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玲
【關鍵詞】評價語言 課堂教學 有效運用 評價功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15-02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在新課程理念中,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語言,特別是課堂評價語言,即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即興、即時、即地的一種語言評價。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甚至會對課堂教學效率起到決定作用。例如語文名師蔣軍晶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課文《月光曲》時,其課堂評價語言精彩而富有針對性。以下是課堂教學片段。
師:大家對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貝多芬被稱為“樂圣”。
師:“樂圣”這個詞用得真好!它說明貝多芬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方說我國古代詩人杜甫,大家尊稱他為“詩圣”。
生2:我知道貝多芬學音樂時并不是自愿的,而是他的父親逼著他學的。
師:其實,貝多芬從小就很喜歡音樂,只是他的父親讓他練琴練得太——
生3:嚴苛。
師:對,父親對貝多芬要求太嚴苛,以致訓練有點殘酷。
生4:我知道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演奏的曲子如《命運》《田園》等,經久不衰。
師: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音樂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
生5:我還知道貝多芬晚年失聰,但是他在失聰的情況下還創作了許多舉世聞名的曲子。
師:哦,你了解得真多,學習很用心。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是上網查到的,和在書本上看到的。
師:利用網絡、書籍查找資料,你挺會學習。
師:其實課后資料袋也寫著這些內容。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失去了聽力幾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貝多芬——
生6:卻憑借頑強的毅力,不斷地超越自己,創造了他的音樂創作的高峰。
師:說得多好啊,貝多芬之所以能成為音樂家,不僅僅因為他有天賦、有堅強的意志,還因為什么呢?讓我們走進《月光曲》中去尋找更多的答案。
這個教學片段是蔣軍晶老師在課堂開始帶領學生認識課文《月光曲》的主人公貝多芬,學生被貝多芬所吸引,興趣盎然地走進了關于他的故事。這樣的教學效果得益于教師運用了精當的課堂評價語言,彰顯了課堂評價語言的如下幾個功能。
一、激勵功能
有人說:“孩子是課堂的玫瑰花,而兒童的自尊心是玫瑰上的露珠。”教育心理學家表明:“當學生某種良好的行為出現之后,如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需要做出積極的努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溫暖的語言呵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就會成為學生學習內在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教學片段中,蔣軍晶老師運用真誠的語言贊美和激勵學生,如:“‘樂圣這個詞用得真好!”“哦,你了解得真多,學習很用心。”“利用網絡、書籍查找資料,你挺會學習。”蔣軍晶老師的評價語言從用詞準確、思維嚴謹、學習態度認真等方面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成效,于無形中對學生形成激勵作用,這是教師對學生愛與尊重的自然流露,體現了教師的人文關懷、強烈的課程意識,以及教師對課堂的主導作用。
二、導向功能
教師要掌握每個學生主動思維能力的特點,充分發揮教學評價語言的導向功能,引導學生進入正確的學習軌道。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必須圍繞教學內容、教學主線、教學目標等,精心預設導向性評價語言,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學習。在上述教學片段中,蔣軍晶老師一開始便提出問題“大家對貝多芬有哪些了解”,將課堂焦點及時集中在文章主人翁貝多芬身上。接著,蔣老師緊緊抓住“音樂”“成就”“頑強”等導向性評價語言,將教學話題引向探究音樂家的精神世界,為突破教學重點“究竟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做了鋪墊。
三、點撥功能
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主動性的同時,合理使用點撥語言引導學生思考,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中的巧妙點撥來自于教師的全身心投入、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教師對教材、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了然于心。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有學生說:“我知道貝多芬學音樂時并不是自愿的,而是他的父親逼著他學的。”顯然,學生對貝多芬學習音樂的動機產生了誤解。于是,蔣軍晶老師巧妙點撥:“其實,貝多芬從小就很喜歡音樂,只是他的父親讓他練琴練得太嚴苛,以致訓練有點殘酷。”教師的評價語言點撥使學生的認識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原來貝多芬始終熱愛音樂,只是他的父親對他要求過于嚴苛了。可見,教學中合理、適時的評價語言點撥,能夠幫助學生把思維引向深入,加深他們對文章深層次內涵的理解。
四、提升功能
韓愈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堂中,教師還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價語言的提升功能,對課堂教學知識加以梳理、總結、延伸,深化學生的認知。如上述教學片段中,蔣軍晶老師在課堂導入談話環節發現學生的話題始終停留在貝多芬的生平、成就上時,為了讓學生的思維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一步探尋貝多芬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的深層次原因,蔣老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失去了聽力幾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貝多芬——”,這樣的評價語言起到了提升作用,引發學生站在新的高度去思考、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機智幽默的課堂評價語言能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飽含激勵的課堂評價語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豐富的課堂評價語言,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產生于即興,卻根植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和正確的教學觀念,因此,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以豐富自己的評價語言,努力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