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國家戰略的確立,推動藝術行業快速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進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對藝術學界提出了“學科的建構”和“傳統學科體系的現代轉型”兩大命題。完善學科結構是藝術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藝術學升格為第13個學科門類后,我國藝術學界幾乎在面臨進一步完善藝術學科建構的同時,又面臨著努力推動藝術學研究方法論從藝術范式到文化范式轉型的歷史性任務。藝術范式與文化范式是當代藝術學科建構的兩種基本方法論,文化范式的建構體現了藝術學科的現代轉型發展要求。在藝術范式之外,建立文化范式的方法論,有利于引領我國藝術學行業進入到一個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的更高層面上,形成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理論支撐結構。
關鍵詞: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藝術學理論;藝術研究;學科體系;范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持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全社會對于藝術生活和文化消費的廣泛和強勁的需求,這既從經濟社會層面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保護文化遺產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一系列新問題,又從文化藝術層面提出了藝術行業與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藝術行業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藝術行業與文化產業發展、藝術行業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一系列新命題。這種強勁的社會需求作為一個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不僅僅體現為對文化建設實踐的推動,而且體現為對藝術研究、文化理論創新的要求。特別是近30年來,由于文化體制改革所迸發出來的巨大生產力,使得藝術領域出現了實踐創新先于藝術學界理論創新的現象,產生了巨大的理論和學術“需求缺口”。因此,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研究決定,將藝術學科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設置為第13個學科門類,成為與自然科學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互補共進的學科門類。這對于藝術學學科發展和學理建構都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也標志著作為一門學科的藝術學的發展業已從單純學術層面進入到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藝術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戰場,成為連通學界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樞紐。
一、藝術學學科的體系建構和傳統學科體系的現代轉型是當前兩大命題,完善學科結構是藝術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
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立了藝術學學科評議組,并擬定了音樂、美術、戲劇等學科目錄。1997年,原國家教委與國務院學位辦進行學科目錄調整,在文學門類下設置了藝術學一級學科,包括了藝術學(即藝術史論)、音樂學、美術學、電影學、舞蹈學、戲劇戲曲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設計藝術學8個二級學科。2011年,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藝術學升格成為第13個學科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5個一級學科。經過14年的“獨立論爭”,藝術學作為大學科門類的合法性地位最終得以確立。
藝術學學科的獨立設置,是藝術學界期盼多年的目標。這一目標的最終實現,與藝術學界多年的努力特別是眾多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現是分不開的。傳統史論研究一直是我國藝術學領域的學術優勢和學科優勢,正是多年來中國藝術學界堅實的“史論”研究成績成為了支撐藝術學學科實現獨立建構的基礎。近十年來,藝術學各分支學科的史論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出現大批重量級史論類成果,如《中華藝術通史》《中國藝術史》《中國藝術史綱》《中國近代戲曲史》《中國戲曲通鑒》《中國近代戲曲編年》《中國電影圖史》《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等。這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史論類著述相繼問世,特別是文化部主持的、舉全國藝術學界之力、持續三十年接力完成的“中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在“十一五”時期全部面世,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文化藝術界的“文化長城”,由此構建了中國藝術學作為大學科獨立發展的基礎條件。
2011年藝術學科門類的確立,也標志著藝術學界關于藝術學科建構的論爭告一段落,藝術學的學科體系總體上被歸入“一門類五學科”的學科框架下。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學學科建設任務的完成,除藝術史論之外的數字藝術、藝術經濟、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等,仍然處于快速成長過程中,并表現出鮮活的實踐性。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學學科而言,如果藝術學界仍然按照慣常的傳統研究思維,遵從邏輯演繹和實踐歸納的方法論路徑,藝術學的理論研究就難以突破僅僅依靠史論成果支持學科建設的故道,也就難以實現與當代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線實踐緊密協同,也就難以實現當代藝術學科建設的現代轉型。
2011年中國藝術學科的“獨立化”,既是藝術學科本身建設進程的邏輯結果,又是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這一大背景催生的產物。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學從依附或混雜于哲學、美學和文學等人文學科門類,到逐漸走上本體自覺的道路,始終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伴隨。其背后的原因是,藝術能否成為學科性的研究對象,取決于藝術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程度,取決于人作為社會活動主體和藝術消費主體對藝術產品的需求程度。藝術學科獨立化的過程既是藝術被社會“發現”的過程,也是藝術本質在現實生活中呈現的過程。藝術學作為一種學科體系在中國的形成和獨立,不同于西方藝術學從美學中自然進化、逐步成熟的獨立性進程,而是由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發展的協同性進程所決定。近代西學東漸的一百多年來,中國藝術的現實樣態、藝術理論、藝術教育和藝術經濟等已經不再是孤立的民族藝術自身的發展,而是經濟與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所帶來的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變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大文化消費需求,成為藝術學學科獨立化的宏大背景。如果將中國藝術學的快速發展置于文化全球化的語境與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現實場域中來觀照,人們就不難看出:藝術學科的發展既體現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藝術學科建設的緊迫要求,又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規模交融交鋒交流的必然結果。當然,中國藝術學學科的興起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本土性特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傳統遭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而生的“文明之花”。
2014年,作為藝術學科升格過程親歷者的于平先生在其《藝術學的文化視野》一書中,對藝術學學科的獨立化進行了評述。他認為,藝術學學科“獨立戰爭”之所以歷時彌久,在于“邏輯理性”的水到渠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科實際”的瓜熟蒂落。例如我國學界對于藝術學的學科結構至今仍然沒有形成共識,大多是參照文藝學的學科架構,提出了藝術學的“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三維架構理論。如池瑜《現代藝術學導論》認為,藝術學主要研究藝術的理論、藝術的歷史和藝術的批評。黃宗賢《從原理到形態——普通藝術學》一書中也認為,藝術學由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批評三大部分組成,藝術原理是理論性的藝術學,藝術史是歷史性的藝術學,藝術批評是應用性的藝術學。于平先生認為,目前我國的“藝術學理論”還無法建立起一個能有效統攝各藝術樣式學理建設的框架。他提出以“史、論、術”三層次來架構我國藝術學學科體系結構。
2011年10月14日,文化部部長蔡武在文化部藝術學學科建設座談會上提出,要抓住藝術學升格的機遇,把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的總體安排分解為切實有效的各項具體工作抓手;務必努力做到高層次專門人才與職業藝術人才培養的雙向發展,藝術理論成果與藝術實踐成果相得益彰;務必要努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達到藝術理論建設與解決現實問題的高度統一。其中的意蘊很明確,藝術學升格既為藝術教育、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機遇,但也對藝術學界提出了多層次人才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落實工作抓手等更高的要求。
作為對藝術學學科發展的回應,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按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基于“大文化藝術”范圍調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項目的分類,設置了藝術基礎理論研究,戲劇(含曲藝、木偶、皮影、雜技、魔術)研究,電影、廣播電視及新媒體藝術研究,音樂研究,舞蹈研究,美術研究,設計藝術研究和藝術文化綜合研究共八大類研究領域,并據此發布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藝術項目研究指南。2013年,又設立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重大招標課題。這些重大招標項目均以應用對策研究為導向,這一舉措吸引了優質文化藝術研究資源向藝術學領域匯集,既進一步明確了藝術學學科各個主要領域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藝術學理論研究的目標指引;同時又推動了藝術學科研究由基礎研究領域向社會實踐領域、由理論研究領域向創新應用研究領域的轉軌。
二、藝術范式與文化范式是當代藝術學科建構的兩種基本方法論,文化范式的建構體現了藝術學科的現代轉型發展要求
藝術學研究中,眾多學者對于藝術范式的運用熟稔于胸。他們從傳統藝術學科分類和藝術本體性這兩個維度出發,探討藝術學科的獨特性,討論藝術學何以成為藝術學科背后的原因,并在藝術學的二級學科層面形成了眾多的理論研究成果。王一川教授概要地論述了新中國成立至今六十多年間中國藝術學科發展狀況,重點描述藝術學目前通行的藝術學(藝術史論)、美術學、設計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舞蹈學、數字藝術學、書法學、建筑藝術學共11個二級學科的發展狀況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藝術學界在藝術基礎理論研究、美術與設計藝術、戲曲、曲藝、音樂、電影、廣播電視及新媒體藝術、舞蹈、雜技與魔術等學科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各個學科的研究隊伍日益壯大,學術成果日益豐碩,學術水平逐步提高。
藝術學界運用藝術范式,首要的目標是要厘清藝術與哲學、藝術與科學、藝術與文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建構藝術學作為學科體系的獨特性。當然,這一命題也是世界范圍內藝術學界論爭不休的議題。長期以來,盡管學術界質疑藝術學科獨立性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過,但20世紀以來的百年間,支持藝術學獨立發展的觀點仍然是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主流。我國著名學者宗白華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撰文支持藝術學獨立,其主要觀點為:“美學之范圍,不足以包括一切藝術,故藝術學之名遂脫離美學而獨立”。除了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外,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也一直爭議不息。盡管有眾多學者認為,藝術與科學本身是孿生兄弟(如李遠哲等人),但范曾先生卻認為,藝術和哲學本是兩片水域,哲學不是藝術之母②。藝術本身不是科學,藝術只遵循美學,而與科學無緣。
就藝術學的研究理路來說,作為學科建設的當代藝術學研究面臨兩大方法論路徑的選擇。王文章教授指出,我們缺乏對自己藝術具有嚴密邏輯論證和系統理論體系建構的系統性、體系性的研究和把握。建構中國的藝術學,要在對中國藝術本體及其呈現形態(不同樣式、種類、體裁及風格)內部規律的揭示中,表達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特性,同時,要注意概括社會發展進程中呈現的藝術的時代特征。這里,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特性”的把握是藝術范式要解決的問題,而要總結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呈現的藝術的時代特征”,則要建構藝術學的文化范式③。
毋庸置疑,當代中國最典型的時代特征,就是中國社會文化系統的大改革、大轉型和大發展。國家文化強國戰略框架下確立的文化體制改革、文化軟實力建設、現代文化市場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對外開放體系建設等一系列新課題大量涌現在藝術學者的面前,迫使藝術學界要用超越傳統藝術范式、用新的研究方法論形成新的研究成果,以對時代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及時回應。這即是作為方法論的文化范式所承載的工具性價值。建構文化范式的背后,是中國藝術學關注焦點開始由“審美”向“文化”轉型,體現了藝術研究與文化研究“匯流”的新趨勢。藝術學科的現代轉型體現了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對藝術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
進入21世紀以來,藝術學理論研究要面對現代、后現代社會出現的眾多藝術新現象、新現實和新實踐的挑戰,要快速超越藝術學領域的“世紀性困惑”,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提出新的詮釋以克服傳統藝術范式的解釋局限,要對數字信息化時代的藝術發展前景作出科學的前瞻和理論預測,這些都必須超越傳統藝術范式的層面。事實上,如果單純以藝術范式來總攬我國近年來的文化藝術行業實踐,已經難以完全解釋動漫產業、數字媒體藝術等新興行業的崛起。在邊緣領域和交叉領域,歷史學、經濟學、軟件工程學等學科研究方法已經滲透到藝術學的研究方法論體系中,正在迅速拓展傳統藝術學的范圍。就動漫產業而論,近年來即出版了系列專著,如《中國動畫片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動漫產業》《世界動漫產業發展概論》《世界動畫史》等;隨著數字化媒體技術的迅速擴張,新媒體藝術也快速進入到藝術學研究領域,形成了系列成果,如《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史綱》《數字媒體與藝術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史》《新媒體藝術透視》《新媒體藝術論》等。
基于這種文化發展的大背景,在近十年來的中國文化藝術領域,藝術學的文化范式業已被一些敏銳的學者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集中體現在藝術社會學(或文藝社會學)、藝術經濟學和文化藝術管理學等多個領域。這幾個學科領域因其與經濟社會實踐緊密相通的特性,得到了藝術學界更多的注意力,從而將藝術研究領域推到了大文化經濟社會研究領域,并由此推動了藝術學研究范式的轉型。
第一,一些學者集中討論藝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形成文藝社會學的研究范式。
面對現代高新科技的巨大沖擊和社會文化消費方式的快速變化,無論是基于國家意識形態還是本土文化傳統,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不得不令人關注。在多元對話語境中,重建文藝社會學具有廣闊的理論需求和實踐空間。在“重建文藝社會學”的口號下,藝術學界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如宋建林《藝術社會學導論》(2003年),周平遠《文藝社會學史綱》(2005年),姚文放《現代文藝社會學》(2007年),司馬云杰《文藝社會學》(2007年),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2008年),王列生《文藝人類學》(2008年),方李莉、李修建《藝術人類學》(2013年)等。李普文的《超越實驗》(2008年)、劉金龍《藝術社會學研究的多維度審視》(2009年)等人提出,所謂重建,就是要重新梳理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把藝術社會學建立在新的哲學社會學的理論之上,從藝術與社會的復雜關系中探討藝術社會學的研究維度。張曉剛《跨學科研究:20世紀中國藝術學》(2009年)認為,以文本為中心的理論批判的藝術社會學和以藝術社會機制為研究重點的經驗的、應用的藝術社會學,對于藝術社會學學科建設來說都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價值。宋建林《當代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新世紀以來藝術社會學研究狀況》(2013)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藝術開始由“審美”向“文化”轉型,藝術社會學出現了與文化研究合流的新動向。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2013)認為,新興的文化研究突破了長期以來在我國占支配地位的藝術社會學研究模式,是一種經過重建的文藝社會學,它建構了一種超越自律與他律、內在與外在的新的文藝—社會研究的方法。
第二,一些學者集中討論藝術與經濟的關系,形成了藝術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藝術經濟學是研究藝術生產和消費活動整個過程的經濟規律的學科,是藝術與經濟兩種研究范式融合的結果。從2006年開始,趙力主編了一套《藝術財富》叢書,包括《藝術財富》(2006)、《藝術財富:全球藝術市場新格局》(2007)、《藝術財富:全球化與中國藝術市場》(2008)、《藝術財富: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市場》(2009)。自2009年起,文化部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也連續發布《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而以藝術經濟學專著面世的,先后有顧兆貴《藝術經濟學導論》(2003)和《藝術經濟原理》(2005),林日葵《藝術經濟學》(2006),龐彥強《藝術經濟通論》(2008)。王家新、傅才武《藝術經濟學》(2013)則匯集眾家之長,力圖提出有關藝術經濟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話語體系和概念范疇,在此基礎上討論建立富有特色的藝術經濟學的基礎解釋框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第三,一些學者集中探討藝術和文化的關系,形成了藝術文化學的研究范式。
就學術范式而言,藝術文化學主要研究人與文化、藝術與公眾、藝術與宗教、藝術與科學、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性別等關系,是從文化學的角度切入藝術學研究領域的交叉學科。藝術文化學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到20世紀90年代,徐岱和楊春時分別出版了《藝術文化論——對人類藝術活動的多維審視》(1990)和《藝術文化學——超越的文化》(1990)。隨后又相繼有潘澤宏《藝術文化學》(1992),丁亞平《藝術文化學》(1996),席揚《藝術文化學:理論與實踐》(2001),李豫閩《藝術文化學》(2005),操奇、朱喆《藝術文化學》(2011),黃永健《藝術文化學導論》(2013)等。丁亞平認為,藝術文化學研究的對象重點要關注藝術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狀態、主題形式、美學取向等審美文化方面的內容,藝術文化學是一種藝術哲學,更是一種文化哲學,是一種文化詩學。操奇認為,藝術文化學的研究有利于導致人、文化、藝術整體觀念的變革,促使文化、藝術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實踐意識,更加注重與現實的聯系,更多地關注藝術文化主體的存在狀態以及實踐形態,這必將突破傳統上藝術研究的孤立性和個別性的“自閉”方式,從而可以使學術邊緣化的“藝術學”研究走向一個科學的研究軌道。
第四,一些學者集中討論文化藝術行業與國家戰略管理、文化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關系,形成了文化藝術管理學的研究范式。
這一研究范式,旨在通過考察和借鑒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國內外文化藝術發展經驗和路徑,對文化藝術發展提出具有戰略意義的宏觀構想。這一研究領域內容寬泛,包括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方面,如《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王佐書,2007)、《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鄧顯超,2009)、《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文化發展戰略》(李昆明、王緬,2009)、《國家文化治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論》(胡惠林,2012)。2010年,由葉朗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構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方面,文化部社圖司、中國文化報社主編的《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論叢》(2005),是關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初的理論探索成果;由深圳學者集體撰寫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2006)、《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2011),王列生、郭全中、肖慶合著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論》(2009)等,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論框架的建立及政策設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韓永進《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歷程的回顧與啟示》(2013)、《文化體制改革研究——中國文化體制改革35年歷史敘事與理論反思》(2014),系統地回顧并客觀描述了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35年的歷程,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全面總結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歸納了文化體制改革的三個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特點。傅才武等《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路徑與理論模型》(2009)、《中國文化管理體制:性質變遷與政策意義》(2012)、祁述裕等《中國文化政策研究報告》(2011)和于平、傅才武主編《中國文化創新年度報告》(2009-2014系列)等總結分析了中國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和文化政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宏觀愿景。
此外,一批藝術學者、文化學者和技術官員集中討論文化與產業的關系,形成了文化產業的研究范式。其間,文化產業中的大部內容與藝術行業相關,也涉及到藝術學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如張曉明等主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胡惠林《文化產業學》《文化產業發展與中國新文化變革》,花建《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祁述裕《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顧江《文化產業經濟學》《文化遺產經濟學》,李懷亮《國際文化貿易概論》,張玉國《文化產業與政策導論》,歐陽友權《文化產業概論》,蔡尚偉《文化產業導論》,皇甫曉濤《文化產業新論》,傅才武、宋丹娜《中國文化市場的演進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孟航《中國文化產業的西部模式》,劉吉發等《中西方文化產業比較研究》,宋奇慧《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研究》,王廣振《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系統研究》等。還有金元浦主編的“當代文化產業論叢”、陸地主編的“世界文化產業叢書”等。近十年來,我國出版的文化產業相關著作不少于50部。這些學術成果的面世,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藝術學研究的文化范式轉向。
藝術學研究的范式轉型,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胡智鋒教授(2011)認為,當前無論是政府和社會,還是高校自身,都越來越關注藝術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功能。藝術學本身的研究涉及國家創新的方方面面。正是這種強烈的社會經濟需求,推動了藝術學研究從藝術范式向文化范式的轉向。部分藝術學者、文化學者和經濟學者及時跟進,不斷調整研究方向,在不放棄其原有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的同時,也快速進入到緊貼時代需求、針對文化實踐問題的應用對策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
藝術學研究的文化范式轉向,也與十七大以來確立的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家戰略有關。國家文化發展繁榮戰略的實施,將藝術行業納入到國家戰略框架之內,要求從學術和理論層面重建藝術行業與國家文化戰略之間的關系,明晰藝術行業在國家戰略之下的改革發展目標與路徑。這一社會大背景對于藝術行業的要求,學者于平等人有著深刻的體會。2014年,于平教授推出的《藝術學的文化視野》,即包括了對文化自覺、文化軟實力、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強國建設、國家形象的文化擔當等一系列問題的系統闡述。并且,力圖在藝術學研究的藝術范式與文化范式之間,建立一種轉換的路徑通道。如學界關于演藝文化的“本體”的討論,本是藝術范式的核心內容,但于平教授卻別用文化范式來解釋“本體”的內在本質,從而建立起兩種范式的轉承聯結。他認為,“本體”并不是與生俱有的“自在物”,而是一個歷史建構的過程,是這一過程中無數個“具體”面對自己的時代課題和歷史擔當去開拓和建構的過程。這就為藝術行業人員深入理解演藝產業的本質、推動演藝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提供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
總之,當代中國藝術學學科的升格及其研究范式的轉向,既是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進入到現代社會的要求,又體現了藝術學界的理論自覺。
王一川教授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立,成功地把現代中國人的普遍性藝術探究熱情和古代中國人對多種藝術現象的總體把握傳統加以體制化,為我們與西方藝術學界對話提供了一個合法性身份話語,并開辟出廣闊的理論建設空間④。一方面,這種巨大的建設空間為藝術學包含眾多的新興學派和新興學科、拓展藝術學學科的疆域,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以中西對話的標準來度量我國藝術學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用這一標準來定位我們每一位藝術研究者對于藝術學科這一龐大學術體系的學術貢獻,則當代中國藝術學界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時期,相對于18世紀以來西方藝術學界日益成熟的學科體系建構,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似乎仍然處于“小兒時節”。當然,盡管目前幼嫩,卻具有極大的成長潛力。特別是由當代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市場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和藝術學科升格開辟出來的巨大理論研究空間,需要我們每一位文化藝術學者以一種更加閎闊的學術視野進行創造性勞動,在藝術學的各個專業領域推進學術創新,以形成支撐當代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理論基礎。(下轉第10頁)(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王一川主編《當代中國藝術學研究:1949-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② 《毋忘眾芳之所在——論20世紀美的誤區和古典主義的復歸》,范曾《范曾談藝錄》,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③ 王文章《中國藝術學的當代建構》,《藝術百家》,2011年第4期。
④ 王一川《藝術學理論:在體制空間與中西差異中探路》,《藝術評論》,2014年第1期。
Transformation from Art Paradigm to Culture Paradigm: New Trend of Art Studies in Early 21st Century
FU Cai-wu
(Research Centre of Na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great cultural prosperity, the academia of art raise two propositions of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 system". Since the art studies is upgraded to the 13th discipline, the academia of art is confron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discipline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transformation from art paradigm to the culture paradigm. Besides art paradigm, establishing culture paradigm is beneficial to lead art studies industry to a high level of fusion with other indust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five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upporting structure.
Key Words:Art Studies; Discipline System; Paradigm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