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娟
近年來,高校頻發的大學生殺人事件、自殺事件引人深思。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事件”、“華南農大女研究生墜樓事件”、“長春女大學生宿舍上吊自殺事件”等在高校不斷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些身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驕子竟然做出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事件,究竟是哪里出現了問題?是大學教育出現了問題?是大學生本身出現了問題?還是這個社會出現了問題?這既有社會和教育的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作為高校該如何應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減少悲劇事件發生,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都開始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概念、內容和意義
1.1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概念和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有關心理方面的記錄。主要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基本信息。具體包括學生本人的基本情況、家庭概況、學習和生活情況等基本資料。這些基本信息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大學生心理的背景資料,可以從學生的學籍檔案里面獲取。二是學生的心理測評信息。具體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測評記錄,記錄了學生的學習心理、交往心理和擇業心理等心理活動。通過這些心理測評記錄能發現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事前干預和疏導,“防患于未然”。三是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記錄。具體包括學生心理咨詢的時間、內容和具體表現,心理教師發現的問題及輔導措施和后續的跟蹤記錄等。
1.2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意義。我們經常說要保持身心健康,但大家對身心健康的理解過于片面,往往只注重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視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各個醫院經常人滿為患,而心理咨詢等心理治療機構卻少人問津。其實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人的全面發展。醫院為每位患者建立了病歷檔案,那么,心理咨詢等心理治療機構也應為每位前來咨詢的人建立心理檔案。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有利于國家社會,有利于學校和家庭,有利于老師和學生的好事。一是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培養的棟梁之才,是國家建設發展的主力軍和接班人,一旦這一群體在心理上出現問題,對國家和社會將是巨大的損失。二是對學校和家庭的意義。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有助于高校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事前干預和疏導,使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同時也為每個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提供了保障。三是對老師和學生的意義。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能夠使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也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出現心理困惑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和幫助,避免悲劇事件的發生,使其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更好地適應社會。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學校宣傳不夠,學生參與不積極,使信度、效度受影響。高校一般在新生入學軍訓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在測試前沒有對學生講解心理測試的作用和目的以及對其今后的影響,致使學生對心理測試認知不到位,參與意識不強,只是應付了事。對于學生一方而言,有些同學因為擔心測試結果會對其產生不良影響,或受到學校懲罰等,沒有誠實作答。其測試結果可想而知,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致使心理檔案的信度和效度都受到影響。
2.2 內容單一,沒有保持心理檔案的連續性和動態性。很多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了大學生的心理問卷調查或是心理測評,據此篩選出存在心理困難的學生,作為重點管理對象。一般而言,在整個大學四年只進行新生入學這一次心理測評,而且測評記錄一旦收集完畢就被束之高閣,成為“死檔”,很少被利用。大一進行的心理測試只是代表了那一個階段的心理狀況,隨著大學生活的進展,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交往上都會遇到新情況,產生新的心理困惑,出現了新的有心理困難的學生,或者隨著知識的積累,經歷的豐富,原來遇到的心理困惑慢慢得到了調節,原來有心理困難的學生不再困惑。原來有心理困難的學生不代表永遠心理困難,原來沒有心理困難的學生不代表永遠沒有心理困難。大學生處在求學、交友、戀愛、擇業的歷史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波動和心理困難,僅僅以歷史的記錄去描述整個大學期間的心理狀況是不可取的。同時,學生的心理檔案也不僅僅是單一的心理測評記錄,還應該包括整個大學期間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記錄以及發生的反映學生心理狀況的重大事件。
2.3 缺乏專業的心理分析和輔導人員。很多高校沒有專業的心理分析和輔導人員,一般都是由學生輔導員或者思想政治課的老師擔任。我們知道,人的心理是非常復雜和微妙的,必須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豐富的人生閱歷、很強的責任心的人才能勝任,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員一般應該取得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由這些非專業人員建立起來的心理檔案的規范程度和可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2.4 建設檔案手段單一、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紙質形式的心理檔案,建立檔案的手段就是通過發放紙質的心理測評表和進行紙質的心理記錄。這一做法非常落后,高校的學生成千上萬,一個個地建檔,一個個地分析,工作量很大,這樣做不便于我們及時地對心理測評結果進行管理、分析和利用,也不便于對某個人的心理檔案進行系統的梳理,進行縱向的比較和跟蹤記錄。
3 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對策
人的心理和身體是一樣重要的,身體有了疾病去醫院就診,醫院會給患者建立病歷,同樣,人的心理出現障礙也需要得到疏導,需要建立心理檔案。那么,我們可以仿照醫院的做法,給正處于人生心理波動較大的大學生來建立心理檔案。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們對癥下藥,提出以下對策。
3.1 心理測評前要加強宣傳,提高心理檔案的信度和效度。我們去醫院體檢和就醫,目的明確,為了身體健康。同樣,我們進行心理測評,也是為了心理健康。學校在進行心理測評前,要向大家講清楚心理測評的目的,要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會遇到心理困惑,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測評的結果是要保密的,并且對大家的學習和就業等都不會帶來負面影響,是來幫助大家發現問題,解決困難的,這樣大家放下了心理顧慮,會更誠實地回答問題。同時,認識到心理測評是為了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會減少抵觸情緒,認真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心理檔案的信度和效度。
3.2 保持動態的連續跟蹤記錄。我們知道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人的心理狀況是不一樣的,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心理波動劇烈,心理狀況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我們至少應該每個學期進行一次心理測評,進行連續跟蹤記錄,保持數據的動態性。這樣產生的心理檔案才能反映大學生在整個大學四年的心路歷程,才有更高分析和利用價值。
3.3 培養或引進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醫生是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同樣,心理咨詢師也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而高校的學生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較強的責任心,但是,絕大部分不是心理學專業,也沒有獲得相應的心理咨詢師證書,給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顯得不夠專業。所以,高校要有意識地引進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當然也可以選拔教師去培訓進修獲得相應的資質,這樣建立的大學生心理檔案才更專業,才能更好地分析和利用。
3.4 利用網絡平臺建設和管理心理檔案。我們看到目前有一定規模的醫院都開始為患者建立電子病歷,我們的心理檔案和醫院的病歷相似,反映了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況,也應該采用電子檔案的形式。利用網絡平臺,以省(或市)為單位,建立各高校通用的心理測評和心理檔案管理平臺。每個高校都有一個入口,學生憑賬號(一般為學號)和密碼,進入心理測評系統測評,心理測評系統會自動生成測評結果,心理咨詢師等管理人員通過自己的賬號和密碼來了解和分析這些測評結果。這樣便于快捷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篩選出需要幫助的心理困難的學生,重點管理,同時也大大減輕了測評和分析的工作量,也便于定期跟蹤記錄,生成每個學生的動態心理檔案。
(作者單位:中州大學 來稿日期:201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