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友

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黨和國家對于糧食安全的高層設計是非常完整和系統的。但是我們仍然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道路上積極探索,解決在具體落實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解決變化中的具體區域、具體環境中所面臨的沒有預想到的困難等。
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問題
百姓的“米缸”建在市場上
居民家里不自主儲備備用糧食,一旦糧食產區發生自然災害等嚴重影響糧食產量的事件,導致糧食供給減少,將嚴重影響百姓的生活和社會穩定,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生存的根本問題。雖然國家政策干預,防止糧價大幅波動,但是會浪費很多管理精力和資金。
“米缸建在市場上”的現狀,對目前我國的糧食倉儲物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如果百姓自己不儲糧,那么國家必須要儲好糧,儲夠糧。其次,必須保證糧食的周轉流通順暢,保證糧食的平衡供應,保證不發生相對過剩和相對緊缺的狀況,保證糧食存量的充分激活。但是,目前我國的倉儲系統各個方面都還很不規范、不完善,很多倉庫存放條件不達標,導致儲備糧大量損失,時有發生糧倉庫損毀等現象,危及糧食儲備,調研中也發現存在糧食中小糧倉減少等現象,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過度依賴運輸系統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如果發生自然災害等狀況交通受阻,可能造成糧食消費區缺糧,甚至斷糧的情況發生。
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轉型升級步伐要加快
科學有效的農業發展方式是加強糧食供給能力建設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還存在一系列與糧食增產不相適應的環節。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礎設施陳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效率低下,糧食倉儲、物流體系滯后,農業科技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率。目前,國際糧食形勢嚴峻,糧食供給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我國糧食供給能力必須提升,增強自給能力。
城鎮化建設對糧食生產有一些負面影響
城鎮化建設對糧食生產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國際經驗表明,社會向城鎮化轉型會導致糧食消費增加和糧食生產減少,雙重作用導致糧食供需不平衡加劇。我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壓力,對糧食安全體系提出新挑戰。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建設用地不斷蠶食糧食耕地。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建設用地會對糧食生產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直接造成耕地面積減少、糧食供給能力減弱。一些地區,把水源附近的肥沃土地用于建設,不僅導致良田受損,而且破壞和污染了水源,甚至有大量的建設用地擠占了淡水資源面積,嚴重破壞糧食生產和淡水資源。雖然我國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但是占補平衡政策所補償的耕地質量和肥力不足,只是數量意義上的占補相對平衡。
我國糧食需求量持續增長
我國糧食需求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口糧需求、飼料糧需求和工業糧需求。口糧需求的數量和質量正逐步提升。飼料糧和工業糧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也同步大幅增長。目前百姓對食用油、肉蛋奶和精加工食品需求迅速增長,這引發飼料糧需求的快速增加。飼料市場需求旺盛,引發優質專用大豆、高質量玉米需求量大幅走高,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出現禽畜與人爭糧、與人爭優質糧現象。
國際糧食市場的不可依賴性增強
世界主要產糧國進一步強化對糧食出口的政治干預。近年來,由于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一些糧食主產國頒布了糧食出口禁令,這必然影響全球糧食供求關系,給我國糧食供給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在2008年糧食危機中,一些國家不負責任地將糧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歸于中國等新興國家消費的增長。我們面臨的不僅是進口糧食的巨大財政壓力,還有巨大的政治壓力。糧食供給堅持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的方針,不但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也是爭取有利國際環境的重要保障。
再者,世界糧食市場供給根本無法有效滿足我國的糧食消費。稻谷是我國口糧消費的主體,而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根本無法滿足我國的消費需求,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本來就十分有限。目前世界糧食也處于供給緊張狀況。
應對糧食安全新問題的具體措施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完善倉儲物流體系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需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國內外的經驗都證明,科技進步對糧食增長的貢獻巨大。在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糧食單產成為提高產量重要途徑,推進建設現代化農業是確保提高糧食單產的唯一可行性戰略。因此,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廣和普及,增強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完善倉儲物流體系,要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居民家里不自主儲備備用糧食,糧食倉儲物流體系不健全,遇到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造成糧食緊缺,糧價升高將嚴重影響百姓的生活和社會穩定。
要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建設維護各種規模和類型的糧倉。每個縣市都應建立相應規格的糧倉,并且科學規范管理,暢通國內糧食跨地區流通的渠道,同時也不忽視國際糧食貿易進出口在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中的作用;利用各種手段建設城鎮糧食供應網絡,在農村發展糧食市場,提高糧食流動率,增強糧食儲備監管,確保全國糧食平衡供應,確保糧食安全。
嚴格保護生產資源,倍增農業投入力度
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是耕地資源、水資源、科技水平、糧食政策和資金投入。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是糧食發展的基礎,是建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關鍵。我們必須嚴格保護生產資源,倍增農業投入力度,以確保水土資源支持糧食生產。要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的各項原則,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按照糧食生產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原則,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堅持走節水增產的道路;糧食政策和糧食價格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應繼續實施有利于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農業保護政策。通過資源保護和政策扶持,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我們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增強法制管理,明確管理責任,避免生態環境污染;實現農業污染的治理現代化,將可利用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例如養豬場沼氣工程);建設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加強檢測檢驗,努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綠色無公害產業鏈條。
培養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
在中國各地農業區,55歲以上的農民已成為農業主力軍。中國“老人農業”的現實狀況,會直接引發三方面問題: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傳統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逐漸被粗放化;農民總體年齡偏高、知識水平有限,農業生產新技術、新設備推廣難,難以承擔未來農業現代化重任。
要使農業后繼有人,關鍵是要通過規模經營解決效益問題,使農業有錢賺、有效益,這樣才能催生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緊出臺培育、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關政策措施,從農業補貼、市場環境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立足國內糧食生產,開展多邊糧食貿易
我國是農業大國,確保糧食安全,進口糧食只是對我國國內生產的補充,并且必須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鑒于目前世界糧食供給有限、出口政治干預和“糧食武器”等問題存在,我國有必要開展多邊糧食貿易。從長遠看,全球現有可耕地面積約77億公頃,目前用于生產的耕地還不到30億公頃。幫助發展中國家利用好耕地,不僅有利于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問題,也有利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例如,筆者在白俄羅斯考察時,發現很多適合耕種的土地荒廢在那里,沒有得到利用,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后從多方了解到,他們有意愿出讓給其他國家的人耕種;在我國東北、西北、西南,有大面積土地荒蕪,要讓每寸土地都生產糧食,增加糧食總量。我國要在立足國內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實現立足國內、自給自足和適當利用進出口調劑余缺的有機結合。在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設立農產品貿易機構,與多個國家簽訂糧食進口協議,與部分重要產糧國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鼓勵糧食企業開發國內所有耕地、走出去跨國承包土地,提供直接技術援助,建立穩固的國外糧食供給來源,增加糧食安全系數。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