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華+毛斑斑+張新燕
收稿日期:2013-12-03
作者簡介:謝玉華,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毛斑斑,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新燕,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長沙/410082)
*本文受筆者承擔的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13BGL112)的資助。摘要:對全國部分高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探討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因素。結果顯示高校教師科研的內部動機可歸納為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科研工作的靈活性;外部動機可歸納為社會尊重和認可、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學校考核。高校教師科研動力不足且內部動機低于外部動機;不同大學教師群體在科研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需要激發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尤其內部動機,并進行差異化科研管理。
關鍵詞: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個體差異 一、問題提出
隨著科研在大學評價指標體系中權重的攀升,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提升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成為各高校提升學校排名的一項重要措施。與此同時,科研成果也成為高校教師考核和晉升的一項重要指標?!督逃?013年工作要點》也指出,“要全面提升高??茖W研究水平,實施高等學?!蹇茖W和技術發展規劃”。而教師是高校科研活動的主體,其動機是影響科研成果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討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具有現實意義。
動機是決定人們在組織中行為及績效的基本因素,在企業管理的學術研究中也是一個重點問題,但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國內鮮有對高校教師科研動力的研究,而國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成熟,如Patricia L.Hardré,Flora F.Tien,Crowson等人的研究。[1][2][3][4]國內現有文獻僅6篇,其中3篇定性研究,3篇定量描述性研究。綜合3篇定性研究文章,可以得到高校教師科研內在因素為教師自身獲得成長的責任感和成就感、科研興趣、科研工作本身的創新性和挑戰性;外在因素是良好的科研氛圍、外在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5][6][7]3篇定量研究文章主要是,葛秋良以廣東省五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師為例得到科研動力主要為自身內部主動力,外界壓力、牽引力、助推力和阻力。[8]高航通過對北京47所高校50位體育教師的問卷調查得出體育教師的科研動機分為謀生需求、工資福利需求、職稱需求、興趣需求、追求真理需求、社會地位需求、經濟地位需求。[9]薛福兵通過對浙江省8所地方高校哲學社會學教師的問卷調查得到教師從事科研動力的保健因素是家庭責任、科研政策、科研環境,激勵因素是科研內容、個人發展、自我實現。[10]從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國內關于高校教師科研動機方面的研究嚴重不足,實證研究更不足。已有的3篇定量研究文獻的研究對象局限于某個省某幾所高校的體育、哲學和社會學領域的教師,并且缺少對個體差異性的比較。對此,本文作一探索。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
本研究對工作動機的測量以量表形式進行。量表設計參考Amabile對動機的研究成果——工作偏好量表,并結合高校教師科研工作的實際情況改編而成。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分別是人口統計特征、外部動機量表(13個題項)、內部動機量表(14個題項)。問卷中所有題項均采用Likert5分等級計分法,量表尺度l-5分別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2.研究對象及數據分析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為全國20個城市的高校教師,包括長沙、昆明、南京、綿陽、沈陽、武漢、烏魯木齊、北京、???、杭州、保定、上海、西安等城市。通過電子郵件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問卷202份,其中有效問卷187份,問卷有效率達92.6%。
本研究采用SPSS 20.0數據處理軟件,首先,描述樣本基本信息。其次,對內、外部動機量表進行信度檢驗和因子分析。最后,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判斷人口學特征是否對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存在顯著影響,并利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檢驗,分析不同群體在科研動機方面存在的具體差異。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基本信息
樣本構成如下。a)性別:男性55.6%,女性44.4%;b)年齡:30歲以下7%,30-39歲56.1%,40-49歲30.5%,50歲以上6.4%;c)是否“211”工程大學:“211”學校58.8%,非“211”學校41.2%;d)學歷:本科8.6%,碩士研究生36.9%,博士研究生54.5%;e)專業技術職稱:助教4.8%,講師43.9%,副教授34.2%,正教授17.1%;f)是否擔任行政職務:擔任行政職務26.7%,沒有擔任行政職務73.3%。從分析結果來看,本研究樣本覆蓋范圍較為廣泛,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教師與學生?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實證研究2.因子分析
為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進行KMO統計量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檢驗,結果顯示內、外部動機量表的KMO值分別為0.901和0.707且對應的顯著性水平都小于0.05。因此,內、外部動機量表的內在信度都非常理想,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接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采取Promax斜交旋轉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累積貢獻率大于80%的原則,抽取因子。由于外部動機量表中7、8、9、10四個題項在各自因子上的負荷小于0.50,所以將此四項刪除。最終內部動機量表因子分析結果得到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科研工作的靈活性五個因子,各題項在各自因子上的負荷都超過0.7,解釋了原始問卷80.07%的方差變異。而外部動機量表因子分析結果得到社會尊重和認可、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學校考核四個因子,各題項在各自因子上的負荷都超過0.8,解釋了原始問卷80.63%的方差變異。
基于以上因子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到高校教師科研內外部動機的總體情況,如表1。
表1高校教師科研內、外部動機情況
因素平均值標準差內部動機因子平均值標準差排序因素平均值標準差內部動機因子平均值標準差排序內部動機2.1890.46科研興趣3.1090.7984社會責任和貢獻3.3420.8052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3.3830.7411科研成就感3.0940.795科研工作的靈活性3.1340.8683外部動機3.2120.632社會尊重和認可2.8880.8493職稱晉升3.4921.051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2.3740.8844學??己?.0560.9412
從表1可以看出,高校教師科研外部動機(M=3.212)略高于內部動機(M=2.189),說明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更多是被外界壓力所迫,而非內在意愿??傮w動機均值為2.858,表明高校教師科研動機較低。高校教師從事科研的內部動機依次是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社會責任和貢獻、科研工作的靈活性、科研興趣、科研成就感,通過科研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被高校教師認為是最重要的,而科研成就感被認為是最不重要的內部動機,但五個因素的均值差異不大,而且內部動機的標準差低于外部動機的標準差,說明在內部動機方面高校教師有較高一致性。高校教師從事科研的外部動機依次為職稱晉升、學校考核、社會尊重和認可、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而且職稱晉升和學校考核因素的均值明顯高于其它因素,說明這兩個動機是促使高校教師從事科研的主要因素。外部動機各因素的標準差都比較高,說明高校教師在這些因素中的個體差異比較大。
endprint
3.信度分析
SPSS分析結果表明,內部動機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8,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科研工作的靈活性五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68、0.871、0.767、0.695和0.614,問卷內部一致性也比較高。外部動機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45,社會尊重和認可、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學校考核四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28、0.878、0.786和0.663,都符合信度系數要求,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4.T檢驗以及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結果是對高校教師科研動機的整體描述,能夠掌握其主要特征,但也遺失了一些有效信息。因此,為了分析人口學特征指標是否對科研動機存在顯著影響,將對科研動機與性別、是否來自“211”工程大學、是否擔任行政職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與年齡、學歷、專業技術職稱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方差有顯著差異的前提下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高校教師科研動機T檢驗及方差分析結果
動機類別 人口控制變量科研興
趣(M)社會責
任和貢
獻(M)獲得知識
和提升科
研水平(M)科研成
就感
(M)科研工
作靈活
性(M)社會尊
重和認
可(M)職稱晉
升(M)獲得科研
獎勵和榮
譽(M)學???/p>
核(M)內部動
機(M)外部動
機(M)總動機
(M)性別男3.2473.4233.4583.0823.1732.7793.4572.3942.9473.2802.8903.110女2.9363.2413.2893.1083.0843.0243.5362.3493.1933.1203.0103.070Sig..007**.115.109.819.489.049*.609.731.076.097.204.537是否
211
高校是3.2003.4143.4733.1143.1912.9673.4272.2553.0413.2802.9203.120否2.9363.2413.2893.1083.0842.7753.5842.5463.0783.1102.9803.070Sig..062.148.048*.679.283.129.315.026*.792.070.554.220是否擔
任行政
職務是3.3203.5753.5873.4103.2503.0403.2502.1702.7903.4302.8103.150否3.0323.2573.3092.9783.0912.8323.5802.4493.1533.1303.0003.070Sig..028*.016*.023*.001**.269.139.057.056.019*.004**.064.189年齡30以下3.1803.2893.4873.1922.8462.9493.9232.6153.1153.2003.1503.18030-392.9713.1983.2293.0143.1382.8923.6762.4002.9713.1102.9803.05040-493.2343.5313.5913.1753.1842.9063.2112.2813.2723.3402.9203.15050以上3.6393.7713.6393.2923.1672.6942.7502.3332.7083.4502.5203.040Sig..018*.018*.012*.456.654.870.001**.636.136.069.058.101學歷本科2.9323.2373.1882.8753.0312.6463.7192.753.253.13.093.1碩士3.1253.2923.3193.1093.0732.8793.5442.423.2033.133.013.08博士3.2263.4243.4583.1183.1912.9313.4222.2842.9273.282.883.1Sig..061.303.266.513.605.457.507.126.117.41.198.642職稱助教2.9633.0833.2962.8893.1672.8894.1672.9443.1113.0803.2803.170講師2.9683.1953.3323.0183.1692.9193.7012.4453.1223.0803.0503.060副教授3.0993.3243.3913.0313.1722.7603.6332.3523.0783.2002.9603.090教授3.5313.8283.7813.4693.4383.0632.4842.0782.8283.6102.6103.170Sig..007**.001**.004**.028*.086.409.000**.047*.507.001**.002**.609
注:*表示在0.05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表示在0.01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
(1)性別影響
比較男女教師內、外部動機分量表,以及兩種動機各因子上的得分,結果(見表2)發現,男教師內部動機和總動機得分都略高于女教師,而女教師外部動機得分高于男教師,表明男教師從事科研的動機要強于女教師,并且男教師從事科研更多是來自于內在動機,而女教師更多是迫于外在壓力。在科研興趣、社會尊重和認可方面男女教師存在顯著差異,男教師在科研興趣上得分顯著高于女教師,說明男教師從事科研更多是因為科研興趣。而女教師在社會尊重和認可上得分顯著高于男教師,說明女教師的科研動機更傾向于得到社會尊重和認可。
(2)是否來自“211”工程大學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211”工程大學教師內部動機和總動機得分都略高于非“211”工程大學教師,而非“211”工程大學教師外部動機得分高于“211”工程大學教師。他們在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及科研獎勵和榮譽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211”工程大學教師更傾向于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而非“211”工程大學教師更傾向于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
(3)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是否擔任行政職務方面,高校教師在內部動機、學??己艘约皟炔縿訖C各因子中除了科研工作靈活性外都存在顯著差異,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在內部動機、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方面都強于沒有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而在學??己朔矫娴陀跊]有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
(4)年齡影響
年齡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在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高科研水平以及職稱晉升方面,不同年齡的高校教師科研動機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采用LSD方法進行組間多重比較,進一步分析哪些年齡段之間存在差異。結果顯示,在科研興趣方面,差異主要是存在于30-39歲與40-49歲以及30-39歲與50歲以上之間,年齡越大,科研興趣越高。在社會責任和貢獻方面,差異主要是存在于30-39歲與40-49歲以及30-39歲與50歲以上之間,年齡越大,科研社會責任和貢獻的意識越濃。在獲得知識和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差異主要是存在于30-39歲與40-49歲之間,年齡越大越有欲望去提升科研知識和水平。而在職稱晉升方面,不同組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體現出年齡越小的教師職稱晉升動機越強烈。
endprint
(5)學歷影響
從表2中的學歷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看出,不同學歷的高校教師在科研動機方面雖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內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各因子方面的得分,博士研究生高于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在外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各因子方面的得分,博士研究生低于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低于本科生。
(6)專業技術職稱影響
專業技術職稱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除科研工作靈活性、社會尊重和認可、學??己?、總動機外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動機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采用LSD方法進行組間多重比較,進一步分析哪些專業技術職稱組之間存在差異。結果顯示,所有差異都存在于講師與教授以及副教授與教授之間。在內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各因子方面,教授的動機強于副教授,副教授強于講師,講師強于助教。而在外部動機、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方面,助教的動機要強于講師,講師強于副教授,副教授強于教授。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1)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借助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動機因子,內部動機主要有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和科研工作的靈活性;外部動機主要有社會尊重和認可、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以及學校考核。研究發現,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總體動機水平較低,外部動機略高于內部動機。他們從事科研的內部動機主要是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以及社會責任和貢獻,外部動機主要是職稱晉升和學校考核。
(2)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討人口統計學特征與科研動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年齡、專業技術職稱、是否擔任行政職務、是否來自“211”工程大學的教師群體在科研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3)研究結論對高校教師科研管理有幾點啟示:首先,高校教師科研動力整體需要激勵,包括正激勵和負激勵、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相結合。其次,高校教師內部動機更需要激發。目前高??蒲泄芾砥乜己撕酮剳偷韧獠縿訖C,根據雙因素理論,這些外部因素大多屬于保健因素,而成就、責任等工作本身的因素才是激勵因素,更能有效促進科研效率和科研產出。因此,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基礎上,增加激勵因素,比如,設置合理的具有一定挑戰的科研目標;為教師創造培訓機會以提升科研知識和水平;培養和激發教師科研(下轉第176頁)2014年第4期高 教 探 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endprint
(5)學歷影響
從表2中的學歷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看出,不同學歷的高校教師在科研動機方面雖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內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各因子方面的得分,博士研究生高于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在外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各因子方面的得分,博士研究生低于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低于本科生。
(6)專業技術職稱影響
專業技術職稱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除科研工作靈活性、社會尊重和認可、學校考核、總動機外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動機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采用LSD方法進行組間多重比較,進一步分析哪些專業技術職稱組之間存在差異。結果顯示,所有差異都存在于講師與教授以及副教授與教授之間。在內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各因子方面,教授的動機強于副教授,副教授強于講師,講師強于助教。而在外部動機、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方面,助教的動機要強于講師,講師強于副教授,副教授強于教授。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1)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借助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動機因子,內部動機主要有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和科研工作的靈活性;外部動機主要有社會尊重和認可、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以及學??己?。研究發現,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總體動機水平較低,外部動機略高于內部動機。他們從事科研的內部動機主要是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以及社會責任和貢獻,外部動機主要是職稱晉升和學??己?。
(2)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討人口統計學特征與科研動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年齡、專業技術職稱、是否擔任行政職務、是否來自“211”工程大學的教師群體在科研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3)研究結論對高校教師科研管理有幾點啟示:首先,高校教師科研動力整體需要激勵,包括正激勵和負激勵、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相結合。其次,高校教師內部動機更需要激發。目前高??蒲泄芾砥乜己撕酮剳偷韧獠縿訖C,根據雙因素理論,這些外部因素大多屬于保健因素,而成就、責任等工作本身的因素才是激勵因素,更能有效促進科研效率和科研產出。因此,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基礎上,增加激勵因素,比如,設置合理的具有一定挑戰的科研目標;為教師創造培訓機會以提升科研知識和水平;培養和激發教師科研(下轉第176頁)2014年第4期高 教 探 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endprint
(5)學歷影響
從表2中的學歷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看出,不同學歷的高校教師在科研動機方面雖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內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各因子方面的得分,博士研究生高于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在外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各因子方面的得分,博士研究生低于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低于本科生。
(6)專業技術職稱影響
專業技術職稱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除科研工作靈活性、社會尊重和認可、學校考核、總動機外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動機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采用LSD方法進行組間多重比較,進一步分析哪些專業技術職稱組之間存在差異。結果顯示,所有差異都存在于講師與教授以及副教授與教授之間。在內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各因子方面,教授的動機強于副教授,副教授強于講師,講師強于助教。而在外部動機、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方面,助教的動機要強于講師,講師強于副教授,副教授強于教授。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1)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借助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動機因子,內部動機主要有科研興趣、社會責任和貢獻、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成就感和科研工作的靈活性;外部動機主要有社會尊重和認可、職稱晉升、獲得科研獎勵和榮譽以及學校考核。研究發現,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總體動機水平較低,外部動機略高于內部動機。他們從事科研的內部動機主要是獲得知識和提升科研水平以及社會責任和貢獻,外部動機主要是職稱晉升和學??己?。
(2)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討人口統計學特征與科研動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年齡、專業技術職稱、是否擔任行政職務、是否來自“211”工程大學的教師群體在科研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3)研究結論對高校教師科研管理有幾點啟示:首先,高校教師科研動力整體需要激勵,包括正激勵和負激勵、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相結合。其次,高校教師內部動機更需要激發。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偏重考核和獎懲等外部動機,根據雙因素理論,這些外部因素大多屬于保健因素,而成就、責任等工作本身的因素才是激勵因素,更能有效促進科研效率和科研產出。因此,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基礎上,增加激勵因素,比如,設置合理的具有一定挑戰的科研目標;為教師創造培訓機會以提升科研知識和水平;培養和激發教師科研(下轉第176頁)2014年第4期高 教 探 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