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二鳴

“三農”問題一直是各級政府關心的頭號工程,其中尤以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促進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降低城市居民“菜籃子”價格,顯得最為關鍵。盡管農產品銷售模式很多,但我國的國情決定了農產品批發市場集散模式仍是目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承擔著90%以上鮮活農產品、95%以上的蔬菜供應,本文擬就圍繞如何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作一些初淺的思考。
農產品市場建設的必要性
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商品集散、價格生成、信息發布、標準化建設等功能。它是集電子結算、加工、配送、倉儲、低溫保鮮、冷鏈物流、信息發布、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商品拍賣等服務于一體的新型農產品批發物流中心。
近幾年來,各地都在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但形成規模的新型農產品批發物流交易中心還很少,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從2009年南通市較具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量銷售統計情況可以看出,南通市區具備一定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有7家,但都是中小型批發市場,經營規模小,市場位置布局散亂,經營方式單一,市場功能不全,市場管理水平低,不利于價格的穩定,不能調控市場保障市場供應,導致南通的菜價比周邊城市都高。
2010年國家先后發布了兩個重要文件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文件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提出:要通過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完善市場流通設施、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創新調控保障機制,推動“菜籃子”工程步入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增收穩定、市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
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意義在于:
一是為市民提供質優價廉的農產品。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較大的批發場所,占地面積都在幾百畝以上,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可吸引全國各地乃至境外農產品進場交易,發揮強大的吞吐作用,并以此為平臺把農產品批發到各個銷售區域,有效地保證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供應。
二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各種名特優農產品的集散,生成系統完整的市場交易信息,農民可以依據市場信息的引導明白種什么、種多少的問題。讓農民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真正解決“多了砍,少了趕”和“多了少、少了多”的盲目無序種植問題,讓農村種植大戶與批發市場對接,帶動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三是擴大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農產品批發市場一方面通過市場信息網絡作用擴大本地農產品銷售,把更多、更好的優質農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依托,組建大型農產品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通過農產品的加工增值來擴大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農產品批發市場是任何一個中等城市在規劃中都必須配置的必不可少的功能。沒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中等城市其城市功能是不完備的,是有缺陷的。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設計、建設中突破傳統的市場交易理念,廣泛吸收國內外新興市場的先進設計理念,與城市形象發展相呼應,考慮商業性、景觀性、前瞻性相結合,使農產品市場成為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市民和游客參觀游覽購物的新景點。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發展迅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深圳布吉、山東壽光、河南商丘、江蘇南京、浙江杭州、江蘇常州等地都已建立了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對當地乃至國內各地農產品流通起到了積極的意義。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于:占用土地面積較大,供地有一定難度,同時一次性投入資金較多,市場投資回收慢,因此,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政府的“民生工程”,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政府必須從政策方面給予大力扶持。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定位及功能的設置
對一個具體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何定位,是市場規劃、設計建設的前提,也是市場建成后營運管理收效的基礎。農產品批發市場定位,應充分考慮到這樣幾個因素:
一是市場所處的地域位置。從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情況來看,有產地市場、銷地市場、產銷結合市場,如氣調庫的布局就只宜在產地市場。從交通運輸狀況分析,有大型集散、輻射范圍很廣的一級樞紐市場、區域性的二級市場、供應半徑較小的三級市場。一般情況下中等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供應半徑應考慮在150公里左右,輻射距離過小將難以形成市場的帶動效應,難以發揮市場應有的作用。因此,在中等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唯一性的原則是規劃中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否則無序、盲目的惡性競爭,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的品種。從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的品種來看,一般有綜合性的批發市場、專業性的批發市場。綜合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集中在銷區或產銷結合區為主;專業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以產地居多。如山東壽光的蔬菜批發市場就是依托當地蔬菜種植產業化的優勢,形成了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蔬菜批發規模效應,對全國的蔬菜市場供應起到風向標的作用。
專業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宜于向加工、配送延伸,同時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綜合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品種齊全,建設投入資金量相對較大,傳統的經營方式一般都以市場攤位出租為主。
三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方式。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方式定位中一般有三個層面:第一,傳統的批發市場交易模式,即提供攤位、由買賣雙方直接交易,市場收取租金和交易費等。相對來講定位層次較低,是原始傳統的經營方式,易于管理,經營風險較小,收益穩定,但是制約市場發展,不能適應生產和消費變化的新需求,市場將會逐步萎縮直至淘汰。第二,現代的批發市場交易模式,即通過對農產品的初級加工,根據用戶需求實行物流配送。市場經營主體在傳統經營的同時,拓展新的經營方式,以提高市場主體現代化經營管理的水平。第三,未來的交易模式,即根據高端客戶的消費需求,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網上交易平臺,大宗商品進行電子競拍交易。具體的消費客戶也可以通過網上直接點擊,由市場直接配送到客戶,提供最為快捷的服務。
盡管影響農產品批發市場定位的因素還有很多,但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前一定要認真進行市場調研,只有從農產品批發市場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做到定位準確、合理、科學。
新型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應具備以下的功能:配備先進的電子交易、結帳系統,使交易更快捷、安全;匯集大量、及時的交易信息及行情反饋系統,采用優越的競價拍賣方式,使交易更合理;完善的農藥殘余檢測手段,使產品更安全;快捷的配送服務,統一及具有名牌效應的包裝風格,高素質人才資源,保證交易服務周到、快捷、獨特;采用新鮮、冷藏技術保證產品質量;各種相配套的服務保障措施、良好的服務態度與安全保衛工作,使交易環境更舒適。概括地講,它應是一個具有理貨、儲藏、加工、運輸、結算、科學管理和配套服務等各個環節,集交易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傳播中心于一體的現代化的農產品批發交易物流基地。
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設計的要求很高,應遵循的原則也有很多,一般應遵守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則:
一是前瞻性原則。前瞻性就是起點要高,要有超前的意識。要用高層次的系統定位,體現國際最先進的市場建設理念與前瞻性,按照立足當地、連接全國、走向世界的思路,確保一次性投入二十年不落后,引導當地農產品產業化發展。
二是科學與高效的原則。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設計中其科學與高效主要體現在功能區域的合理布置與區分;內部流暢有序的交通;高效的土地利用率;投入成本的最低與建筑利用的最優等。
三是公益安全的原則。建立“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可追溯體系。在流通環節中讓百姓享受放心、安全的農產品,同時承擔起平抑農產品價格的責任。
四是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的原則。可持續規劃發展是項目未來發展和不斷升級的必然需要。在規劃設計中要為適應未來的變化和空間拓展預備一定的空間。如果有可能在農產品市場周邊預留部分土地或者在已定的可用地內分批建設以適應可變性的要求。同時盡可能采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和新材料。
五是注重效益,實現共贏的原則。盡管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承擔著一部分社會責任,但是其運作模式都是政府主導、企業投資、市場化運作。因此在市場的規劃設計中投入產出的測算十分關鍵。任何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若不能實現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則都將是難以長久維持運轉,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舉措的創新
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主體的經營舉措創新是市場健康發展的動力所在。市場經營主體在按照傳統批發市場經營的同時,要大力拓新經營舉措,提高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建基地、控貨源。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主體從市場本身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設置相關的基本條件,在農產品的集中產地自建或參股建設一些農產品生產基地,也可建立松散型的保供基地。對這些基地進行統一授牌、優先進場、考核獎勵。掌握一手優質充足的農產品貨源,確保在市場調控中的主動權。
二是提檔升級,發展冷鏈物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類、水產品、乳制品等在人們食品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這些食品屬于易腐食品,大都需要冷藏物流。而我國完整獨立的食品冷鏈體系尚未成形,大約有90%的肉類、80%的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同時食品冷鏈的市場化程度太低,第三方介入少,食品冷鏈的硬件設施建設不足,運輸過程中損耗高,食品安全存在巨大隱患等都嚴重制約著冷鏈物流的發展。市場經營主體要根據市場需求和本身資金的實力積極拓展冷鏈物流業務。在農產品的集中產地建小冷庫或氣調庫。對農產品初步加工后進庫預冷保鮮,用專用冷藏車運輸,配備專用冷柜進行存貨銷售或直送用戶。向建立設施裝備先進、上下游銜接配套、功能完善、運行管理規范、技術標準體系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方向努力。
三是創品牌、搞配送。對農產品進行加工、配送,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現代經營的重要內容。要在認真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先從一些銷售量大、銷售面廣、銷售時間長的大類農產品入手,如豆制品、肉類制品分割包裝等進行加工配送的試點,直接投資興建加工配送中心,實行生產、加工、配送一條龍服務,確保市民的放心消費。
四是拓市場、建網絡。中等城市的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成后,其市場經營主體要有發展的眼光,謀劃市場拓展和網絡建設的長遠大計。首先可考慮在縣(市、區)、中心城鎮、農產品集中產地通過多元化發展的方式建立相應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次可發揮批發市場本身貨源充足的優勢在市區蔬菜零售市場較少、網點不足的小區擇優興建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的農產品銷售超市或平價菜店;再次在大型超市設置凈菜連鎖銷售專柜,實行統一標識、統一配貨、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以上網絡建成既能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龍頭帶動作用,又能促使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主體發展空間拓寬,實力增強。深圳布吉農產品批發市場上市就是成功的范例。
綜上所述,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使其成為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現代化農產品批發物流交易中心,必須要從做精、做細、做強、做大的要求出發,必須做到定位準確、規劃高遠、功能齊全、理念創新、機制靈活、舉措扎實、人才保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康快速發展,發揮其調控市場、穩定菜價、造福農民、實惠市民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