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遠長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與新課標中的要求相差較遠,尤其是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逐漸被教師的一味的“給美”所代替。本文主要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如何將小學生的審美教育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回歸的三條路徑。
關鍵詞:小學生 審美教育 回歸本位
審美教育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單純的精神上的灌輸式審美教育,不能引導學生在美術教育中受到啟發和感悟。因此,對小學生的審美教育,需要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回歸本位。即,一是審美形態教育,培養人們對自然界中和各種藝術形式形態、結構的識別、鑒賞;二是美感教育,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能力,包括感覺、知覺、情感、想象、理解等;三是情感教育,通過對藝術的理解與鑒賞陶冶人們的性情,培養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從而使人得以和諧、全面地發展。
一、路徑之一:通過審美形態教育,提高學生識別鑒賞力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讓審美教育回歸本位,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美術課程標準,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變換教法,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在美術文化中認識美術的特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美術多樣性的表現中,提高學生的識別鑒賞力。
如,浙美版一年級美術上冊《大魚和小魚》,為了培養學生整體的觀察能力。“魚”這種水生的小動物,小學生最常見了,我讓學生跨學科學習,找準數學與美術的通點,以直觀的圖像引導。出示一張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魚的圖片,數一數大魚與小魚分別有多少條?有哪些種?讓學生在認知中觀察感受,比較大魚和小魚,理解大魚和小魚的差異與生活習性,學會比較和鑒別物象的大小特征。為了增加學生的體驗樂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觀察能力。我讓學生翻開書看圖片談感受。聯系生活中的“大與小”,小組討論互講生活中的事物的對比表現。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播為輔。培養學生觀察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路徑之二:通過美感教育,提升學生對藝術的品味
藝術作為一種感覺,更是現實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態度。需要從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藝術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與道德情操,在作品的鑒賞中,提升藝術品位和藝術修養。
如,浙美版三年級美術下冊的第十二課《五彩斑斕》這一課時,主要向學生介紹了色彩知識,但是本課偏于理論知識,學生會感覺枯燥。學生對色彩并不陌生,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論知識,并準確運用色彩來表達情感,有一定難度。以紅、黃、藍原色為基礎,結合橙、綠、紫三間色,在藝術品中的運用,掌握用原色調配間色的技能,在實際生活中認識其獨特藝術魅力。在教學中,我圍繞課題,把理論知識融入游戲之中,結合多媒體激發課堂活力和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做實驗、變魔術,先請同學們拿出水粉筆,把任意不同的兩種顏色調在一起畫在紙上,看看發生了什么?(變成了另一種顏色)讓學生先來體驗一下色彩的變化。再講三種不能被其他顏色調和而成的叫原色——紅、黃、藍。然后紅、黃、藍兩兩混合,紅色水和藍色水倒在一個杯子里,搖一搖,變出新顏色——綠色。依次演示出橙色和紫色。并向學生解釋由三原色中任兩種相調得出的綠、橙、紫叫三間色。
接著出示中國民間藝術品和繪畫大師的作品給學生,讓學生欣賞感受三原色和三間色的色彩運用,體會通過不同的配色所帶來的藝術效果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談自己對其的感受。筆者最后點評:紅色主調能給人溫暖、熱烈、奔放的感覺;黃色主調能給人活潑、愉悅的感受;藍色主調能讓人清涼、冷靜、穩定。如果要讓人產生眩彩奪目的感覺,就要使用三原色與三間色結合。學生能借助教師的總結談到生活中的服飾搭配,很自然學生的藝術品位得到了巧妙的提升,用學到的色彩知識裝點美好的人生。
三、路徑之三:通過情感教育,提高學生表現創造能力
“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教育家伊頓強調了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需要給學生提供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情感教育不能忽視,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才能在作品中張揚個性,體現出與眾不同的視點。美術不同于數學等學科的習題那樣多數答案具有唯一性。美術作品是為了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評判和彰顯美,是具有多樣性的。過多的、過分的限制,就會阻礙學生的創作思路。那么,結果就是學生作品千篇一律,沒有個性與活力可言。
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更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低下身來,用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藝術表現熱情。給學生留出藝術個性表現的空間。不管作品是夸張還是平淡,是細膩還是粗獷,是熱情還是寧靜,是奔放還是含蓄,都是學生表現美的欲望的體現。都會珍視學生思維創造的亮點,肯定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放膽主動地與外界交流,鼓勵學生進行藝術表現創作。
如,在講浙美版小學六年級美術第十一冊第1課《美麗的家鄉》一課時,本課主要學習風景畫構圖技巧,讓學生能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創作描繪家鄉風景的作品。教學時通過欣賞《干草車》、《村口》、《都市情懷》、《山城印象》不同的自然風光和風景畫作品,感受風景中的藝術美,培養學生觀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最后讓學生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描繪家鄉的作品構圖。
在小學階段,美術課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但是需要正視小學美術課的存在價值。為了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長,激發學生想象潛能,培養學生獨特的視角,首先要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激活小學生的文化藝術細胞,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實現全面和諧發展。我認為在對學生的培養中,美術教師首當其沖應該做的就是讓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美術課堂教學回歸本位。
參考文獻:
[1]王 偉 《小學美術教學探微》[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 2011年05期
[2]徐志波 《學習重在培養興趣——以小學美術教學為例》[J] 中國教師 2011年14期
[3]劉春黎 《如何營造小學美術教學氛圍》[J] 考試周刊 2010年39期
(安吉縣孝豐小學教育集團 浙江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