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過多年的探索,確認農戶始終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家庭經營不僅適合分散經營,也同樣適合規模經營。2013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使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模式成為關注的熱點。
根據2013年1月世界銀行公布數據,美國GDP總量是中國的2.06倍,人均GDP是中國的8.88倍。美國農業產值占GDP的1.5%,其現代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糧食總產量的20%,出口約占世界糧食出口的40%,其中,2011年美國玉米的產量占世界玉米總產量的36%,美國玉米出口量占全球交易量的39%。美國農業之所以成功,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自然條件因素外,與其農業生產經營的模式有極大關系。美國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造就了極具競爭優勢的家庭農場經營機制與生產方式,這是美國農業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基礎。
美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基本情況
家庭農場本意是由家庭擁有并運作的農場,美國農業部為了便于農場貸款管理對家庭農場進行了官方界定,作為家庭農場要具有以下條件:一是生產并出售大量的農產品。二是生產收入(包括非農工作)能夠滿足家庭生活以及農場正常運轉,能夠償還債務和維持生產。三是農場由經營者管理。四是由經營者及其家庭提供實質性的勞動。五是在農業生產高峰期可以使用季節性的雇傭勞力或者合理數量的專職勞力。
美國家庭農場規模分類
2010年美國農業部門將家庭農場分類,主要依據是:每年農場總收入、經營者的主要工作(或職業)以及農場的家庭或非家庭所有權等。與2001年劃分標準相比更為精細。實際運作中,美國農業部門通常考量的農場是在指定的一年當中生產和銷售農產品達到1000美元以上的農場,而且主要涉及農作物面積和家畜頭數。農場一般分為小型家庭農場和大型家庭農場,小型家庭農場主要是指銷售額小于25萬美元。它可以進一步劃分為:退休農場,這部分經營者雖然仍在小規模的農場工作,但農場已經“退休”;居住(生活)方式型農場,這部分經營者的主要職業是非農場經營;農場經營為主的農場,這部分經營者的主要職業就是農場經營,這其中又進一步劃分為低銷售農場和中等銷售農場,前者總銷售額在10萬美元以下,后者總銷售額在10萬—25萬(不含25萬)美元。而大型家庭農場是指銷售規模在25萬美元以上,其中有進一步劃分為大型和超大型兩類,前者銷售總額在25萬—50萬(不含50萬)美元,后者是銷售總額超過50萬美元。
不同規模農場資產、產量與收益的比較
88%的家庭農場屬于小型農場,這些農場占了農場資產的64%,其中包括63%的土地歸農場所有,而大型家庭農場和非家庭農場占了農產品產量的84%,其中大型家庭農場約占58%。不同規模的家庭農場占農場總量的98%和產量的82%。可見,美國家庭農場已經成為美國農業的生產主體。從收益角度看,大多數小型家庭農場更傾向于負利潤率,2007年這種情況占到了45%—75%,但每個小型農場群中的17%—32%仍然有至少20%的收益率。對于大型家庭農場而言,利潤率比較高,大型家庭農場更具有產量的規模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的美國農場被歸為“脆弱的”,即農場純收入為負,且資產負債率超過40%,而這類農場大多數屬于居住(生活)方式型農場。
農場經營者結構
從經營者角度來看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多人經營者農場,亦即經營者不止一個;另一個是多代人經營者農場,亦即最年輕經營者與最年長經營者的年齡跨度至少20年,這種情況在大規模家庭農場和非家庭農場中比較普遍,年輕的農場經營者周而復始的交替可能決定著農場的拓展或緊縮。從年齡結構來看,農場最主要經營者(對農場運作負主要責任)最突出的特征是年齡偏大,其中65歲以上老者占到28%,在退休農場中這一比例高達73%,緊隨其后的是低銷售農場,老年經營者比例為33%,在大規模農場中,這一比例占到百分之十幾,而在非農企業自主經營者中這一比例不到8%。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農場對于大多數農場主來講就是家,他們可以按部就班地安排農事。事實上,大多數年長農場主主要經營退休農場或生活方式農場,其農產品產量不足美國農產品產量的2%,盡管他們經常把土地租給其他經營者使用,但其所擁有的14%的農場資產對農產品產量貢獻不大。而非家庭農場的農產品產量占到美國農產品產量的12%。總的來講65歲以上農場經營者在農場資產方面占到29.6%,在生產價值方面占到16.1%。農場經營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
農場農戶收入
在農場和非農經營家庭收入統一考慮的情況下,大多數農場農戶家庭收入可以達到美國家庭收入的中等或以上的水平,只有退休農場和低銷售農場這兩類較低。以2007年為例,中等銷售的農場收入為2.9018萬美元,占其家庭總收入(含非農收入)的38.09%;大型家庭農場的農場收入為6.3027萬美元,占其家庭總收入的57.49%;超大型家庭農場農場收入為22.6490萬美元,占其家庭總收入的84.44%。所有的家庭農場平均農場收入為1.1733萬美元,占其家庭平均總收入的13.2%。可見,家庭農場規模經濟是十分突出的。在2010年美國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農場中,88%是家庭農場,他們的產值達到全美總產值的79%。美國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使農民成為真正意義的“職業經理人”,他們使用GPS控制聯合收割機、用生物技術提高產量、用期貨合同來規避風險。據預測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實體經濟將取代金融領域成為投資焦點,農業繁榮也將推動技術革命和全球一體化。家庭農場農戶收入也是多元化的,主要分為:農事收入(主要經營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收入),還有非農收入,非農收入又包括:業務收入和非業務收入兩類,其中業務收入主要來自非農自主創業或者工資之類的工作;而非業務收入則包括:利息、股息、社會保障、政府項目、贍養費、養老金、不動產或信托純收入以及個人退休金等。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家庭農場規模越大,其農事收入所占比重越大。從美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可以看出,其發展呈現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總體規模大,家庭農場成為美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二是小型家庭農場居多,從資產到土地所占比例超過60%。三是家庭農場規模經濟明顯,大型和超大型家庭農場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四是家庭農場經營者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五是家庭農場經營管理現代化程度高,一些家庭農場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進行電子商務。六是在家庭農場類型劃分中充分考慮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特別是環境保護。endprint
美國家庭農場發展的政府支持
美國家庭農場的發展固然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環境,但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政府及社會的廣泛支持。
政府促進及保護農業生產項目對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先后出臺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農業生產與保護項目,這些項目直接涉及家庭農場的發展,使家庭農場直接納入農業發展規劃范疇,確保了家庭農場的可持續性,特別突出了農產品品質及產量保護以及耕地及環境保護,使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農業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屬性,其突出特點是對家庭農場的直接經濟性支付,主要包括:
農業商品相關項目。包括直接支付、反周期付款、銷售貸款收益、農業災害支付等。其主要依據是基于歷史統計的合法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數量,2007年76%的項目支付返回到家庭農場,其中至少10萬美元屬于銷售支付。
土地規劃項目。主要包括:環境質量激勵項目和保護安全項目。大約60%的保護支付是針對大型家庭農場的,其直接目的是確保農業生產及產量,間接目的是耕地環境保護。
土地退休項目。包括:儲備保護項目和濕地保護項目,主要是針對環境敏感型土地(亦即土地的環境脆弱性)而進行補貼,政府看重的不是其產量而是環境的維護,這項支付的73%被用于退休家庭農場、居住或生活方式農場以及小規模(低銷售)家庭農場。使得這部分家庭農場盡管其農產品生產收入利潤率較低(甚至是負的),但非農收入還是比較高,以一戶低銷售農場為例,2007年其農業收入為5070美元,但非農收入(含政府支付)達到4.9559萬美元,其總收入仍達到4.4488萬美元。當然,接受政府支付比例特別高的農場是那些中等銷售小型農場和大型農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參與商品相關計劃的程度。可見,美國政府對家庭農場的支持幾乎是全方位的,其政策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考慮到農戶的切身利益,也考慮到家庭農場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涉及市場、貿易、土地保護、環境保護、收入平衡等社會、產業與人文等諸多方面。
家庭農場發展得益于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
除了政府的財政支持之外,美國家庭農場發展還得益于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這些服務包括:國家農業統計服務。主要涉及農場生產數據、價格、承擔的農業活動價格、農場數量、土地價值以及商品生產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于農業尤其是家庭農場的整體發展具有宏觀指導作用。
農業市場服務。持續監控主要商品以及農產品集散市場價格,提供市場價格信息。
農場服務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商品支持項目并發布項目運作及執行情況,發布各種項目預算支出以及商品的特殊預算。
國外農業服務。監視并公布美國及國際商品供求數據,同時監控美國農業貿易數據。
此外,還涉及對農場及非農場經濟的系統研究與分析,主要包括:農場收入、農場結構特征、人口、就業等諸多方面。這些包括信息、銷售以及信貸等在內的服務大多是由政府、大學、研究機構等所組成的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服務體系。
美國家庭農場服務體系社會化也是家庭農場發展的有效保證,除了公共服務體系之外,還存在集體服務體系與私人服務體系,前者主要包括農場主合作社以及合作農業信貸體系,后者主要由從事農機、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農用物資生產和銷售以及從事農產品運銷加工活動的私營工商企業組成。當然相關的法律體系以及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也是確保家庭農場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措施。
對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改革的啟示
家庭農場是發達國家經過長期實踐和不斷完善而形成的與市場經濟較為匹配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型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中國可以從中加以借鑒,洋為中用,與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
必須將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在關注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關注其社會效益,尤其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它涉及系統工程、生態學、農作學、生物技術、信息科學等諸多學科范疇,是科學技術、生產技術、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協調,這是一個國家科學發展觀在戰略布局上的具體體現。美國在促進與保護農業項目中將環境保護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在資金傾斜等方面加以具體實施,使可持續發展成為實實在在的日常工作,這一點是將“戰略”落地,擲地有聲。中國農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切忌先發展,后治理,這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必須注意規模經濟的引導
從美國家庭農場結構與經濟效益關系上可以看出,大型及超大型家庭農場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所以,中國的家庭農場經濟切忌回到“小農經濟”的運作模式,要通過專業合作組織等形式,進行生產經營模式創新,逐步實現土地尤其是耕地的規模化生產,這樣可以較大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同時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和信息化。
農業補貼要進一步實現直補,同時要增加農民非農收入
美國家庭農場收入結構表明:農場規模差異,直接導致農場農業從業差異,而中小型家庭農場的非農收入則占了相當的比例。中國地域自然條件與經濟條件差異較大,土地的適度集中經營,勢必進一步加大農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要將家庭農場發展與農民收入可持續增加緊密連接,通過政府直接補貼等形式增加因維護生態環境等因素而增收緩慢的農民,同時積極拓展農民工資性收入與資產性收入,使農民收入多元化,縮小城鄉之間,乃至農戶之間的“二元結構”。通過直補和增加農民非農收入,使可持續發展帶給農民直接的經濟效益,進而彰顯其社會效益。
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
美國家庭農場健康發展與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息息相關,中國要營造家庭農場蓬勃發展的宏觀社會環境,就要通過政府、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個方面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在資金、信息、技術推廣、市場運作、教育培訓等諸多方面對家庭農場給予投入、指導與支持,從而降低家庭農場的信息成本等交易費用,實現家庭農場成本社會化分擔,提高其經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努力建立與完善家庭農場相適應的市場機制
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管理最終是要與市場接軌,政府要通過完善市場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相對公平的市場運營機制,通過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使家庭農場生產要素得以合理的發揮。美國的市場經濟已經運行百年,社會經濟機制方面,都以市場競爭為基本調節手段。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是個漸進的過程,家庭農場這一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勢必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與自我完善,最終完成市場主體之一的蛻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