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

“這塊地方,真夠大的,幾乎沒有買不到的農副產品。”每每到新凌家塘市場批菜,花園新村居民張志軍總會生出這樣的贊嘆。從老市場直至現在的新市場,老張家里吃的菜、果品還有糧油食品,幾乎都在凌家塘買。作為眾多“吃批發”的消費者之一,老張也親眼見證了江蘇省常州市新凌家塘市場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就像一只丑小鴨,不經意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張志軍的感受其實是很多常州人的感受。
事實上,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隨著新凌家塘市場主體建設的完成,萬噸級冷庫、四大中心板塊等設施于今天全面投入使用,這里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來自國內外的目光。
在這個總規劃占地面積達87萬平方米的巨型“菜籃子”里,空間布局總體規劃是:“八區一街八中心”,即蔬菜、果品、糧油葷副食品、水產品、物流配載、加工配送、倉儲冷藏、名特優農產品展銷8個區;配套商業及后勤服務街;物流信息、廢棄物處理、檢測檢疫、會展拍賣、電子結算、電子監控、信息服務、物業管理8個中心。目前已完成了5大功能交易區和4個中心板塊建設,投資額達7億元。“這里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高檔次大型農副產品集散中心,輻射全國的現代農副產品航母。來自四面八方的全國各地最時新、最新鮮、最優質而價格最優惠的農副產品都將聚集于此。”凌家塘市場的董事長張建方憧憬道。
很多人也許并不知道,在這個菜籃子建設背后,有多少汗水和真情的付出。而這些付出,也讓這個“菜籃子”工程凝聚民心,匯聚目光。這一方市場,也因此蘊藉著溫情。
辦公點成專家會診室
2006年6月11日上午,新凌家塘市場開工建設。
在市場一間低矮的臨時用房里,一場碰頭會在這里舉行,主要任務是協調建設工程中的具體事宜。不需要太多解釋,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肩上的擔子;也不需要豪言壯語,因為每個人都理解自己的那一份責任。
在新凌家塘市場的建設歷程上,這樣的會議已經記不得開了多少次。很多時候,工作人員還沒來得及品嘗完成任務的喜悅,又要馬不停蹄地接受下一個任務。
遷建工作讓董事長張建方的辦公點天天都成了“專家門診室”。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許多商戶直接點名要找他,因為他們覺得:只有與董事長或是總經理溝通過,心里才踏實。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繁重的工作終于讓他累倒了,高燒不退。而在打吊針的日子里,一旦有商戶點名要跟他談時,他就毫不猶豫地趕到現場。
遷建新凌家塘市場時,市場已有1000多名商戶。如何順利讓其搬遷,而又不影響市場人氣?市場的領導班子成員以辦公室為家,以各個交易區現場為工作點,想在前、干在前,力爭商戶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還千方百計為商戶解決實際問題,受到了商戶們的尊重。
瓜果、蔬菜、農副產品
每天“體檢”
如果說,新凌家塘市場從規模上已成為華東區農副產品集聚地的龍頭,那么使市場如虎添翼的,排首位的當屬市場建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市場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配備了離心機、酶標儀、氮吹儀、農藥殘留速測儀等設備30多臺(套)。每天進場的所有產品,無論是幾百噸重的大米,還是幾克重的小水果都要經過檢測,均由專業的檢測人員駐點工作,24小時不間斷地抽查,為老百姓嚴把食品安全關。
而整個檢測中心實行農副產品進場報備和安全報備制度,在銷售和終端消費過程中實行抽查制度,發現安全問題實行產品回溯檢測。市場對商品與進場戶、經營戶實行安全考核制度和產品進場準入制度,絕不允許質量問題產品進場。
目前凌家塘安全檢測中心可對蔬菜、果品、副食品、水產品、禽畜制品等農副產品進行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含量的定性和定量檢測分析,年快速檢測可達到30萬個批次,年定量檢測達到1萬個批次。“市場每年為此付出的年檢測、運行成本需要200多萬元。但凌家塘覺得值,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張建方稱。
新鮮農產品空降到菜籃
“在這個巨大的菜籃子里,北至黑龍江的無公害大米,南達臺灣寶島的珍果,還有全國各地新鮮的糧油、畜禽、蛋、茶產品、蔬菜、干鮮果品、水產品及加工品,上萬個品種的農產品,都會以超低價空降常州。”張建方笑稱,馬大嫂們拎著菜籃子定能越來越樂。
如何加速農產品的高效流通?12年來,市場建起了各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模式。首先是通過“市場+經紀人(駐場經營戶)+基地+農戶”模式,引導商戶與江蘇東臺、山東壽光、海南澄邁等全國100多個農業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通過與當地農產品購銷經紀人的合作,帶動、指導基地農民組織生產,促進農產品快速流通;市場還采用“市場+協會(政府)+基地+農戶”形式,先后與山西壽陽綠色蔬菜合作社等30多個協作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帶動、指導農民生產。凌家塘通過浙江臨安等政府部門銜接,分別與臨安20萬畝竹筍基地建立對接關系,引導基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此外,凌家塘還通過“市場+龍頭企業+農戶”等形式,重點吸引各級龍頭企業進場經營。蔬菜區經營戶吳東建在金壇茅麓鎮投資5000多萬元,建立工廠化菇類生產基地,目前已發展菇類品種5個,年銷售6000多萬元。糧油區經營戶徐亞紅,與常州農業技術開發中心合作,選擇在金壇生態農業區建起4000多畝基地,培育了“常金”牌有機米。不少產區農民深有感觸地說:“凌家塘是商戶致富的靠山。”
與其他農副產品市場不同的是,新凌家塘還構建起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推進網上交易。市民可每日從這個網站上了解到任何一種農產品當日價格與成交量,在乘車前往新凌家塘買菜時,能先在網上拎拎行情,看看菜價。目前,新凌家塘已為50多家商戶制作了自己的網站、網頁,并與市場網站連接,為其實行網上交易打下了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