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琴 歐陽娟
【摘 要】神經生理是生理學中的重點章節,這一章的特點為理論性較強、邏輯性較強、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普遍反應理論知識記憶難、掌握難。筆者在神經生理的教學中運用臨床聯系法,將神經生理知識與臨床合理鏈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為今后臨床課程的學習服務。
【關鍵詞】臨床聯系法;神經生理;教學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醫學基礎課程中重要的課程之一。生理學的學習目的不僅是為了解釋正常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現象,也要為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但是按照現行的課程體系的設置,學生是在學完基礎課程才能步入臨床課程的學習,其結果往往造成基礎課程學習時枯燥乏味,而步人臨床課程學習又因基礎知識的遺忘而不能對一些臨床問題進行徹底的理解。因此我們在生理學課程內容里合理地聯系臨床,進行講解和討論,培養學生運用生理學理論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就筆者在神經生理學教學過程中運用臨床聯系法教學做一探討。
興奮(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的正常傳導,要求神經纖維的結構和功能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經纖維被切斷,沖動即不可能通過斷口。這時我們可以聯系臨床:如果神經纖維麻醉或冷凍,破壞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就會發生傳導阻滯。
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與纖維的直徑、髓鞘的厚度及環境溫度等密切相關。經測定人上肢的正中神經內的運動神經纖維和感覺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分別為58m/s和65m/s。當周圍神經發生病變時,傳導速度減慢。因此,測定傳導速度有助于診斷神經纖維的疾病和估計神經損傷的預后。
神經的營養作用在神經切斷變性和再生過程中,能明顯的表現出來。動物實驗證明,切斷運動神經后,肌肉內的糖原合成減慢,蛋白質分解加速,肌肉逐漸萎縮,即為神經營養性作用喪失所致。將切斷的神經縫合,待其再生后,肌肉的糖原和蛋白質合成又加速,萎縮的肌肉有恢復到正常的狀態。臨床實踐也證明,神經具有營養作用,如脊髓灰質炎患者,受損的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因病變喪失功能,其所支配的肌肉便發生萎縮。
多巴胺與軀體運動、精神情緒活動以及內分泌功能的調節有關。臨床聯系為:震顫麻痹與黑質多巴胺的分泌過少有關,精神分裂癥與腦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過強有關。
乙酰膽堿在突觸后膜發揮生理作用后,主要是被突觸后膜或效應器細胞膜上的乙酰膽堿酯酶水解而失活。水解產生的膽堿和乙酸即進入血液,部分膽堿還可被神經末梢重攝取利用。膽堿酯酶可被有機磷農藥選擇性加以抑制,所以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患者將出現乙酰膽堿大量堆積于突觸間隙,出現一系列的副交感神經興奮過度的表現,如心率減慢、瞳孔縮小、大汗淋漓、胃腸痙攣等臨床表現。
傳入側支性抑制是指神經沖動傳入纖維進入脊髓或腦干中,一方面直接興奮某一中樞的神經元,另一方面通過其側支興奮另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在通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活動,轉而抑制另一中樞的神經元。例如,叩擊伸肌的肌腱,刺激肌梭感受器,肌梭傳入纖維進入中樞后,直接興奮支配該伸肌的運動神經元,導致伸肌收縮而屈肌舒張。
非特異性投射系統,具有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和維持覺醒的作用。由于這一系統是一個多突觸的接替的上行系統,因此易受藥物的影響。例如,巴比妥類催眠藥及一些全身性的麻醉藥可能就是首先阻斷了上行激活系統傳導作用所致。
痛覺是各種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引起的一種不愉快的復雜的感覺,同時伴有情緒活動和防衛反應。疼痛的產生不僅取決于傷害性刺激的強度,而且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很多是精神方面的,例如,戰士在戰場上受傷時不覺的痛。
快痛又叫銳痛、刺痛、急性痛和電擊痛,是一種鮮明、尖銳和定位清楚的痛。例如當針刺入皮膚,用刀割皮膚、急性燒傷以及皮膚受到電擊時可感到這種快痛。
內臟疾患往往引起體表部位產生疼痛或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例如心肌梗死或缺血時,發生心前區、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膽囊病變時,右肩胛區出現疼痛;闌尾炎時,可有臍周圍或上腹部的疼痛。因此牽涉痛有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
在人類由于錐體束或大腦皮層運動區功能障礙,脊髓失去了運動區的控制。可出現一些特殊的反射:當用鈍物劃足底外側部時,出現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向外展如扇形狀的反應,稱為巴賓斯基征陽性。從生理角度來說,其屬于屈肌反射,因隨刺激強度加大時,可伴有踝、膝和髖關節的屈曲。平時脊髓在大腦皮層的調節下,這一原始的屈肌反射被抑制而不表現出來。正常成人睡覺或處于麻醉狀態下以及嬰兒錐體系統未發育完全前也可出現巴賓斯基征陽性。
在整體內,脊髓牽張反射接受高位中樞的調節,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當腱反射亢進時,提示病變部位在高級中樞;當腱發射減弱或消失時,常提示反射弧的傳入、傳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樞損傷,如脊髓灰質炎。因此臨床上常用測定腱發射的方法來了解該反射弧的完整性及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
前庭小腦主要與身體的平衡和正常姿勢的維持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在第四腦室附近出現腫瘤的患者,由于腫瘤壓迫絨球小結葉,結果患者站立不穩,頭和軀干搖晃不定,步態不穩,沒有外物支持不愿行走。
脊髓小腦主要功能為調節肌緊張和協調隨意運動。受害的動物或人不能完成精巧的動作,肢體在完成動作時抖動而把我不住動作的方向,且越靠近目標時抖動的越厲害,即意向性震顫。
中腦有瞳孔對光反射的中樞,因此在患嚴重疾病時對光反射消失時病變侵害中腦的表現,是生命垂危的標志。
感覺性記憶是指通過感覺系統獲得信息后,首先在腦的感覺區儲存的階段。這段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1秒,如果沒有經過注意和處理就會很快地消失。例如,一輛汽車從你眼前開過,你盡管也看見了它的車號,但沒有注意,卻記不清它的號碼,就屬于這一類記憶。
一側優勢的現象充分的說明人類兩側大腦半球的功能是不對稱的。例如,當你與人談話時,左側半球主要領會說話的內容及其含義,不能理解音調上的變化的意義,右側半球則注意說話者的音調、表情、身體的姿勢等。
醫學生是未來醫務工作者的接班人,肩負著一個神圣的使命——救死扶傷。醫學生的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一直以來,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都采取的是這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是令人堪憂的。如何去教學,是作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反思的。筆者嘗試在生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臨床聯系法,與臨床合理鏈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渴望通過新知識的學習,以便解決臨床所提出的實際問題。臨床聯系法的生理學教學模式很重要,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盡早的接觸臨床。總之,臨床聯系法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不斷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大年,吳博威.生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73-332.
[2]王晗,許閩廣.以臨床為導向的生理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2-113.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