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圖譜圖像學與書籍文獻學的古今關系

2014-09-02 04:43:50李榮有
藝術百家 2014年4期
關鍵詞:圖像學文獻學

李榮有

摘要:圖譜圖像之學與書籍文獻之學同為人類文明傳承接續過程中生成的歷史文化遺存,二者之間有著歷史文明的接續關系,即經歷過圖像文明時代、圖文接續時代、圖文并存時代、圖盛文衰時代和回歸讀圖時代。在藝術史、文化史研究領域,二者可起到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作用,從而成為一種相依并存、密不可分的互為關系。在現代學術網絡體系中,二者體現出本源性、多元性學術文化特征和關系。

關鍵詞:音樂藝術;圖譜學;圖像學;書籍學;文獻學;相互補充;互為關聯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近現代以來,伴隨著歷史文化的轉型和學術思潮的風起云涌,各種學術思想、方法和學科概念不斷翻新變化。如以科技文化為唯一標準發展階段,所有學科層層剝離,新學科概念汗牛充棟,而隨著“多元文化”理念的回歸,相近的學科嫁接交融、合而為一等,又成為一種全新的時代風尚。擺在我們面前的有關圖譜圖像之學與書籍文獻之學的古今關系與現實意義問題,就是這一時代文化背景下不得不重新提及和需要認真探討的學術命題,要分辨二者長期以來的互為關系,及至和相關學科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有必要從我國歷史文化、學術文化形成與發展的脈絡與接續關系等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梳理與分析。

一、歷史文明接續關系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文明傳承發展的進程中,圖像文化與文字文化的形式,相互接續,相互映襯,形影相隨,不離不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特征。筆者將其劃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即圖像文明時代、圖文接續時代、圖文并存時代、文盛圖衰時代和圖像時代的回歸。

其一,圖像文明時代。古老悠久的華夏文明曾經歷過圖像時代,即在我國語言文字尚未形成之前,先民們曾經有過一個漫長的以圖記事、以圖說事和以圖表情達意的時代,故圖像文化應是早于語言文字而獨立存在的中華早期文明之一。而當語言文字逐步取代了其功能和地位后,圖像則又轉化為一種藝術文化的形式,并在學術文化研究的平臺上得以綿延傳承。如《通志》說:“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圖譜之學由此而生;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文,書籍之學由此而生。圖成經,文成緯;一經一緯錯綜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1]

伴隨著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時代等歷史期的變遷,圖像文化的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如青海大通出土新石器時代彩陶盆上的舞蹈紋[2],江蘇省蘇州市中吳區江陵山出土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的透雕冠狀舞蹈紋玉飾[3],包括分別見于甘肅大地灣、云南滄源、廣西花山、內蒙古陰山、新疆昆侖山等地的巖畫、地畫圖像,以及全國各地出土后世各個時代的各種圖像,足以反映出這種圖像文明永恒的生命活力。

其二,圖文接續時代。據考證,作為具有中華文明象征意義的中國文字,是由先民們勾勒勾畫的表現世間萬象的圖形圖畫漸漸地演化而成。如“象”字的產生,即緣于人和大象密切接觸的歷史基礎。上古時代,商人馴化大象,役象代勞,并根據象的形象創造了“象”字。“象”在漢語中最初是名詞,以后才引申和轉化出“現象”、“象征”、“想象”等意思。[4]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甲骨文中,可見“象”字的初始形態“”。

到了戰國時代,由于氣候變化等多種原因,象在中原地區絕跡。如韓非子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5]也因于此種歷史的緣故,位居中原腹地的河南省簡稱“豫”字,主體框架為“象”,其詳細字義為:形聲,從象,予聲。本義:大象。如《說文》說:“豫,象之大者。”[6]中國字則被稱之為“象形”文字。關于中國文字(漢字)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考古發現最早的遺存,是安陽殷墟出土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已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這種“象形”的文字,應是我國圖文接續時代的有效見證。

其三,圖文并存時代。世上任何一種人類文化形式的出現,都要經過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磨礪和體悟的過程,而一種文化形式取代另一種文化形式,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渡時期,包括一方的漸興、二者重疊和另一方減退等過程,圖像與文字兩種文化形式的交替,也存在著這樣一種漸進的接續關系,而且二者之間肯定有著一個較長時間的并存期。

關于我國古代的圖譜圖像與書籍文獻長期并存與發展的歷史,在先秦時代的古文獻中也有相關記載。如《周易·系辭上》說:“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7]這段在古人長期的口頭文化傳播基礎上的文字記載,將圖像文化和書籍文化這兩種先后生成的文化形式并置為同一源頭,雖有一些夸飾、捏合的成分,但卻并非子虛烏有的憑空想象或神話傳說,而是以一種高度集中概括和精煉生動的比擬手法,奇特傳神地把我國歷史文明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不朽的歷史印跡連綴在了一起,簡約而又翔實地記述了我國圖像文化與文字文化曾經并存發展的歷史信息。

其四,文盛圖衰時代。隨著自漢以來我國古文字的逐步簡化和定型,人們漸漸地用簡約的文字文獻取代了圖譜圖像的實用功能,以至于逐步呈現出文字繁盛、圖像日衰的發展趨勢。如《通志》說:“……劉氏作《七略》收書不收圖;班固即其書為《藝文志》。自此以遠,圖譜日亡,書籍日冗,所以困后學而墮良材者,皆由于此。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舍易從難成功者少。”[1]上文十分清晰地描述了“圖譜之學”和“書籍之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即“圖成經,文成緯,一經一緯錯綜成文”,及至漢代文字通行,著書立說只用文字不用圖像,導致“圖譜日亡,書籍日冗”現象,預示著文盛圖衰時代的出現。

其五,圖像時代回歸。20世紀以來,鑒于古文獻記載已不能滿足現代學術研究之需的原因,圖像研究再度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并在世界范圍內興盛蔓延,西方國家較前一步完成了作為現代學科屬性的圖像學學科理論與方法體系。作為一名哲學家的睿智與敏查,海德格爾于1938年就宣布到了“世界圖像時代”[8]的到來。

通過數十年來的發展蔓延,海氏預言已經在學術實踐中得到了有效驗證,世界各國、各民族及其諸多相關學科,都廣泛地運用讀圖、說圖和研圖的方法,從而全面呈現了圖像時代歷史性回歸的壯觀景象。當然,圖像時代回歸的另一含義,是指以現當代科技文化高度發達為標志的視頻、視像,以其直觀、逼真和富有色彩的生動畫面,再次撼動了以文字為載體書籍文獻之學的一統地位。endprint

二、史學研究互為關系

對于古代歷史學、文化學的研究,我國學人長期以來探索實踐了多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最具影響力的是自漢以來以書籍文獻為主體史學研究的方法,其次是以圖譜圖像和北宋時代肇始的“金石學”,以及近現代引入西方國家考古學、圖像學等以實物考據為主體的研究方法,它們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互為關聯。

1.書籍文獻史學研究

書籍文獻史學研究,在我國學界素有文獻考據之說,指對古代文字記述的史料進行考證、辨析和闡釋解讀的一門學問。由于文字記述有著比圖形圖像簡便快捷的突出功效,自漢以來它逐步發展演變成為著史和進行史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獻”一詞,最早見于孔子《論語》。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之故也。”[9]在古代,文,指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記載;獻,指見多識廣,熟悉歷史的賢人。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說:“文,典籍也;獻,賢者也。”認為“文”是經史、會要、傳記等書本,可以互相參證史事;“獻”是學士名流的言論紀錄,可以用來考訂典故、史傳的是非。[10]簡言之,文獻是指典籍記載與學士名流的言論。

我國古代將古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叫做“校讎”,故有校讎學之稱謂。傳統文獻學正是在校讎、目錄、版本諸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指研究古典文獻的源流、特點、處理原則、方法(如分類、目錄、版本、辨偽、校勘、注釋、編纂、輯佚等)及利用的一門學問。其宗旨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關于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11]這充分反映出,作為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尊重史實、重視傳統的優秀品質,也為后世學人治史、證史和論史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理論基礎。

總之,采用古文獻考據的方法,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經”、“史”部分,它們構成了歷代史料文獻的主干,“證經補史”即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核心任務。其優長和不足之處分述于下。

其一,書籍文獻史學研究的優長。

自《史記》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部國家史典問世以來,之后的每個朝代都有以此為例的官修史書,其中多有《禮樂志》《樂志》《藝文志》《音樂志》等記錄宮廷樂文化發展狀況和具體活動的部分。歷代官史文獻中的內容,分別以記述帝王之事、王侯及特殊人物、年代世系和人物、典章制度、人物民族及國外諸事等為主體,是在所謂國之大事即時性在案記錄基礎上的編纂整合,故被尊為“國史”、“正史”,其余私人著述的此類書目則被稱作“野史”。后世學人一般認為,“正史”中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可采信度,故歷代“正史”中關于音樂方面的記載,即成為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其二,書籍文獻史學研究的不足。

在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實踐中,學人們不斷發現古代書籍文獻中存在著較多的遺漏、不實和自相矛盾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如著名音樂學家黃祥鵬先生所舉《樂問》[12]百題,就是由于官史文獻的不詳或自相矛盾,造成后世學人的困惑和無所適從,以至于逐步形成了許多千年死結。“正史”文獻中的不足之處,大概有如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古代文字記載的簡約和多義性特征,致使后人無法讀懂其意;二是同一歷史事象,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留下不同的信息;三是同一事象在口口相傳過程中,難免出現演繹夸飾成分,形成一些虛假信息;四是基于王權文化一統地位政治的訴求,有計劃和有目的地虛捧抬高或詆毀打壓某一歷史文化主體,造成蓋棺論定的虛假歷史信息;五是鑒于古代文字記述方式的單一,包括甲骨文、金文、木牘、竹簡等文字載體,傳承和流通都存在著較大困難,極易丟失和損毀,造成史料文獻遺失現象嚴重;六是歷代官史中主要記述宮廷樂事,廣大社會的音樂生活則較少涉及,這對于中國音樂史的系統研究來說,無疑存在著較多的問題。

2.圖譜圖像史學研究

所謂圖譜圖像,最初僅指人類文明肇始以來通過繪畫、雕塑等方式,記錄保存社會萬象的圖形圖像和銘文等,近現代在西方國家興起的圖像學,漸漸地把研究范圍擴展至出土相關實物的照片等。

在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實踐中,由于史料文獻的不足、艱澀與語義不詳等原因,我國歷代學人一直十分看重圖像的史學研究價值。肇始于東漢時期的“古學”就包含有圖像研究的成分,魏晉以來金石圖像考據之風漸盛,至北宋時期形成了以“證經補史”為宗旨的“金石學”的學問,并在清朝成為顯學。關于金石學,朱劍心認為:“‘金是以鐘鼎彝器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璽、錢幣、鏡鑒等物,凡古銅器之有銘識或無銘識者皆屬之;‘石是以碑碣墓志為大宗,旁及摩崖、造像、經幢、柱礎、石闕等物,凡古石刻之有文字圖像者皆屬之;那么,‘金石學則是研究中國歷代金石之名義、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圖像之體例、作風;上自經史考定、文章義例,下至藝術鑒賞之學也。”[13]可見,金石學研究包含有音樂的器物和圖像;金石學的宗旨目的,除“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以外,還有著辨章學術、藝術審美之學等十分寬泛的內涵和外延。關于金石學的學術方法,“大約不出于著錄、摹寫、考釋、評述四端。有存其目者,有錄其文者,有圖其形者,有摹其字者,有分地記載者,有分類編纂者。或考其時代,或述其制度,或釋其文字,或評其書跡,至為詳備。”[13](p.20)應該說,這里面特別值得珍惜和弘揚的是,我國一以貫之的綜合性、包容性學術文化理念。

其一,圖譜圖像史學研究的優長。

遺存不同時期豐富多彩的藝術圖像,有著直觀展現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基本形態與風貌的突出功能,尤其是如和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并在上古時代建立起崇高地位的樂舞文化,本身具有瞬間即失的令人遺憾的屬性,歷史上所保留下來的只有文字的表象述說,而無樂舞藝術本體的東西留駐于世。在近現代以來考古發現的地下遺存中,見有大量以樂舞為主體的綜藝圖像和一些樂器實物,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我國古代樂舞藝術包羅萬有的形式形態,以及一些樂器當時的形制規格、放置與演奏方式、組合方式、藝術表現等鮮為人知的內容,這些彌足珍貴的帶有直觀性的圖譜信息,相對于十分簡約的古文字記載來說,具有更大的實用性參考價值,而且這種藝術的圖像既有著長久持續傳播的縱向連續性,又有著廣布于社會的橫向普及性,形成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宏大體系,從而受到眾多研究者的密切關注,成為古代藝術發展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endprint

其二,圖譜圖像史學研究的不足。

圖譜之學及現代的圖像學作為一種學術的方法并非完美無缺,它的功能和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有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比如對于音樂形態的研究,它只能有效展示演奏、演唱與表演的形式形態,卻無法準確證明樂器的具體規格,不能還原音樂的樂調和聲響;另如自漢以前的藝術圖像,雖被學界譽為寫實性藝術,但畢竟存在夸飾、想象的成分,需要通過其他資料予以互證;再如因當時圖像載體材質和表現手法等的局限,畫面細節漶漫不清,或由于畫工常識欠缺或技術失誤等原因,造成畫面上樂器形制的失真、變形或演奏形態的不一;特別是即便我們通過深入細致地考證研究,理清了其所有的環節之后,這種研究依然不能夠復原古代音樂的本體形象,故圖譜圖像的研究也和書籍文獻的研究一樣,存在著先天的局限和不足。

總而言之,在中國數千年歷史文明和文化發展衍變的過程中,圖文兩種文化現象從無到有,續斷蔓延,盛衰起伏,變幻無常,既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后人勘驗歷史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佐證,又分別顯示出其難以逾越的不足之處。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不要拘泥于某一局域或某種單一的學術方法,而應放開眼界,破除禁錮,從“多元文化”的宏觀視野入手,把所有的可資利用的學術資源匯集到一個平臺上,全面實現傳統與現代學術文化的接軌,方能在多種資料和成果的互證下,全面揭示古代藝術文化發展史的面貌。所以筆者認為,圖譜圖像之學與書籍文獻之學,在中國古代藝術史、文化史研究的平臺上是一種互為的關系。

3.學術網絡體系關系

如前所述,自漢以來我國進入文盛圖衰和以文字著述為主體學術文化發展期,而由于歷代學人并未放棄“圖譜之學”在學術研究中不可取代的可視性作用,使得圖、文兩種學術方法得以并存互惠,相得益彰。面對全球性圖像文化回歸的歷史潮流,二者順其自然地復原其本元性、多元性和交融性學術網絡體系。

三、本源性學術網絡關系

鑒于我國古老悠久的“圖譜之學”與“書籍之學”,在歷經數千年傳承接續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中,呈現出如江河之水一脈流貫、混溶交互、永無止息的永恒性特征,在學術研究及學術文化發展衍進的過程中,也必然地表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本元文化屬性。雖然說自漢以來“書籍之學”漸居統領地位,但歷代學人沿襲保留下來的“左圖右書”和“上圖下文、下圖上文、前圖后文”等學術習性,足以證明遠古先民們孕育創造的圖像文化非但沒有就此消失,而且還在學術研究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通志·圖譜略》:“天下之事,不務行,而務說,不用圖譜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業,未有無圖譜而可行于世者。……圖譜之學不傳,則實學盡化為虛文也。……圖譜之學,學術之大者。”[14]這充分說明,歷代學人在學術理論理念的天平上,從來沒有放棄“圖譜之學”的重要學術地位,在學術研究的實踐中,總會將“圖譜之學”與“書籍之學”進行必要的比照研究,從而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二者之間牢不可破的本源性學術網絡關系。

1.本元性學術網絡關系

在我國學術文化發展的歷程中,從北宋“金石學”的勃興,到具有現代學科定義的考古學、考據學、古器物學、圖像學等相關現代學科的確立,學術研究的視角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學術的理論和方法也隨之得到升華。20世紀以來,國際學術理念不斷翻新。從對以科技文化為中心“一元論”文化發展理念的質疑,到后現代諸多新理念的問世,學科交叉理論成為一種新趨向,致使杜威的“多元文化論”形成一股強大的國際性浪潮,并成為國際學界教育與學術研究領域最具前沿性的新理論、新視點和共同的學術取向。

目前,多元文化理論及學科交叉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日漸盛行,如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領域,都和藝術學諸學科之間產生密切交融,生成了許多種交叉學科的研究體系和方法,展示著新時期多元學術文化的繁榮景象。誠然,這種在學科切塊基礎上的學科交叉并非絕對完美,甚至于某種程度上仍存在著“遠交近分”的特征,即僅在遠距離間的學科之間尋求接合點,而對于本來就有著密切內在關聯的各姊妹藝術之間的關系,尚缺乏應有的眷顧。然而,具有特殊意義的是,多元糅雜、兼容并包是數千年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精神傳統,如上古至中古時期融歌、詩、樂、舞、雜技、武術、幻術、繪畫、田獵、宴饗等為一體的“樂”文化體系,近古時期以來包容更多文化形式的戲曲藝術的精神理念等,至今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價值與取向。歷經近百年來的學科切塊分割而理念尚存,足以反映出這種民族文化根脈深邃雋永的存在價值。隨著多元文化理念的回歸,必然形成多元交織的學術網絡體系,歷經數千年文化積淀的中國音樂文獻學,與在“古學”、“金石學”學術文化傳統基礎上吸納西方考古學精髓的中國音樂圖像學,必將在這個網絡體系中起到骨架作用。

2.交融性學術網絡關系

如前所述,兼容并包是中華文化的悠久傳統,它所呈現的是多元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狀態,彰顯的是中華泱泱大國海納百川、吞吐四方的文化精神。在數十年來學科分割的狀態中,較多呈現的是各學科、各專業之間的奇風異彩,甚至于在同一專業領域也會出現輕重量化的差異,比如音樂的史與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在學術發展的歷程中,卻曾出現“重史輕論”或“重論輕史”的選擇,提出過“以史代論”、“以論代史”或“論從史出”等不同主張。

故筆者認為,學科交叉僅為表象上的一個環節,學術交融才是實質性的進展,而有效地打破原有各相關學科(或曰專業方向)之間的森嚴壁壘,方是實施學術交融的基本要件。如音樂史與論的研究,本來同屬音樂學的范疇,一味地細分彼此,極易陷入你高我低的內耗之中,學術創新將受到影響。同時,過多的強調特殊性,就等于陷入了局限性。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自西方文化中心論的神壇破碎之后,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學術文化傳統均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保護與弘揚,人文社會學科再次受到應有的重視等,均為全球性學術文化的實質性交融營造了相對平等與和諧的氛圍,在此種大文化背景之下,書籍文獻之學與圖譜圖像之學二者形成良好的交融性學術網絡關系勢所必然。endprint

四、結語

在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學術文化傳統中,“圖譜之學”與“書籍之學”一直成為著史與論史的兩大支柱,作為具有現代學科定義的圖像學與文獻學,仍應是史學研究多元學術體系的主干。而由于當今的學術觀念異彩紛呈,許多時候會構成學術角色的轉換與互融,許多新問題、新關系都需要我們一一關注和妥善處理。

1.學科關系

現代意義上的所謂不同學科,實際上僅是殊途同歸的學術研究的不同方法,它們之間往往會形成較為復雜的關系。如傳統的音樂考古學將音樂文物的實物和圖像作為一體研究對象,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構成了其共同的研究目標,而由于這兩種材料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漸漸地又形成了兩類各有所偏的研究成果和學人群體。音樂圖像學在西方國家的異軍突起,等于從整體上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結構和形成了學理關系上的新矛盾,而音樂圖像學不斷地拓展其研究的范圍,如旅美學者韓國鐄介紹說:“凡舉一切和音樂有關, 可以用圖片呈現出來的都能作為研究對象, 這就包括了樂器、人像、手稿、文件、建筑(如音樂家的生活及表演場所)、風景(和音樂家之創作和文化背景有關者)及一切含有音樂主題的美術作品等等的圖像或照片,可以說是包羅萬象。”[15]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現當代學術肢體細化分解之后再度交融的新趨勢。

2.古今關系

從圖譜之學到古學、金石學、考古學、圖像學,形成了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系統鏈條,具有上千年學術發展史的金石學,應該說既是現代考古學、圖像學的前身,又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坐標。然而,實際情況如有學者說:“由于西方新學科的引入與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革——從科舉到辦學堂,金石學的發展反而越來越離開主流學問而日趨邊緣化……在這種學術分類的轉型過程中,綜合的金石學遇到了意外的窘境。原有的金石學所包含的學術的內容,被分別歸入了現代學科分類意義上的考古學、古器物學、鑒定學、考據學、文獻學等。它的分支越來越強大而自成體格;而它本來的母體‘金石學,卻在被稀釋、被分化、被零散化細密化之后,反而找不到自身的位置了。”①傳統與現代接軌的中國音樂圖像學研究,則必須在“金石學”中找到立身之本。

3.中外關系

1997年初,費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覺”的學術命題,該主張啟發引導了我國學界開始了尋找逝去的珍貴文化傳統的努力。如有學者將歐文·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研究三層次”理論[16]與中國“金石學”傳統范式進行比較研究認為:“我們發現,這三個層次與中國漢畫像研究的金石學的范式、考古學的范式與文化藝術學的范式,可以有一種內在的類比的邏輯關系。”[17]另有學者針對音樂圖像學領域里的偏頗指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所以我們在音樂圖像學研究方法方面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洋,更不能將西洋學者的說法當成標準,否定自己的成績。”[16]同時,許多學者極力倡導金石學的現代學科價值,認為金石學與近代科學的考古學在研究目標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如果只強調西方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而忽視傳統金石學的傳遞作用,中國考古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如有學者在美學領域提出顛覆性新主張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式的美學,只有心性文化體系中‘天人一體、禮樂交融的樂學。”認為“近百年來中國美學誤入歧途,忽視了中西美學在學科形態上的根本區別。所謂中國當代美學,應稱為‘西方認識論美學在中國。”[18]此觀點雖有待于學界進一步切磋認定,但其歷史的、現實的和學術的價值已經昭然彰顯,且對于中國藝術學諸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來說,亦不無啟示性、建設性意義。

4.圖文關系

《周易》關于“河圖”、“洛書”之說看似荒誕,實則銘心刻骨地記錄了古代學人對待圖、文兩種華夏文明遺存的深厚情結,從一個側面呈示展現了我國圖文并重的學術文化傳統。雖然從表象上自漢以來文字文獻漸成為著述主體范式,而圖像作為延綿古今的傳統文化形態,足以彌補國史文獻特別是社會文化生活記錄的空白和不足,二者還可以起到互證與互補的作用。同時,我國不同時期的圖像遺存,有著量大面廣、持續傳承的典型特征,形成了自成一體的獨立學術系統。如有學者說:“圖像決不是文獻的視覺化,圖像的象征內涵和意義也不是文獻的意義可以包容的。圖像本身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確定圖像本身的意義就是圖像學要達到的目的。”[1]

總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是一個密切關聯的文化振興的系統工程,沒有文化的自覺,就不可能產生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出現文化自強,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和構建和諧發展新理念是第一要務。故無論是在我國數千年歷史文明傳承接續的文化傳統中,還是在多元交織的現代學科與學術文化網絡體系中,各種不同的學術理論和方法,既有著各自的獨立性意義,又同時反映出本源性、多元性和交融性學術文化特征和密切關聯,由來已久的圖譜圖像之學與書籍文獻之學將永遠是一對相依并存、和諧發展的互為關系。(責任編輯:帥慧芳)

① [ZK(#]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1939年)、《哥特式建筑與經院哲學》(1951年)、《早期尼德蘭繪畫》(1953年)、《視覺藝術的含義》(1955年)等著作,奠定了圖像學方法的基礎。[ZK)]

參考文獻:

[1]鄭樵.通志·總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3、365.

[2]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J].文物,1978,(03).

[3]董錫玖、劉峻驤主編.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鑒[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7.

[4]陳政.字源趣談[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40.

[5]梁啟雄.韓非子淺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5.158-159.

[6] [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74.endprint

[7]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70.

[8]海德格爾全集(上卷)[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885-923.

[9]孔子著,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八佾[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6.

[10]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

[11]孔子著,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為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3.

[12]黃祥鵬.樂問[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0.

[13]朱劍心.金石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

[14]鄭樵.通志·圖譜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37.

[15]陳振濂.金石學研究的當代意義與我們的作用[J].藝術百家,2008,(03).

[16]杜亞雄.應該正確評價中國音樂圖像學的成就[J].藝術百家,2010,(01).

[17]朱存明.漢畫像研究的圖像學方法[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360.

[18]吳高泉.中國沒有“美學”只有“樂學”——評《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03.

Illustrated Iconography and Literature Philology

LI Rong-you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Zhejiang College of Music,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Abstract:Illustrated iconography and literature philology ar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ted in human civilization course. There is a successive relation of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in them. That is, there experiences an era of iconography civilization, an era of coexistence of image and words, an era in which image rises and word falls, and an era of returning to the era of reading image. In the field of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two coul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 two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In modern academic system, the two have an original and plur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Illustration; Iconography; Book; Philology; Mutual Complementation; Correlateendprint

[7]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70.

[8]海德格爾全集(上卷)[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885-923.

[9]孔子著,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八佾[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6.

[10]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

[11]孔子著,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為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3.

[12]黃祥鵬.樂問[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0.

[13]朱劍心.金石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

[14]鄭樵.通志·圖譜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37.

[15]陳振濂.金石學研究的當代意義與我們的作用[J].藝術百家,2008,(03).

[16]杜亞雄.應該正確評價中國音樂圖像學的成就[J].藝術百家,2010,(01).

[17]朱存明.漢畫像研究的圖像學方法[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360.

[18]吳高泉.中國沒有“美學”只有“樂學”——評《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03.

Illustrated Iconography and Literature Philology

LI Rong-you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Zhejiang College of Music,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Abstract:Illustrated iconography and literature philology ar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ted in human civilization course. There is a successive relation of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in them. That is, there experiences an era of iconography civilization, an era of coexistence of image and words, an era in which image rises and word falls, and an era of returning to the era of reading image. In the field of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two coul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 two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In modern academic system, the two have an original and plur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Illustration; Iconography; Book; Philology; Mutual Complementation; Correlateendprint

[7]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70.

[8]海德格爾全集(上卷)[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885-923.

[9]孔子著,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八佾[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6.

[10]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

[11]孔子著,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為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3.

[12]黃祥鵬.樂問[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0.

[13]朱劍心.金石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

[14]鄭樵.通志·圖譜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37.

[15]陳振濂.金石學研究的當代意義與我們的作用[J].藝術百家,2008,(03).

[16]杜亞雄.應該正確評價中國音樂圖像學的成就[J].藝術百家,2010,(01).

[17]朱存明.漢畫像研究的圖像學方法[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360.

[18]吳高泉.中國沒有“美學”只有“樂學”——評《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03.

Illustrated Iconography and Literature Philology

LI Rong-you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Zhejiang College of Music,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Abstract:Illustrated iconography and literature philology ar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generated in human civilization course. There is a successive relation of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in them. That is, there experiences an era of iconography civilization, an era of coexistence of image and words, an era in which image rises and word falls, and an era of returning to the era of reading image. In the field of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two coul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 two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In modern academic system, the two have an original and plur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Illustration; Iconography; Book; Philology; Mutual Complementation; Correlateendprint

猜你喜歡
圖像學文獻學
“夏譯漢籍”的文獻學價值
西夏研究(2017年2期)2017-05-16 06:48:53
音樂圖像學在中國的發展
戲劇之家(2017年6期)2017-05-04 09:55:36
梁楷《釋迦出山圖》之圖像研究
藝術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 20:10:45
圖像學視閾下的廣安沖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戲劇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2:41:14
從文獻學的角度考釋不同版本的聲明學論著《八轉聲頌》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06
城鎮景觀建設視角下的環境設計手繪圖像學研究
藝術百家(2015年2期)2015-07-07 05:38:22
《傷科匯纂》文獻學研究
《荀子》文獻學研究述略
馬克思早期文本中的幾個文獻學問題
文獻學視野下的《畬族小說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视频入口|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人国产网站| 日本三级精品|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成年A级毛片| 91无码网站| 91亚瑟视频| 91麻豆久久久| 国产va在线|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资源|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91在线播放国产|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动漫h|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人成网址|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在线观看av永久|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午夜精品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黄|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5555国产在线观看|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久久黄色视频影| 美女免费黄网站|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午夜啪啪网|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91导航|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在线免费看片a|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久久五月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