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照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唐代詩人岑參的這句詩來描繪北京大興區陽春四月梨花盛開時的壯美景觀是再合適不過了。春風吹過,萬畝梨園梨花競相開放,粉白瑩潤,清麗宜人,滿樹梨花像雪片飛舞,多么浪漫,多么令人心馳神往。
北京市大興區因全境屬永定河沖積平原,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氣候和土壤,而這種自然條件又十分適宜梨的生長與培育,所以大興梨樹栽培才能興盛400多年經久不衰,這是順應歷史和自然的選擇。目前,大興區梨樹面積已發展到6667公頃,占北京市梨樹總面積的一半,年產梨6000萬公斤,產量位居京郊之首。已構筑起保存“金把黃”鴨梨等一批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的傳統名牌品種;推廣黃金梨等一批市場行情好,經濟效益高的優秀品種;廣泛引進和儲備一批國內外新優特品種,即保存、推廣和儲備三位一體的梨生產結構布局。
在這片被譽為“中國梨鄉”的土地上,筆者帶您走進古梨園去感受其春華秋實和深厚文化底蘊,帶您走進魏善莊、安定鎮的精品梨園去品嘗優新梨品種,再去榆垡鎮梨園圃了解梨品種資源保護情況。
保傳統 萬畝梨園花果鮮
“吃瓜要吃脆沙瓤,吃梨要吃金把黃。”這句京城流傳甚廣的口頭語,意思是龐各莊的梨與其西瓜一樣好吃。但是您可知,與龐各莊西瓜齊名的“金把黃”鴨梨產自一個以花命名的村莊—梨花村。
梨花村掩映在永定河東岸的萬畝梨園之中。龐各莊鎮的萬畝梨園指的就是這片北京種植面積最大、開花最早、品種最多的古梨樹群落,中心位于梨花村。梨花村里古梨樹有3萬多棵,是我國罕見的平原古梨林群落。其中一棵有著422歲的貢梨樹根深枝繁,樹冠大如巨傘,它被皇帝御封為“金把黃”。
“金把黃”的來歷有一段傳說。龐各莊鎮梨花村過去叫南莊村,盛產鴨梨。這里沙質土壤,冬春風沙大。刮在梨樹下的背風沙是極好的肥料。因此結出的果個大、皮薄、色黃、肉脆、含糖量高。萬歷年間,南莊村里住著寇姓秀才,才學淵博,頗受明萬歷皇帝的賞識。盡管沒有官銜卻被百姓尊稱為“寇大官人”。
一年中秋節,皇帝又把寇大官人召進宮飲酒賞月。灑過三巡、菜過五味,皇帝對寇大官人說:“寇愛卿,今天我讓你品嘗一樣東西。”說完,皇帝拿出個白皮大水蘿卜,對寇大官人說:“朕最愛吃的是蘿卜,這是北村進貢來的。這個蘿卜白皮綠瓤名喚‘蔥心綠。”寇大官人沒有接,只是微微一笑,對皇帝說:“陛下,我也給您帶來了我們村的土特產。”說罷取出了兩個八九兩大小、金把黃皮的梨。寇大官人對皇上說:“請萬歲品嘗梨子。”皇上接過梨子一咬味甘色美,香氣撲鼻。問梨叫什么名,寇大官人說:“叫鴨梨,沒有名字。”皇上平時好對對子。他說:“我這里有一句上聯,你給對個下聯。”皇上拿起蘿卜說:“北村蘿卜蔥心綠。”寇大官人稍一思索,看看桌上的梨回答:“南莊鴨梨金把黃。”皇上一聽龍顏大悅:“好一個‘南莊鴨梨金把黃!北村對南莊,蔥心綠對金把黃。妙,妙極了!寡人就封南莊的鴨梨為‘金把黃。從明年開始,每年進貢南莊金把黃鴨梨。”從此,南莊的鴨梨就有了這個稱號—“金把黃”。
四百年過去,現今梨花村總耕地面積330多公頃,梨樹40多個品種,百年以上的老果樹有180公頃,新老果樹10萬余株,全村年果品產量在150萬公斤以上,成為北京市唯一的果樹專業村。依靠梨樹的豐富資源,一座梨園兩季開發,自1994年起梨花村春季舉辦賞花節,秋季舉辦采摘節,兩節舉辦了21個年頭,梨花村的民俗旅游越辦越紅火。梨花村被評為市級民俗旅游村和北京最美鄉村。
發展民俗旅游的同時,梨花村在保持傳統品種鴨梨種植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積極拓展梨深加工渠道,開發利用梨藥用和營養價值,開發了梨酒、梨膏,提高梨、梨花、梨園的附加值。梨花村人用心把梨的“花果”做成了大產業,寫出了三產融合的大文章。
樹精品 俏銷內外走高端
與龐各莊保傳統梨品種的路線不同,大興區西部永定河沿岸的榆垡、龐各莊、北臧村鎮和中部的魏善莊、長子營、安定等鎮為中心的梨樹產業帶,走的是主打精品梨外加觀光采摘路線。
大興區有400多年的種梨歷史,但到20世紀90年代因梨品種單一,果品質量差,發展面臨瓶頸。之后,梨產業經歷了幾個發展時期,一步步走向興盛。2000年,大興區實施“興果富民”工程,重點進行果樹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科技興果。引進國內外優新梨樹品種,推廣網架平面栽培、多頭嫁接等10多項果樹栽培高新技術,使梨產業優勢開始增強。
2005年,“大興區梨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開始實施,通過新品種引進和調整,優化了梨品種結構;通過節水灌溉、梨高光效樹體結構調控等技術研發,實現了優質高效節能的梨生產;通過貯藏技術研究,加工工藝優化、盆栽梨及景觀梨的技術研發,使鮮食梨上市期明顯延長,還延伸了梨的產業鏈。經過幾年攻關,逐步建立起產供銷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促進了梨產業全面優化升級。大興梨農就從原來論筐賣發展到論個賣,經濟效益凸顯。
之后幾年,大興區又在加強有機果品基地建設方面下功夫,通過建立果園生態實驗室,采用純生物農藥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新技術和施用有機肥、生物肥以改善果園土壤,使土壤達標等系列措施,使梨果品質不斷提升并為出口打下基礎。2011年經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大興精品梨含糖量、口感、安全性等指標均達到出口標準,出口80噸,成為首都果品出口第一單。由此大興梨開始走向國際市場,遠銷英國、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全區先后有20個基地通過有機認證,生產面積達333公頃,帶動全區1333公頃的果樹進行有機化栽培,每年向市場供應1000萬公斤有機梨。大興精品梨以品質取勝,吸引了北京多家大型商場超市,他們主動上門洽談采購。2013年,大興區已建設果品標準化示范基地5333公頃,有機化栽培基地1333公頃。可以說是科技創新為其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極大地提高了果品經濟效益,達到了“興果富民”目的。
近年,有“中國梨鄉”之稱的魏善莊鎮千畝精品梨園在引進新優特品種和不斷提高梨品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它是北京市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科技項目,集果品生產、試驗示范、農民培訓和科技推廣及旅游觀光采摘等功能于一身,是大興區果樹產業的生力軍。該梨園占地87公頃,是以綠色高新技術為基調,以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按照有機農產品生產規律建設的高標準精品梨旅游觀光示范園。魏善莊鎮千畝精品梨園主要種植以黃金梨、豐水梨和外觀好口感佳的西洋梨為主,共有160多個品種,引進和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10余項。并早在2003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和ISO14001環境體系國際認證,于2005年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果品安全無農藥殘留,具有可靠的質量和可追溯性。
北京圣澤林梨專業合作社是眾多“民辦、民管、民受益”中的一個先進典型。合作社位于安定鎮湯營村,是一家以生產銷售日韓系列和歐美西洋梨系列精品梨為主的企業,創立于2005年。合作社現有230人,社員遍布全區5個鎮22個村,梨樹種植面積達333.3公頃,年產精品梨果1800噸,是大興區內梨果產業龍頭之一。圣澤林在生產經營運作模式上進行了有效而成功的探索。
第一,采用“合作社+示范基地+標準+社員”的運作模式,提高梨標準化種植水平。合作社采取訂單的方式,從年初開始提前與社員戶簽訂生產合同,根據訂單提出標準,要求社員戶按規定標準生產達標產品,一起進入市場。梨果生產形成了標準化、精品化,優質安全無公害,實現了梨果產業化管理。
第二,實行四統一。統一購買生產資料并送貨上門;統一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為社員解決問題,提高標準化種植水平;統一產品包裝和商標;統一產品銷售服務,對社員生產的梨果實行統一的商品化處理和銷售。
第三,完善利益鏈連接,使社員增收致富。在合作社與社員利益連接上,合作社采取訂單的形式,以高于市場價格20%以上并實行年終利潤返還的方式,收購其產品,保證了農民利益并使其增收,贏得社員的信譽。合作社成立以來,統一收購銷售社員梨果5000余噸,直接促進社員增收100余萬元。
建譜系 梨鄉育種保資源
以前北京本土種植的基本都是鴨梨,因品種單一,品質退化,果小味差,根本賣不出價,只能進行深加工。近年市場上的品種梨,都是從國外引進并重點發展的新優特品種,經過本土培育生產后梨果的價格都很昂貴,一個梨賣到十幾甚至幾十元不稀奇。這就是品種的魅力!品種不僅決定果品的內在品質:如鮮嫩多汁的黃金梨,醇香撲鼻的紅考密斯梨,晶瑩剔透的愛宕梨等等;品種還決定果品的外觀:果型端正,果面光潔,色澤艷麗等。種子是金,品種為王,有好種子才能長出好果實,有好品種才能掌握主動權。對于一個地區梨產業生產發展而言,品種資源保護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幾年大興區大力推廣豐水梨、黃金梨、圓黃梨等日韓系列品種,與此同時,根據本地氣候土壤條件,有目的地引進國內外優良梨品種資源,然后根據梨在北京生長發育狀況,考察其生物學特性、適應性及抗性等特點,最終篩選出適合本地栽培的梨品種進行試栽優選。截至到目前,在大興區榆垡鎮的300畝梨園品種資源圃中已經貯備了國內外梨的栽培品種、砧木品種共470多個。大興區梨的傳統品種、日韓系列品種與西洋梨的比例約為4∶5∶1。為了防止品種資源流失,大興區還同時建設了梨品種貯備基地3個,分別在安定鎮后安定村賈尚果園、北臧村鎮八家村老胡梨園、龐各莊林業站基地,引進品種在這三個基地都有備份。
大興區對梨種質資源進行收集、保存、繁育、利用和研究工作,開展梨樹農家品種資源調查,建立檔案數據庫,為梨樹科研、生產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學數據支撐。
走過了古梨園,就深深留戀起那個梨花百果飄香的最美梨花村;走過了中國梨鄉,嘗過一口滿口留香的大興精品梨,就再也忘不掉這個味兒。大興,不愧為中國梨鄉。
看今朝,借北京第二機場建設的契機,大興區將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認真規劃布局新形勢下梨產業發展,秉承傳統,發揚優良,繼續走精品之路,緊跟市場,不斷推出新的拳頭品種,提高大興梨的市場競爭力和競爭后勁,大興梨產業發展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