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政府出臺政策調控豬周期,都調了那么多年了,如房價一般,效果太有限。什么是真正的好調控政策?該不該管?
新聞里講我國目前豬肉已經跌到15年來的最低價,一公斤15元不到。養豬的農民當然日子不好過了,但是不是城里的消費者就樂開了花呢?也不全是。這不,我近兩天到小區的農貿市場轉轉,看到肥肉最多的白條肉,問了一下價錢,答曰14.5元,我問是公斤還是市斤?被賣家白了一眼,“當然是斤了”。整整比新聞里的價格要貴上一倍。看來消費者面對的價格永遠都難低下來。我總不能為了買幾斤肉去跑到南城的新發地去購買吧?
前幾天看一篇學術論文,發現美國人過去也跟我們一樣被忽高忽低的價格所困擾,他們的主肉是牛肉,也是經常出現牛周期,讓美國難受數年。不過整體來看,美國的牛周期波動趨勢是幅度愈來愈小,持續時間也愈來愈短。后來美國大規模的兼并重組,每個行業四大巨頭所占份額70-80%以上,牛周期就少見了,但反寡頭又出現了。這樣消費者就更難吃到便宜肉了,這還不如有點波動呢。大型工業化養殖問題也不少,包括動物福利差,污染嚴重,農村空心化等。
這次的價格波動誰會是受益者?誰又是受害者?消費者得到益處的可能性有,但終端的消費者,除了到大超市購買,在農貿市場可能享受到的益處有限。樂得合不上嘴的應該是肉類加工企業,在這當口原材料便宜許多,加工成本下來了,加工品的價格,比如火腿腸并不會下來。而那些收購中介,也就是從養殖戶到肉類加工企業的中介,應該是不會賠了,形勢不好,要么他們降價收,要么他們干脆不收,這個行業外界形勢變化對這些中介其實影響不大。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高密度規模養殖戶與養豬場,他們養殖規模比較大,又不可能一直養著,豬要天天吃飼料呢。至于小散農戶,一家幾頭豬,其實倒不太操心。只可惜他們過去一直是耙子,但在競爭中最有競爭力的應該是他們,從成本收益來講,大型養豬場是干不過他們的。這也是為何我國許多大公司不敢輕意養豬,一有風吹草動,樹大難調頭,會賠得厲害。因為人工成本,各種設施成本與農家散養相比可能會居高不下。而小養殖戶許多成本都可以省的。
不過有人會一直問,近年來相關部門給了那么多補貼,要培育規模養殖戶來減少價格波動,原來講豬周期難破是因為散戶多,現在規模養殖戶上來了,當然數據不一致,有些人講是38%,也有些人講已占40%以上,為何價格還這么劇烈波動?規模養殖到底能不能破解豬周期?按我的看法,這樣的戶養500頭就算規模的話,只能加劇波動,尤其是一些商業戶,就如炒房客,看到什么賺錢就買什么,結果只會加劇波動。一些商業養殖戶,看到養豬賺錢時,匆忙進來。一有風吹草動,就趕緊出手,這不加劇了價格的波動嗎?規模到什么程度才能破豬周期?美國的牛周期,養殖場不可謂不大,還是難破。所以我國規模的幾百頭就想破周期,難啊。
也不是說規模養殖沒一點好處,從長期來看,農民外出打工機會增多,散戶放棄養殖的機會越來越大。牛就是這樣,原來許多農區的農民都會養些牛,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外出打工的機會增多,現在農村養牛的越來越稀少。原因很簡單啊,牛長得慢,還得天天看著,耽誤了外出打工的機會。這也是現在牛肉價格變成牛魔王的主要原因。其實養豬也一樣,太耗人,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外出打工機會的增長,會有來越多的農戶放棄養殖。所以散養戶未來的數量會愈來愈少。
其實目前推廣的規模養殖戶問題更大。因為養殖數量猛增,養殖空間并沒有增加多少,高密度養殖會帶來更大隱患,其發生病情的概率要比散養高許多。而在飼料中加抗生素的可能性也會大幅度增加。美國已經禁止在養殖業中濫用抗生素了,我國什么時候能夠開始嚴厲禁止呢?
目前的確需要建立全國性的及時信息平臺,讓養殖戶清楚地知道目前全國豬糧比、母豬數、豬仔價格、白條豬價格等關鍵信息,來決定進入退出。另外產銷直接對接的緊密一體化也很有必要。目前的豬周期想破難,太難,只能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