的內涵,準確把握高校學風建設的特性和本質,從而為高校學風建設確立工作要素、構建目標體系提供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對于高校持續推進學風建設的開展,形成長效機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高校學風概念的基本認識
厘清學風的概念,對高校學風的概念進行相應的界定是探討和開展高校學風建設的關鍵性問題,剖析學風這一概念的實質也是全面、科學地認識學風、高校學風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重要基礎。
1.學風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學風?對于學風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著不盡相同的意境和解釋。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學風是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而風氣是指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1]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2]在涉及高校學風建設的問題時,有的學者則認為:學風是學生按照要求,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從事學習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思想認識和覺悟,培養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質,養成良好作風和習慣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風氣或氛圍,是學生學習總體風貌的表現和概括。[3]高等學校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
基于上述解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學風的概念進行理解。其一,學風與人們的學習活動密切相關,所闡述的問題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其二,學風的概念在不同學科領域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同時存在實質上的共性要素,均具有各自的目的、形式和主體。其三,學風具有相應的引導作用。針對高校學風而言,優良的學風能夠對高校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對學風概念的描述
鑒于學界對學風的概念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對學風概念的描述也有所不同,其中趙沁平、鄭家茂等幾位學者對學風概念的描述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趙沁平認為:從狹義講,學風特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優良的學風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教育質量的重要內涵,它體現了學校的辦學觀念和理念,體現了學校的校風和大學精神,體現了學校的歷史積淀和教學傳統,同時也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和管理水平。[4]而鄭家茂則認為:“學風是學習者在求知目的、治學態度、認識方法上長期形成的, 具有一定穩定性和持續性的精神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現。從廣義上講, 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治學風氣、學校的學習氛圍都屬學風的范疇。從狹義上講,學風主要指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的綜合表現。就其存在而言,學風彌漫于無形,卻可觀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學風不僅影響到當前的教學效果,影響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且對學生長遠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作用。”[5]上述學者均根據自身對學風概念的理解給出了自己的描述和解釋,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但從內容上仍然存在對主體描述不清晰、概念的實質指向不明確等不足。
3.學風問題的實質
對于一般意義上的學風,通常是指學生在諸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紀律等方面綜合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上述僅是學生在學風方面的外在表現,并沒有從實質上對學風的概念進行闡釋。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和學校領導都會在各自的層面發揮作用,從而對學風建設產生不同的影響。應該說學風是學生的求學、研學之風,教師的教學、治學之風,教學管理人員的督學、管學之風,學校領導的辦學、導學之風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們內心深處深層次的價值理念、世界觀和方法論。[6]人的行為受到思想的支配,同時行為是思想的外在表現。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學風問題是人的價值觀在學習方面的具體表現,學風問題的實質是價值觀問題。具體到高校學風而言,就是高校學生如何看待學習做出的價值判斷,從而在日常學習行為中的具體表現。學校開展學風建設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不同的措施和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面的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等方面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指導自身的學習行為,由群體綜合表現為一定層次的學風。
二、高校學風建設主體的確定
研究高校學風建設,確定其主體同樣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問題。什么是主體呢?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主體是與客體相對應的概念,在哲學上指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7]而客體在哲學上指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8]在高校學風建設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主要有包括教育行政機構和高校行政領導在內的高校管理者、專業課教師、學生、教學輔助人員。關于高校學風建設的主體,學界同樣存在不同的觀點。總體上可以歸納為單一主體論和多重主體論。單一主體論又可以歸納為學生主體論、教師主體論和管理者主體論。
?課程與教學?試論高校學風建設的概念、主體及特性1.學風建設管理者主體論
有學者認為高校管理者在高校學風建設工作中能夠起到主導作用,應該是學風建設的主體。高校管理者的涵蓋范圍比較寬泛,既包含教育部、教育廳等與高等學校存在隸屬關系的教育行政機關,也包括基層高校從事具體學校管理工作的校長及具有管理職能的部門和處室負責人。不考慮各院系領導的教學職能,單從管理的層面講,各院系的領導也應該屬于這個范疇。首先,高校管理者在信息獲取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尤其是高層次的管理者,對國家教育政策的理解和實施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甚至對各級教育政策、法規、條例的制定和出臺都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次,作為高校學風建設具體政策的執行者,高校基層管理者對學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高度和對學風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的實效。還有就是高校管理者在學風建設工作中自身的定位同樣會影響到學風建設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在學風建設方面,學校領導要帶好頭。學校領導要重視學校的學術研究,建立學術核心。這就要依靠教師,充分發揮教授的作用[9],才能在高校學風建設方面取得明顯的成效。因此,高校管理者在高校學風建設工作中所起到的導向作用十分重要,作為高校學風建設的主體是必然的。
endprint
2.學風建設教師主體論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通過言傳身教向學生灌輸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師隊伍在工作職責上有所細化,分為從事專業課的教師和從事學生管理的教師。雖然在工作職責上做了一些分工,但是作為教師而言,他們的價值觀念、言談舉止和治學精神始終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影響,教師在高校學風建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極為重要。通過對“中國知網”搜索的結果來看,最早提出教師作為學風建設主體的是梅貽琦先生。他認為在治學方面,教師應該率先垂范,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為教師者,自身固未始不為此種學風之產物,其日以孜孜者,專科知識之累積而已,新學說與新實驗之傳習而已,其于持志養氣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固未嘗一日講求也;試問己所未能講求或無暇講求者,又何能執以責人?”[10] 同樣,“大師論”也是梅貽琦將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梅貽琦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貽琦千方百計廣招人才,使清華園內人才濟濟,群星燦爛,有效地推動了清華學術和教育的進步,為清華大學營造良好的學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高校學風建設過程中,教師的主體地位毋庸置疑,教師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3.學風建設學生主體論
高等學校的辦學目的就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風建設的重要目的是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學習和人生的發展,如何幫助他們做到實現自身價值和促進社會發展的良好結合等一系列問題都是高校學風建設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而廣泛的參與,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就像無本之木,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工作載體,也就會使學風建設工作失去目標和方向。在高校開展學風建設的過程中,學生并不是單向、被動地接受教育和引導,同時也能對他們所處的外部環境產生反向的影響。學風建設的出發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其落腳點是通過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生在學風建設工作中應當占據主體地位,在工作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推動學風建設的發展。[11]作為包含校長、職能部門負責人、院系負責人和輔導員在內的各級高校管理者都應該深入研究學風建設工作中的內在規律,明確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在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進高校學風建設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育人工程,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4.學風建設雙主體和多主體論
也有部分學者對學風建設持雙主體的觀點,他們認為學風建設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學風建設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 包括教師的學風和學生的學風兩項內容, 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促進、互動發展, 共同形成大學的整體學風。[12]也有學者認為管理者、學者和社會在學風建設中能夠起到主體作用,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學風建設,促使學風建設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教育管理者來說,需要改變目前量化的學術評價體系;就學者個人來說,需要堅守學術道德,潛心做學問;就社會來說,對學術造假則不能包庇縱容,而應堅決同不良學風作斗爭。[13]不同主體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各自發揮主體作用,形成促進高校學風建設的合力。
通過上述分析和論述,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意識到,學界對于高校學風建設的主體還存在不同的見解,尚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高校這一組織中,高校管理者、專業教師、教輔人員和學生處于不同的層次,在各自不同層次發揮不同程度的作用,對學風建設產生相應的影響。具體表現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是管理者的導向作用,其二是專業教師的引導作用,其三是教輔人員的輔助作用,其四是高校學生的能動作用。在學校教學、管理活動中,學生和教師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學生是主要的是受教育群體,同時學風的狀況主要是通過學生的總體精神風貌得以體現,教師群體是主要的施教者,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起到關鍵的作用。管理者和教輔人員這兩個群體的重要性體現在導向和服務方面,對學風建設外圍環境的營造十分重要。因此,管理者、教師、學生、教輔人員在學風建設中都有著至關重要而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學風建設的多重主體觀點是比較中肯的。
三、高校學風建設的特性
準確把握高校學風建設的特性,不僅可以幫助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科學地理解和認識學風建設的本質,還能幫助他們客觀地分析和對待在開展學風建設工作中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存在的諸多影響因素,科學地設定學風建設的預期目標,對于高校系統地開展學風建設工作,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是十分有益的。高校學風建設具有以下性質和特征。
1.群體性。所謂群體,泛指本質上有共同點的個體組成的整體。學風建設的群體性,就是指學風的形成和發展不是由某一個體完成的,而是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結果。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學風建設的群體性特征。首先,從學風的概念入手。學風是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而風氣是指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其二,學風是反映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廣大師生一貫表現的那種創新而不附會、謙遜不自滿,自我規范、求真務實的學習風貌。[14]因此,學風不具備個體行為的特征,它必然以一定組織或者群體的行為方式得以體現。但是在學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組織或群體內的個人都可以是行為的主體,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就個人而言的學風,準確地講應該是個人的學術風格。
2.歷史性。學風的歷史性特征表現在學風建設內容的時效性和學風建設過程的長期性兩個方面。時效性是指學風建設具有時代的背景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學風建設的內容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風建設所選取的載體也有所變化和創新。例如,隨著科技的發展,板報等傳統的宣傳方式被網頁、博客、微博等新興傳媒所替代。另一方面,隨著學分制的施行,傳統的班級概念被逐步淡化,為高校學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學風的形成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是一個不斷積累和積淀的過程。學風非天然所成,學風的醞釀、形成和持久的影響力處處滲透著人力的作用。[15]
3.穩定性。正如前述,與學風的形成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一樣,學風一旦形成,在一定的時期內也不會輕易發生改變,無論學風的優劣。優良學風需要長時間的精心培育,來不得一時一事的松懈;而優良學風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學習者獲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長效性的做學問、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導和實踐途徑,使其受益終身。[16]同樣,不良的學風一旦形成也很難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有所改觀。因此,無論高校學風的性質如何,優劣與否,學風一旦形成,它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良好的穩定性,并對群體產生客觀而真實的影響,不會在較短時間內有根本性的改變。這種特性和學風建設的長期性能夠相互印證。
4.系統性。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優良的學風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諸方面教育管理的必然結果。[17]談到系統性,首先要厘清系統這一概念。在系統科學的龐大體系中,不同學科由于研究范圍和重點的不同,常對系統這一概念給出不同的定義。在技術層次上,通常采用錢學森的定義:系統是相互制約的各部分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按照貝塔朗菲給出的定義: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18]相比而言,針對學風的研究,貝塔朗菲對系統的定義更為貼切。從學風的群體性而言,學風的建設和形成是群體或組織行為,作為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因此,學風建設同樣具有系統的屬性。
endprint
5.目標性。所謂學風建設的目標性,就是學風建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也就是說高校開展學風建設是為完成特定的目標而服務的。例如,高校學風建設的目的是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領導重視學風建設,為學風建設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教師關注學風建設,強化自身的治學意識,率先垂范,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知識水平,切實起到引領作用;教輔人員支持學風建設,提升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所有工作都是為培養人才這一目的服務。因此,學風建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需要注意的是,學風建設的指向具有二重性。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學風建設大的方向相同,另一方面因各自的歷史和發展過程不盡相同,導致其建設內容、載體、方法等有所不同。
6.層次性。所謂層次是指同一事物由于大小、高低等不同而形成的區別。學風建設的層次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群體和組織的層次不同。以高等教育為例,一般來講,可以將大學分為研究型、教學型和應用型,它們各自承擔的任務不同,就會形成相對的層次。其次是同一類型的高校,由于受到建校歷史、師資狀況、生源分布、社會背景、資源調配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會形成不同的層次。其三,對于同一所高校的師生員工來說,由于在學風建設中處于不同的工作崗位,發揮作用的層次也各有不同,也表現為學風建設的層次性。其四是由于上述原因的綜合作用,使得各層級、各類型的高校在學風建設過程中所側重的內容、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依托的載體也不盡相同,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在學風建設的成效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層次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所謂高校學風,是高等學校為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積淀形成的、被高校學生共同認可且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其外部表現形式為一定的治學精神、治學原則和治學態度,并對處在環境中的個體產生影響的一種氛圍。高校在開展學風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協調各主體之間關系,充分發揮各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兼顧各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準確把握高校學風建設的各種特性,本著尊重歷史,有所作為的原則,客觀地對自身學風建設的目標進行定位,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系統地規劃學風建設方案,從而確保學風建設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7][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08,1780,77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3.
[3]楊景海.改進學生管理制度提升師范生品格素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8(24):47.
[4]趙沁平.要把學風建設作為高校的基礎建設來抓[J].中國高等教育,2002(13、14):3.
[5][16]鄭家茂,潘曉卉.關于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8(4):39,40.
[6]呂秋芳.大學學風建設的內涵、本質及誤區[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0(4):52.
[9]顧明遠.大學文化的本質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57.
[10]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1941,13(1).
[11]呂峰.輔導員在高校學風建設中作用發揮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1(12):165.
[12]羅康,劉占召.韓延明教授訪談[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4):13.
[13]夏靜.學風建設亟待加強[N].光明日報,2009-05-27(06).
[14]知果.以優良黨風促校風帶教風正學風[J].中國高等教育,2010(10):1.
[15]蔡紅梅,李郴生.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4(3):127.
[17]韓延明.學風建設: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0.
[18]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20.
(責任編輯劉第紅)2014年第4期高 教 探 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