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至美
摘要:隨著現代媒體及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在教育行業的廣泛應用,高等教育的手段日益豐富。但在鋼琴教學領域,智能交互背景下的教學方式似乎還缺乏研究。因此,本文結合智能交互多媒體教育技術,對以多媒體為輔助工具的“鋼琴智能交互教學”可能性及其方案進行初步探索,變傳統的、抽象的教學法為直觀的、易于表達和理解的現代教學法。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教育;智能交互;鋼琴教學;聲樂鋼琴伴奏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Piano Teaching Study in the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Background
QIAN Zhi-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412)
高新的智能技術手段在高等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關注,有關這個方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育者,思考如何運用創新科技的便利為教學創造更大可能,更是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本文從日常教學實踐中常見的問題出發,探討在當今的智能交互背景下,鋼琴演奏教學以及鋼琴伴奏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等相關問題。傳統的鋼琴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絡的輔助能獲得新的教學體驗,提高教學的效率,如何把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與鋼琴演奏及鋼琴伴奏有機結合,真正達到“智能交互”教學并加以運用推廣是一個有意義的研究。
封閉的單向性師生傳授無法滿足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知識結構體系,更不利于學生對日趨更新的藝術觀念與走向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無法給予學生對知識索取、學術視野和藝術眼光的高層次定位及培養。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教學形式給教育手段及過程帶來了極大便利,不僅豐富了教育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但對鋼琴教學而言,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大多停留在理論基礎層面上,缺乏真正落實到鋼琴教學中的實踐數據,在技術支持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數字教學模型的建立。這是由鋼琴教學在授課形式以及培養目標上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區別所決定的。如果考慮在鋼琴教學中真正結合多媒體技術,達到“智能交互”的教學方式,這將會帶來教育模式的新概念。
一、智能交互與鋼琴演奏教學
對于普通教育系統而言,這種在教學系統上的智能化、多媒體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當然,音樂院校中的諸多課程中也普遍運用到了這些技術,這對于音樂教育在授課方式和效果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改變。但對于鋼琴演奏教學,目前詳細探討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進行教學的案例比較罕見,這是由于鋼琴演奏教學的知識傳授過程并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出一種客觀性,更多的是一種經驗的傳授。鋼琴的演奏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理、心理、音樂理解、技巧等等諸多方面,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系統的演奏技巧訓練,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積極調動學生的音樂演奏思維、協調肢體,最終達到表現音樂的目的。
在現代多媒體手段運用于教學的過程中,其教學的過程并未改變,依然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輸出,只是通過技術改變了輸出和反饋的手段。而智能交互式多媒體教學,重要的是體現人和多媒體的交互性。教師或者學生可以以視頻的形式將課程內容記錄下來,在課上,教師和學生共同觀看視頻,研究、探討分析學生在演奏時出現的問題,并給與技術上的指導,再進行錄制,這樣反復地循環,把教師向學生的單向輸出變為教師授課和教學反饋的雙向教學,減少了學生課后練習所需要的理解與消化時間,這種“智能交互背景”下的教學能夠大大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從上課到學生練習,再到“回課”的效率。在課后,學生通過反復觀看、揣摩,更形象并且深刻地回顧課堂內容,進一步改正課上所出現的演奏技巧、手指動作及情感處理等各方面的問題。
在鋼琴演奏領域,智能交互的手段主要依靠電子設備的記錄與分析。因此,采用以傳感器感應技術為核心的“智能交互”平臺補充教學過程中的理性思維,彌補傳統鋼琴教學方式中的局限。通過數字設備的記錄反饋,實現學生與教師在教學上的快速互動,避免出現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所常出現的因學生感受力不足或對音樂理解存在問題而造成的無效溝通。智能交互技術結合鋼琴演奏的最大優勢是:在學習演奏的過程中,通過檢測技術及傳感方式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演奏狀態、方法以及音樂效果,明確通過何種技術手段演奏出好聽的聲音,并自主地根據相關數據直觀了解與掌握教學所取得的演奏效果,使傳統“一對一”教學的模式中的由教師主導學生修正問題的形式,轉變為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對于鋼琴演奏的技術,智能交互教學的方式在于:首先,通過動作捕捉以及人機協同交互為手段的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視頻技術、音頻技術、信息采集技術等多種技術,為演奏教學依托數字媒體交互設計提供技術支持,以智能方式跟蹤學生的演奏生理數據狀況,將數字化記錄演示功能與鋼琴演奏緊密有效地聯系在一起,使之成為提升鋼琴演奏水平的重要基礎。如通過傳感器跟蹤學生生理指標,以達到了解學生演奏狀態的目的,幫助學生克服演奏時的各類心理情緒狀態等問題;通過高清攝像頭和高保真麥克風同步記錄演奏者的技術動作和聲音,通過傳感器跟蹤手段,了解學生的演奏姿態,技巧是否合乎規范等各類技術問題并錄入計算機中進行數據分析,將演奏者演奏時的各項指標數值的記錄進行比對分析,使學習要求更明確、直觀,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聽覺是鋼琴教學的重要來源。對聽覺的培養不僅對鋼琴演奏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增強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手段,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又促進想象力的發展,使兩者相互促進發展,達到鋼琴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有這樣的經驗:盡管用語言描述告訴學生音樂的處理方式,但學生常常因為樂感的缺乏,理解力的不足而無從改正,導致教育過程的無效。而智能交互手段可以運用各種傳感設備提供學生演奏的原始數據,為學生對照其自身的各項數據,進行針對性訓練,提高演奏水平。同時,逐步建立數據庫,令學生聆聽自己的演奏數據,與著名演奏家的相關演奏數據比照,直接尋找自己的弱點,針對數據吻合度,逐一與學生探討相關演奏音色、結構等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的修正,解決自身問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演奏教學新模式。endprint
二、智能交互與鋼琴伴奏教學
聲樂鋼琴伴奏,作為鋼琴伴奏的一個分支,其功能從原有的配合、輔助的功能,升華到藝術指導、引導的功能。在聲樂教學系統中,從聲樂演唱技巧初期訓練到聲樂作品練唱、伴奏直至舞臺實踐,都離不開聲樂鋼琴伴奏。因此,聲樂演唱與聲樂鋼琴伴奏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實現二者之間的緊密協調與配合,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演出效果,讓作品中蘊含的深沉的情感得到最佳詮釋。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實際情況下,鋼琴專業學生獨奏思維嚴重,真正有機會參與伴奏乃至室內樂課程的機會并不多,這客觀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聲樂專業的學生常常苦于沒有專業的伴奏(即使是在專業課上),這給聲樂教學帶來諸多麻煩。因此,筆者認為,智能交互背景下的聲樂鋼琴伴奏輔助聲樂教學體現在:以多媒體輔助技術將鋼琴伴奏錄入電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反復聆聽演唱者與伴奏的配合情況。這樣,聲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對演唱者技巧的個性訓練,解決了聲樂教師上課時手扶鋼琴滔滔不絕“說”上一節課的現象,同時也解決了教師邊彈伴奏邊啟發和教導學生而顧此失彼的困擾。其次,通過使用計算機音頻軟件技術,對其音調(升降調等手段)和音效(力度與速度的變化)進行選擇,還可以通過電腦技術將鋼琴伴奏轉化為管弦樂隊伴奏、民族樂隊伴奏等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演唱者的需求。鋼琴伴奏者和演唱者可以通過視頻來查找自己的問題所在并及時調整、磨合。最后,出于藝術實踐的演奏需求,要對學生的演唱或演奏作數據跟蹤分析,以幫助其適應不同演唱和風格,學習舞臺表演經驗。
另外要提到的一種鋼琴伴奏形式則是鋼琴即興伴奏,這是一門集音樂理論與鋼琴彈奏技巧為一體的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它是所有藝術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作用的綜合課程。“即興”這一特點,需要演奏者不僅要有音樂方面的多種知識,更需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尤其要有靈活的頭腦和熟練的技巧, 所以即興伴奏強調腦、手、眼、耳幾方面的協調配合能力。即興伴奏的練習本質上也具有綜合性,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覺經驗練習:分辨音樂的結構、和聲、調式等,進而對音樂的色彩、內容、思想等有所了解后根據和聲知識編配,總體而言對學生的要求是綜合的。因此,借助智能交互技術,同時借助當下流行的iPad等交互化應用軟硬件,以互動形式展開對和聲、音色等的感知學習,能夠在課堂中展開對即興伴奏的和聲實踐,摒棄過去即興伴奏學習只有背記和弦進行的模式化套路,真正在對音樂的感知中開展伴奏,只有如此,音樂才能鮮活、生動,有樂感。
三、結語
智能交互作為一種鋼琴教學在現代科技條件下的輔助教學手段,其本質作用在于將鋼琴教學過程中的某些不可見轉化為數據化的可見,使時間的藝術具有一定的“空間再現”化特點,幫助教師更加深入了解學生的演奏狀態。而對于學生而言,當這種無意識的不可見轉化為可見后,對音樂的理解便可由一種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這就形成了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總之,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音樂研究越加趨向于借助科學的理念、方法以及必要的儀器設備手段,同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為鋼琴教學帶來更深遠的變革和更廣闊的前景,也為培養掌握具有現代音樂技術的教育人才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責任編輯:帥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