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為什么在生本教育已形成共識的今天,還要強調教師領導力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是知識的內化到自主發展的結果。但仍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學生的學習力只有在與教師的領導力形成合力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領導力分別從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學法的指導和成果的評價,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引領和助推,這恰恰是以生為本。
提升教師領導力的意義還在于:能夠改變教師自身的工作狀態、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能夠提高師生、同事間以及在其他群體交流中的幸福度;能夠改變教師久陷于外部規范而自動隱退自主意識和創造意識的狀態。
那么,領導力強的教師有哪些特征?
案例一:祝秉權教授是我的恩師,大一時擔任我們的《外國文學》課的教學。
至今記得教授上第一節課的情景——踏著悅耳的鈴聲,中等個子、清癯的教授帶一本厚厚的講義夾走上講臺,我喊“起立!”,大家起立向教授致敬。教授還禮讓我們坐下。同學們都坐下了,我卻忘了坐下,我被教授那一雙眼睛吸引了:那眼睛像鷹,犀利、明亮,射出智慧的光芒。我似乎覺得,好像在哪里見過?就這樣呆呆地想著,呆呆地站著。當時教授也有點納悶,這學生怎么不坐下?于是提醒我道:這位同學,你也可以坐下了。我才發現自己的失態,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曲有過門書有序,教授的開場白簡潔明了,未成曲調先有情。他說:中國文學源遠流長,與中國文學同樣輝煌的是外國文學。我的課就是為你們打開一扇窗,一扇文學的窗,帶你們透過這扇窗,去看看國外五彩繽紛的文學。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教授沒有食言,果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果然看到了國門外繽紛的世界——倔強堅強的保爾·柯察金,美麗清純的冬妮婭;桀驁不馴的嘉爾曼;良知未泯的聶赫留朵夫;盜火的普羅米修斯;英俊的于連,丑陋的敲鐘人;憂郁的哈姆雷特,痛苦的安娜·卡列琳娜;吝嗇而詭計多端的葛朗臺,可憐的歐也妮。……
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迎面走來,讓我們為之癡狂,為之流淚,為之扼腕,為之振奮。隨著教授的魔杖,我們一會兒跋涉在西伯利亞荒原上,一會兒流連在楊柳依依的小河邊,一會兒游走在冤魂飄蕩的城堡,一會兒混跡在巴黎的上流社會……
教師提升自己教學領導力的基本途徑是什么呢?潛心教學,引領創新,在學科建設、課程整合等方面率先垂范,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高效的教學設計,高超的教學藝術,對學校教師的教學起很好的示范性作用。教師領導力主要在課堂教學中獲得。
以語文教師為例,首先是做文本的知音:
案例二:《論語·子罕》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段話流傳到唐代,被一個叫劉禹錫的人發揚光大。他寫了一篇《陋室銘》,頗為自得地說,自己所居住的陋室也不陋,為何不陋?“惟吾德馨”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德馨,作者列舉了以下論據:
1.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余以為:這四條論據成立,理由如下: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清幽寧靜。貧居陋室,不改其樂,頗有顏回之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綠,亦君子之趣也。階長綠苔,少人行也,如此方顯得欲之寡,心之專也。草色入簾,境之幽也,如此方顯得胸襟之超塵絕俗也。以此證明德馨,理由成立。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結交的人高雅。說說笑笑的全是學識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精神的富有足以彌補物質條件的簡陋,這是德馨的又一個有力的佐證。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愛好高雅。琴棋書畫在古代常常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使在今天也常用來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琴為素琴,表明作者“不拘于物”,在閑暇之時,能調素琴自樂,于此才藝可見愛好高雅。佛經勸人向善,閱佛經,亦為修身養性之舉,這倆業余愛好亦可證明德馨。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清凈閑適。既是孔子向往的生活場景,更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讓多少文人雅士為之傾倒?讓多少鳶飛戾天者、經綸世務者迷途知返?“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云笈七簽》)道家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消極無為,復返自然。繁弦急管擾亂耳朵,那是俗人的消遣方式,成堆公文勞累身心,那是庸俗官場生存狀態。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東西。行文至此,作者志趣之高雅、知識之淵博(盡得儒、釋、道之精華)、胸襟之超脫、眼界之高遠,全都躍然紙上,對“德馨”二字做了有力的支撐。
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作者不僅將德馨的理由闡述得如此充分,而且還闡述得非常藝術。開頭并不是開宗明義地指出,而是以山以仙而名,水以龍而靈引出,這樣,德之于室,就好比仙之于山、龍之于水,清新貼切自然,讓人不免會心一笑。結尾處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既是例證,又是自況,不知賺來多少贊許的目光。再引孔子的話作結:“何陋之有?”其權威性、雄辯力不容置疑,讀到此,只有拍案叫絕的份了。
其次是做學生的知音
案例三:教《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如何指導學生去欣賞這種缺憾美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引導:
1. 缺憾美要通過審美想象去豐富。因缺憾而激發想象,在想象中豐富,在豐富中升華的審美心理過程正是欣賞缺憾美的基本途徑。
2. 缺憾美要通過審美比較去辨識:一是“有”與“無”的比較。倘若當初維納斯沒有失去雙臂,你能產生如此豐富的想象嗎?假如有一天維納斯的雙臂已經復原,她還能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嗎?學生比較一番后果然發現:“有”則一覽無余,“無”則風光無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二是所缺部位的比較,缺什么激發的想象都有限,只有她那失去了的最深刻、最根本、最富有象征意義、最富有人性的雙臂,才能產生無比美妙的神秘氣氛,構成讓人們無限遐想的一個“謎”。三是構成缺憾美主體的比較。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構成美。主體美則缺憾美,主體不美則缺憾也不美。在教學中我還舉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與今人的一首本事詩作對比: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過,
麻婆麻花對面搓。
麻婆不知何處去,
麻花依舊下油鍋。
(今·佚名)
后一首詩相傳是文革中一位知識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離家時看到家門口對面有一個麻臉老太婆在煎麻花賣。一年后歸來,家對面的麻花攤還在,但煎麻花絞賣的卻是一位中年婦女,麻臉老太婆不知哪里去了。該“老九”觸景生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學生看后大笑。明擺著的,姑娘不見了和老太太不見了雖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3. 缺憾美要通過審美經驗去理解:我深情地勉勵我的學生:藝術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豐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是這種“難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歌之不盡,吟之不絕的聚散離合的缺憾美。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沒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和白居易“謫居臥病潯陽城”的“缺憾”,就沒有千古名詩《琵琶行》的問世;如果沒有蘇軾被貶黃州的“缺憾”,又怎會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的誕生?再看看我們的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業輝煌時急流勇退,有的影視明星在自己的藝術頂峰時突然身告息演,還有的體育健將在自己競技狀態最佳時見好就收,是否也是出于一種對缺憾美的追求呢?他們以自己事業的缺憾留給人們一個永遠成功、永遠光輝燦爛的形象,誰說他們不是智者呢?同學們啊,你們只有廣泛地學習,不斷深入地體驗生活,積累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學識教養,才能在美的王國里自由地徜徉啊!學生無不動容。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綜合素質與人格魅力也是獲得領導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綜合素質與人格魅力猶如無形的磁場,可以起到極大的影響和感召作用。這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激勵要素,是教師自身資源的體現,也是自身領導力的體現。
教師領導力的興起是學校管理民主化的必然。既表明了來自學校內部民主的管理力量正在成為學校管理的重要要素,同時也表明了教師在學校發展中的價值和功能被更多地認可和賦權。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會激勵優秀的人才選擇教師職位,更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造就更多的優秀教師,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水準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