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海霞
【關鍵詞】數學課堂 教學目標
情境創設 練習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23-01
前不久筆者有幸參加了一次賽課活動,熱鬧的動畫、藝術的情境、新穎的練習,讓筆者在獲益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熱鬧的課堂是不是就是有效的課堂?活力四射的課堂是不是高效的課堂?課堂改革的轟轟烈烈,使我們教者在課堂設計時總習慣于瞄準情境的創新、動畫的新穎有趣、練習的開放靈活……導致了課堂教學由“滿堂灌”的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繁華背后學生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精彩”的課堂背后的作業卻慘不忍睹。筆者不禁感嘆:給一節本該嚴謹、細致的數學課這么多的修飾,到底是增光添彩,還是畫蛇添足?
一、還教學目標本真
新課程倡導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理性技能的發展,而且要關注其道德、審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有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為了讓數學課顯得豐滿,數學課堂成為師生聯絡感情的陣地,成為愛國教育、環保教育的思想品德課。如,某老師在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說課中,將幾道例題設置在一個情境中:帶孩子去游樂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選擇游戲項目——射飛鏢中環數的問題,這本該是一道列舉策略富有代表性而又有趣的數學題,然而,該教師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他把射飛鏢游戲真實地帶到課堂中,先和學生玩一遍游戲再進行教學。試問:熱鬧的游戲過后,能安靜思考問題的學生有幾人?筆者認為,拉近師生關系可以通過老師親切的笑容、幽默的語言,學生遇到困難時的及時幫助等來完成,而不是一定要讓一道本該安靜靈動的數學題承擔這個任務。
數學課最本真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而道德情感的發展卻蘊藏于所有學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邏輯性強的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道德、審美、情感的發展,筆者認為不應當刻意而為之,切不可喧賓奪主。又如,某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千克與噸》時,出示: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再生紙800千克,相當于少砍17棵大樹。(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廢紙,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廢紙多少千克?照這樣計算,你們全班同學一年回收的廢紙大約有1噸嗎?(2)按照一個班級的同學一年回收1噸廢紙計算,你們全校同學一年回收的廢紙約相當于砍了多少棵大樹?在一番安靜的計算之后,不少學生發出“哇……”的驚嘆聲,教者適時提問:通過計算,你們有什么感受?環保意識教育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二、還創設情境本真
情境的創設給枯燥的數學課堂增添了不少生機,但不少教師卻為情境而情境。如有教師在教學“一一列舉”這節課時借助《喜羊羊與灰太狼》創設情境:課始先播放主題曲,調皮的孩子隨著音樂興奮起來。而后老師將書中的例題改為“慢羊羊村長為了防止灰太狼的攻擊,用18米的柵欄圍成一個羊羊們休息的場地,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當下,便有學生在竊竊私語:“就這種柵欄,灰太狼從上面跨也跨過去了,根本不起作用。”由此可見,矯揉造作的例題修改反倒讓學生的思緒遠離了課堂。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是為了讓抽象的數學有所依托,讓學生學有興趣,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因此,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應更多地關注它的數學性、實用性。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小數》一課時,教者出示超市情境,情境中有意識地將物品的價格(小數)顯示出來,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認識到這節課是要學跟小數有關的內容,并且體會到學習小數的必要性。情境創設在數學課堂中的使用要有度,不要把眼光僅盯在情境的新穎性和有趣性上,還應還數學情境本真,讓數學課充滿數學味。
三、還練習設計本真
一堂課要想上得出彩,很多老師都會在練習設計上下工夫,追求新、難、活。不少老師為了體現對教材的充分挖掘,完全摒棄教材里的練習,將課外書上的難題、活題,甚至奧數題放到練習中,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作為新授課,我們面對的不是部分優等生,而是全體學生。筆者認為適量的基本練習很有必要。但若片面追求題目的形式新穎,勢必會導致學生兩極分化。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復習課時,筆者出示一組計算題:38×42、51×49、62×30、39×21,首先讓學生用估算法大致估算,再實際計算,最后再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方法計算這些題目。簡單的四道計算題,不僅把本單元的知識點(估算方法、豎式計算方法)一一梳理,還進行了拓展提升,滲透了乘法分配律。樸實的計算題,筆者充分挖掘它們的作用,使之價值最大化。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