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家譜是一種特殊文獻資源,它記載的雖然是某家族人事及歷史,但反映的卻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興衰。和其他檔案資源一樣,家譜檔案除了具有歷史記錄、科學管理、生產建設、文化建設、學術研究等功能,還具有較強的宣傳教育功能,因為其蘊含有豐富、積極的思想教育信息,凝聚著家族在漫長繁衍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積累的經驗智慧,如果經過科學的揚棄、取舍,家譜檔案完全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
1 家譜檔案的宣傳教育功能
1.1 增強民族認同,弘揚民族精神。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家族是最基本的社會細胞,儒家典籍《大學》闡發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強調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等觀念影響深遠,天下一家、家國一體等觀念代代相傳、根深蒂固。這些觀念當然也深刻影響著中國傳統家譜的編撰,是其最主要的價值取向之一。如果剔除其間的封建宗法觀念等思想糟粕,“家國一體”的觀念無疑非常有助于推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可以分為共同的民族淵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共同的國家三個層面,民族認同不但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而且還包括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活動的卷入情況等,民族首先是一個人群共同體,對其中的人們的相互關系的認同是民族認同的核心。家譜以維系家族血緣、傳遞家族傳統為紐帶,希望以此為基礎形成整個家族群體共有的文化意識和身份認同。經由“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一體”等觀念的延展,維系家族血緣的倫理道德和維持社會公序良俗的法律高度地和諧一致,對家族的認同實質上就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情感基礎、文化基礎。所以,我們今天在開展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民主自豪感等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利用家譜檔案中所蘊含的這些積極因素,引導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產生強烈的認同,形成愛國愛鄉愛家、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等現代公民意識。
1.2 服務于華僑華人尋根問祖,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有“開枝散葉”的特點,如今有大批的華僑、華人聚居海外,他們的家庭、事業和生活雖然遠離祖國和故鄉,但是,“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根祖文化”源遠流長,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是所有炎黃子孫不變的情結。“改革開放”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子紛紛歸國尋根,而尋根問祖最直接、最權威的依據,便是家譜和檔案。心系祖國、胸懷桑梓的海外華僑、華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從媒體等途徑我們已了解太多的家譜檔案成功幫助海外華僑華人在祖國尋根問祖、尋親訪友的“傳奇故事”。當然,家譜檔案也滿足了國內許多人士了解家族和先人的心理需要——他們通過翻閱家譜檔案,不僅了解了“我從哪里來”,而且還增長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增強了族群自豪感和向心力。
同宗共祖的家譜文化容易超越經濟地位、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的差異,在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中釋放出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用“共同的根”為其架構其共同的鄉情、鄉愁和精神故鄉、靈魂家園。家譜檔案將在服務于中國人尋根問祖、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傳播傳統文化等事業中更多更好地扮演“憑證”“牽線”“融合”“信息源”等角色。
1.3 提供促進社會和諧的正能量。完整的家譜都包含有類似《修譜例則》《族規》《家法》《恩榮錄》《藝文》等條目,內容固然良莠不齊,但其間所展示的家訓族規等行為規范、對家族精英人物事跡的記錄和褒揚,從本質上講均是強調要求族人遵守“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儒家傳統倫理道德,鼓勵其養成遵紀守法、誠信不欺、孝老愛親、尊敬師長、和睦鄉鄰、寬恕待人、勇于擔當、熱愛勞動、簡樸節約、勤儉持家、重視子女教育等行為習慣。家訓族規中對犯有作奸犯科、忤逆不孝、賭博吸毒等行為的成員還設有懲戒條款,家族成員因為擔心承受“清理門戶”、“被千夫所指為不肖子孫”等可怕后果而會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作是最基礎的民間自治,其模式和內容對今天制定村規民約、規劃社區自治等工作仍具有借鑒意義。而在對榮登族譜《傳記》(或稱“《行述》”“《行狀》”)的人物及其事跡的擇取上,通常也都是以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為尺度,這既是為了光宗耀祖,但同時榜樣的力量也必將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家族的家風門風、價值取向,起到弘揚正氣、移風易俗等作用。有論者認為“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家譜某種程度上正是利用了族人對歷史記載的敬畏之心而引導族人棄惡揚善的。瀏覽眾多流傳下來的家譜,均能從中發現與今天所主張的主流價值觀、榮辱觀在精神實質上高度相通或者相容的元素,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有必要對家譜檔案中這些具有普遍性、崇高性和民族性的正能量因子予以認真、積極的挖掘、提升和整合、重構。
1.4 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搭建家譜文化平臺。家譜檔案可間接地推動一個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其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平臺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此,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名人資源在提升地區形象和知名度,發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新興經濟增長點方面,堪稱是號召力、帶動力巨大的優質資源。家譜檔案能夠為某一地區開發名人資源提供重要的史料證據,借助傳承有序的家譜檔案史料等論證而打出的“歷史名人牌”,對外經得起推敲,可為本地的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帶來人流、資金流和美譽度;對內,可有效激勵和凝聚族群以更積極的狀態投身于工作與生活。比如,山東曲阜的“孔子故里”、鄒平的“孟子故里”,均已經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效益。河南南陽近年來力打諸葛亮、張衡、張仲景等名人牌,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同時,家譜檔案在保護老字號、傳統名優產品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總之,家譜檔案能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搭建起充滿情感底蘊、文化含量的寬闊平臺,前提是我們要以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重視家譜檔案的征集、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既要重視其史料、文獻價值,又要重視其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實用價值。
2 家譜的征集
要想充分挖掘家譜檔案、家譜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使之服務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首先要做的是重視家譜檔案的征集、豐富家譜檔案的館藏。家譜檔案具有個人性、私密性以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等特點,因此,檔案、圖書工作者在從事這項工作時必須講究方法和策略,利用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徑的模式來豐富家譜檔案的館藏。
2.1 利用媒體宣傳、知識服務等形式向公眾廣泛傳播家譜文化。借助廣電、報刊以及新媒體等傳播渠道,可以使公眾全面了解檔案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使其認識到家譜也是一種重要的檔案形式、檔案資源,增強其對保護、捐贈家譜的認識。青島市嶗山區檔案館曾在相關媒體上發布啟事,面向全國有償征集(復制)家譜,承諾將“根據家譜形成年代和家譜保存情況進行付費。如果您的家譜入藏青島市嶗山區檔案館,青島市嶗山區檔案館將為您提供免費查檔服務,同時,您及您的族人前來查閱,也將提供免費服務”。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孫氏家譜》,則是通過校園網宣傳而獲得的。媒體時代,我們應多做這方面積極嘗試。
“以藏為用”是檔案館、圖書館的重要理念,它們都肩負有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的重任,與公眾接觸頻繁,所以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向公眾宣講家譜檔案的價值和意義,宣講家譜檔案的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號召手中掌握有家譜的人士采用原件捐贈或者全本復制等辦法將其納入公共信息資源領域,或者提供相關征集線索。
2.2 打造專業隊伍,建構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徑的模式。征集家譜檔案,除了要有緊迫感和責任心,打造專業隊伍,建構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徑的模式也很重要,是這項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人才保證和機制保證。
這方面,國內一些富有見識的檔案館、圖書館都在做有益的探索。比如,江蘇省丹陽市檔案局自上世紀 80年代開始征集譜牒檔案,并逐步將譜牒檔案打造成了館藏的一大亮點。隨著時間的積淀,他們如今已經建立起信息靈、人脈廣的征集員隊伍,根據家譜持有人的心理特點,他們靈活采用頒發收藏榮譽證書、開辦寄存業務、免費掃描打印等形式,從個人手中征集到50多種家譜。同時,他們還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從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購買了富有檔案價值的孫氏、汪氏、沈氏家譜。
通過分析國內相關機構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可采取如下手段來建構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徑的家譜檔案征集模式:一是主動征集,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具有這方面的責任意識和敏感意識,善于從服務對象、熟人朋友、媒體等處獲取、篩選家譜檔案信息,發現線索要主動同持有人聯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員其捐贈或者允許復制。二是委托征集,可委托兄弟部門、下級單位、古董商、文物收藏愛好者以及其他人士代為尋訪線索、結識藏家,協助完成捐助動員或者收購意向。三是相互交流,通過與其他檔案館、圖書館、方志辦、博物館或者私人藏家采取復制、交換等辦法獲取新的家譜檔案,以豐富館藏。四是建立家譜檔案征集網,讓有捐獻意向或者提供線索者能主動聯系到我們。無論采取哪種辦法,最好是能夠為本單位征集到原件,但對于那些持有人堅決不愿割愛的老舊家譜、名人家譜,實在不行也要爭取拿到復制件,同時向其傳授檔案保管常識,使珍貴的檔案資料能夠得到妥善保護,并與之保持經常性聯系。
2.3 突出重點和特色。我國姓氏眾多,加之近年的修譜熱,所以一家檔案館、圖書館既無能力亦無必要收齊全國所有的家譜,我們要做的是建立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家譜檔案館藏,比如可因地制宜,重點收藏民國修撰、印刷的家譜,本地區人口多、影響大的姓氏或者名門望族的家譜。
2.4 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資源共享。無論多么富有實力的檔案館、圖書館,其本身當然館藏都是有限的,但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資源共享之后,則彼此都擁有了海量的、可便捷使用的信息。家譜檔案的征集、管理也應當如此,我們可通過建立專題數據庫或者搜索引擎鏈接等途徑,整合自家、別家館藏,建立聯合目錄,形成數字化形態的館藏資源,以便為家譜檔案需要者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
(作者單位:河南省圖書館 來稿日期: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