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昆
[摘要]網絡化時代,厘清并恪守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對規范網絡行為、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尤為重要。道德底線是整個道德建筑的基石。在倫理學意義上,網絡行為是現實的人借助網絡進行的、自主自愿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其所涉及的倫理關系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究其本質是網絡主體之網絡道德行為的底線,即不損害其他網絡主體的正當利益。恪守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關鍵是需要眾多網絡主體強化主體意識、牢固樹立網絡行為底線意識,加強道德自律。
[關鍵詞]網絡 網絡行為 道德底線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3-0116-05
人類生活正在進入“以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為手段,以數字化符號為中介”的虛擬生存世界。人類不僅生活在現實世界,也生活在“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術如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所創造的人工世界”,生活在一個“動態的網絡社會生活空間”。中國目前是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可以說網絡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人們在享用這種便利的同時,也時常被網絡犯罪、病毒攻擊、信息安全等問題及網上大量不道德、不文明行為所困擾。因此,積極推動網絡文明建設,“提高人們對網絡文化的認識程度,加強網絡建設工作,盡快構建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適應的網絡文化”,營造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的網絡環境,文明上網,成為近年來人們持續關注的話題。為此,人們一方面呼吁加強網絡立法,實現互聯網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也呼吁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實現網絡行為的有效自律。而無論是加強網絡立法,還是強化網絡道德自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厘清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因為網絡立法在某種意義上即是網絡行為道德底線的體現,而從道德自律來講,明晰行為的道德底線更是道德自律的根本,因此,厘清并恪守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道德底線及其意義
“底線”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端線”,即眾多球類運動如籃、排、足球等運動場地兩端的界線。熟悉這些運動的人都知道,在球賽運動中,運動員及其運動本身是要受底線制約的,底線確定了其明確的運動范圍。二是引申意義,“指最低的條件;最低的限度”。英語可譯為bottomIinc,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談判雙方討價還價時心里可以承受或能夠認可的閾值的下限,或某項活動進行前設定的期望目標的最低目標和基本要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底線”一詞與“底限”同義。但就“道德底線”而言,學界普遍使用“底線”一詞,因為“底線”一詞更為形象,更有強調“最基本”的鮮明色彩。
道德底線,顧名思義即是道德活動的“底線”,是道德活動范圍的端線,也是一行為被稱為“道德的行為”(或一個體被稱為“有道德的人”)的最低條件或最低限度。道德底線,不是道德這一社會現象的“底線”,而只能是人即道德主體之道德活動(尤指人之道德行為)的“底線”。從一定意義上說,道德主體之道德活動(或道德行為)也是有其特定“活動范圍”的,當然也應有其特定的“端線”。或者說,道德主體之道德活動(或道德行為)之所以成為合乎道德的行為(善行)是有其最低條件或最低限度的。某一行為只要在一定的“端線”內,合乎道德的行為(善行)的最低條件或最低限度,就是善的、道德的行為,哪怕是最基本的、最小的善(或稱之為“初善”)。反之,某一行為如果超出了一定的“端線”,不合乎道德的行為(善行)的最低條件或最低限度,那就不可能是善的、道德的行為。正是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道德底線就是道德與不道德的臨界點。這一“臨界點”即道德的“底線”,通常是通過道德原則或具體的道德規范體現出來的,并往往采取否定性的倫理規范,即采用否定和禁止的形式,明確規定道德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哪些是不能做的。也就是說,道德底線通常是指“維護一個社會正常秩序所必需的、社會所有成員不論何種身份地位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在此意義上,道德底線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最基本的、最起碼的行為規范,即從道德行為來說,是最低的行為規范。正因為是最基本的、最低的行為規范,因而也就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規范,被看作是人之為人的最起碼或最基本的要求,“人和‘禽獸只有一線之隔,這條分界線就是社會道德底線”。二是指最普遍的行為規范,即是說道德底線是最普遍的、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這一方面是說它要求所有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無論身份高低,無一例外;另一方面是說它要為所有社會成員所認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道德底線是人們達成共識的行為基準線。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道德底線即是道德行為主體的行為“底線”,體現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需普遍遵守的、最低的、最起碼的行為規范,是善的最低、最基本的層次。
可以說,道德底線是整個道德建筑的基石,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層,是道德生活健康有序的起點,也是人們內心道德承受力的極限,頻繁超越道德底線就會動搖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大廈的根基,導致嚴重的道德危機和社會混亂。雖然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中,不同的民族和社會具有不同的道德觀,但構筑并守住其共同的道德底線,始終是維護社會倫理道德大廈的根本,也是人類社會生活健康有序的根本。
二、網絡行為道德底線的界定
網絡行為道德底線,即網絡主體之網絡道德行為的底線。網絡化時代,厘清并遵從網絡行為道德底線是約束網絡行為、規范網絡秩序的關鍵。要厘清這一底線,就要明確何為網絡行為的主體、網絡行為的本質及其所涉及的核心倫理關系,因為這是確定網絡行為道德底線的基本依據。
首先,網絡行為即是網絡主體(現實的人)的行為。雖然在網絡世界中,網絡主體通常是以符號化的方式存在或表現的,“人被數字化、符號化,成為抽象的而非現實的人”,“但任何手段工具并不能取代操控該手段工具背后的人本身”。在網絡工具、符號背后是活生生的、現實的人。只有人才是網絡行為的主體,網絡道德歸根結底仍然是人的道德。網絡雖然改變了人們進行道德活動的方式,但它只是為人服務的中介和工具,現實的人既是現實社會的主體,也是虛擬社會的主體,網絡行為及其所涉及的道德關系的主體依然是人,是活生生的、現實的人。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所有網絡行為的最終幕后指令者或實際執行者都是具有認識和實踐能力,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道德活動(或行為)的人。只有“現實的人”才是真正的網絡行為主體,也即網絡道德的主體。具體來說,網絡行為主體(也即網絡道德的主體)就是建設、管理與使用互聯網、并具有相應道德認識和實踐能力的現實的人(個體主體)或人格化的組織。
其次,在倫理學意義上,網絡行為本質上是指網絡主體以互聯網絡為媒介、手段或方法而進行的,自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具有道德意義的活動或行為。雖然從廣義上講,凡是網絡主體借助網絡所進行的行為都可以稱為網絡行為,但只有那些網絡主體借助網絡所進行的,自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與他人和社會具有利害關系的行為,才是具有道德意義的網絡行為。也就是說,倫理學意義上的網絡行為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行為,就在于它是網絡主體自覺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進行的,與他人和社會具有利害關系的行為。例如,不管張三是通過E-Mail還是通過QQ,是通過飛信、微信、博客還是通過公共論壇將其通信信息發送出去,這些網絡行為無所謂善惡,不能進行道德評價,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義,因為這種網絡行為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害關系,因而不是倫理學意義上的網絡行為,不是網絡道德行為。但如果張三通過上述任一途徑所發送的信息具有誹謗、侮辱他人甚至反動內容,這樣的網絡行為就具有了道德意義,因為這涉及了他人和社會的利害關系,因而可以進行道德評價,是倫理學意義上的網絡行為,即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行為。
因此,倫理學意義上的網絡行為在本質上具有兩個要求:一是這種網絡行為須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害關系,具有道德意義;二是這種網絡行為必須是網絡主體自覺的、自主自愿的行為。非自覺的、非自主自愿的行為不能體現行為主體的主觀意志,因而也不能進行道德評價,不是倫理學意義上的網絡行為。例如,嚴重失去理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所做出的任何網絡行為即使損害了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也不能進行道德評價,甚至也不受法律的制裁,因為其所實施的行為是不受意識支配的非自覺行為,不是網絡道德行為。
可見,網絡行為道德底線實際上是指網絡主體自覺的、自主自愿的、具有道德意義之網絡行為的底線。失去了正常理性的、非自覺的、非自主自愿的、不受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的行為,是不存在道德底線問題的。同樣,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害關系、不具有道德意義的網絡行為,也不存在道德底線的問題。例如,我們不能判定一個嚴重喪失了正常意志能力的精神病人之行為的底線。同樣,上例中只要張三通過E-Mail所發信息的內容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害關系,所使用網絡和E-Mail賬號等來源渠道正當,單就張三通過E-Mail發送信息這一行為本身,也不能判定其行為的底線問題。
最后,網絡行為所涉及的核心倫理關系,歸根結底仍是人和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網絡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手段,為人創設了虛擬生存的另一個空間,但網絡虛擬空間的主體依然是人,網絡行為依然是人的行為,其所涉及的仍然是現實的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或者說是人的現實利益關系在網絡空間的延伸和拓展。因為網絡本身只是人們新的生活載體和平臺,是我們新的行為工具,真正操控網絡的是我們每個真實的人。網絡改變的只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利益關系或利益需要的表現形式,而并沒有改變行為本身,沒有改變人們的利益關系和利益需要本身。在網絡行為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仍然起著決定性作用,網絡行為所涉及的利益關系并不是所謂“虛擬”的,在本質上它與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毫無二致,只是其具體的運行機制和表現形式與以往相比出現了諸多新的特征。
網絡行為的主體是人,網絡行為是現實的人借助網絡所進行的,自主自愿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其所涉及的倫理關系本質上即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既然網絡行為所涉及的依然是人與人之問的利益關系,那么維護其正當利益關系的最低要求,即不損害這一利益關系任何一方的正當利益,就是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也成為網絡道德的最低要求。也就是說,在網絡行為中,不損害其他網絡主體的正當利益,是網絡行為的最低要求,是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不遵守這一底線,網絡道德秩序的形成幾乎是不可能的。許多學者將“不損害其他網絡主體之正當利益”這一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概括為“無害原則”,并認為“無害應該成為網絡主體的第一行動原則”,“應該成為判別道德與不道德的基本標準”。就網絡倫理問題來講,“不損害其他網絡主體之正當利益”的網絡行為道德底線具有重要的意義,是網絡社會道德生活健康有序的基點,需要廣大網絡主體努力恪守和踐行。
三、恪守網絡行為道德底線
數字化、符號化是網絡社會的本質特點,人們的行為是以符號為中介而進行的,“身體缺場”、匿名交流的行為方式使得恪守“不損害他人之正當利益”的網絡行為道德底線愈加重要。如何恪守這一底線,具體而言以下兩點尤為重要。
第一,強化網絡主體意識。主體在哲學上是指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主體意識是人對自身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意識自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觀性標志。網絡主體意識是作為網絡主體的人對自身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意識自覺,是網絡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意識認同。樹立網絡主體意識是恪守網絡行為底線、強化道德自律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人樹立了網絡主體意識,“人自身的網絡對象性活動才能達到了自覺和自為”。因為在網絡社會中,主體的存在和行為是借助于數字或符號實現的,各種網絡行為是虛擬的而非身體性的,網絡世界的這種身體缺席、去身份化或者說虛擬化、符號化,極易使網絡主體產生主體意識危機。一方面,由于真實世界與網絡世界的二重化及彼此的并存、交叉與更替,導致網絡主體虛擬自我與真實自我的多元存在乃至分裂、失落,會使道德判斷的標準逐漸模糊,使人們無法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主體存在與行為的符號化與虛擬性,導致網絡主體的工具化,會使網絡主體“缺席”,網絡主體的主體意識感逐漸弱化和消解。所以培養與強化網絡主體意識,對于恪守網絡行為道德底線、構建良好的網絡道德秩序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關鍵是要確立以下三種意識。
首先,確立網絡中介、以我為主的意識。網絡主體首先需要認識到,網絡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網絡應是為我所用、以我為主的。網絡的出現和使用是人的主體性張揚的結果,人不是網絡的附庸或奴隸,而是支配網絡的主體。只有確立上述意識,網絡主體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才能相對有效地“支配”自身的網絡行為,明確哪些行為是合法的、有益的、應該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有害的、不應該的,從而更好地恪守網絡行為底線。
其次,確立網絡主體的懷疑批判意識。懷疑批判意識是主體意識的特殊表現,勇于和善于懷疑批判是人之主體地位獲得肯定的基礎。網絡世界信息多元龐雜、良莠不齊,需要網絡主體具有懷疑和批判的意識,提高對各種信息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增強網絡主體的自覺抵制意識和抗干擾能力。當然,懷疑不是否定一切的絕對懷疑論,批判也不是無中生有,蠻不講理,更不是不分青紅皂白,隨便“打棍子”、“扣帽子”,橫掃一切。科學的懷疑批判應是有根據、擺事實、講道理的懷疑批判。網絡主體只有以懷疑批判的態度來對待網絡世界的行為和信息,才可以更好地甄別網絡生活的真假與虛實,才能不輕信、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原則與立場,恪守網絡行為道德底線。
最后,要確立網絡主體的責任意識。責任,簡單地說就是分內應做的事,以及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而應承擔的過失。責任意識則是指主體清楚明了自己的分內之事,清楚明了自己該干什么,并切實付諸行動,勇于擔當職責的自覺態度。我們有時候稱之為責任心或責任感。責任意識是主體特有的自覺意識,是主體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是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主體自我約束的價值取向。在網絡世界,網絡主體應該樹立網絡責任意識,自覺充當各種網絡信息的“把關人”。在網絡世界,網絡主體既是受眾也是傳播者,因此網絡主體不僅僅是網絡的使用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網絡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強化網絡主體的責任意識,可以使其更好地明確自己的責任,恪守網絡行為道德底線,凈化網絡空間,推動網絡文明建設。
第二,確立網絡行為底線意識,強化網絡道德自律。底線意識就是道德界限意識,道德的底線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突破,只能敬畏和踐行。這就要求網絡主體要時刻銘記不能夠損害其他主體的正當利益。底線意識是網絡主體自設的警戒線和緊箍咒,時刻提醒網絡主體不能越雷池一步。恪守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必須強化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因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自律,簡單地說就是自己約束自己。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體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按照自己的善良意志,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自覺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律令而行事,是道德主體的道德自覺。強化網絡主體的自律精神,需要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慎獨”精神。慎獨是指人獨處時仍能謹慎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準則,它體現了傳統道德追求中嚴格要求自己的高度自覺性和自律性精神,體現了道德行為主體的內在品格。網絡主體具有了“慎獨”精神,就會對網絡行為道德底線及其他規范產生發自內心的敬畏,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
總之,恪守“不損害他人正當利益”的網絡行為道德底線是網絡主體行為的最低要求,是以一種否定和禁止的形式規范和指導人的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行為的道德底線就拒絕崇高。恪守網絡行為道德底線不僅教育人不要成為什么,而且教育人要超越道德底線要求,發揚主體意識和自律精神,追求崇高與偉大,成為維護網絡秩序的中堅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