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映鳳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想仍然對后世產生巨大的影響。今天,重溫孔子的教育思想,必將對當代教育的發展帶來諸多啟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
首創私學。他認為,要調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改變社會現狀,就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的重要作用,擴大培養人才的范圍,多出快出治國安邦之才。因此,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首創私學。
有教無類。孔子首創私學,打破了少數貴族專職人員壟斷教育的特權,提倡并親身踐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對象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其“有教無類”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人不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二,人不論聰明愚笨、品行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三,人不論地域和種族差異,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四,人不論長幼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反映了孔子創辦的私學是真正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種族和年齡限制的。
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因學生的性格、能力、愛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因材施教”。
周游列國。孔子不僅在魯國設立講堂教學,還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在社會的這個大課堂中,隨時問難。面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孔子和弟子們都暢談人生志向、個人抱負,師生之情非常融洽。
終生教育。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學會生存》一書,極力倡導終身教育理念。事實上,終身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經體現了。孔子本人對終身教育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因此才有:“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言論。這也是孔子一生學習的鮮明寫照,他用他“活到老,學到老”的修身經歷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才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求得自身發展。
孔子提倡和親身踐行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終身教育”等思想,在當時發揮了積極的歷史作用。同樣,在今天,他的思想和實踐也能給我們現在的教育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1. 從實際出發,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在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局勢中,孔子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養出大批治國安邦的人才。因此孔子從實際出發,首創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把學校從“官府”轉移到了“民間”,擴大了教育對象。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很不平衡,因此,當代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方的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關的教育方針政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努力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經費問題是影響當代教育的重要問題,古代圣賢孔子辦學都需要“束脩”這種見面禮作為教學經費 ,他的窮苦的學生就是倚仗老師募集的資金才能度日。在當代,教育也需要加大經費的投入,面對窮苦學生,我們可以通過發放獎、助學金和減免學雜費等方式來幫助他們,努力讓每個窮苦的學生都能接受幫助,完成學業,從而求得自身發展。此外,我們還要努力實現教育公平,學生的招收應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種族和年幼,我們都要一視同仁。
3. 遵循“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針對不同的學生,孔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他在教學實踐中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如顏回、子貢比較聰明,“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高柴、曾參的智力卻較差,“柴也愚,曾也魯”,但經過孔子“因材施教”式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他們最終都成了高材生。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就有七十二,他的這種高質量的教學成果告訴我們,“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我們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摒棄填鴨式、滿堂灌的落后教學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多出快出各種人才精英。
4. 加強宣傳教育工作,貫徹終身教育理念。
孔子從教40多年,辦學規模越辦越大,弟子3000多人,來自不同的階層和地區,這與他周游列國講學、重視宣傳教育是分不開的。在當代社會,我們要大力宣傳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全國上下廣大群眾達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和“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的社會共識,讓他們意識到教育對人自身的發展和素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此外,我們還要努力引導他們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理念,鼓勵支持人人通過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來完善自我,求得自身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合力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