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傅 婭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將進入休閑時代。休閑這一曾經特殊的元素將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一點。休閑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受到廣泛的關注,四川人注重休閑,尤其是成都歷來便有“休閑”之都的稱謂。
在城鎮生活中的居民工作圈、以居住區為代表的休息圈和人們為了滿足自身娛樂享受的休閑圈是四川漢族地區小城鎮人們生活主要的三個圈,由此分別形成了行業文化、居住文化與休閑文化。這三個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四川漢族地區小城鎮中休閑文化建立在行業文化與居住文化之上,是居民工作與居住相互交融的結果。小城鎮的休閑文化決定了居民的品味和人們生活的幸福感,也決定了城鎮建設未來的發展趨勢。
休閑,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是衡量社會文明的標尺,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人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狀態,與人的生存質量息息相關[1]。而休閑文化是指人們通過必要勞動時間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之后,為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多方面的需求而進行的勞動。
在如今的趨勢中,文化競爭成為各個城鎮的有力競爭,城鎮建設遠沒有城市遇到的機遇理想,就更應將文化產業作為城鎮的靈魂。四川城鎮休閑文化不僅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和諧共處的生活環境,而且豐富了精神文明建設,更吸引了外來人員在當地旅游和建設小城鎮,增加了城鎮的經濟收入,對城鎮綜合實力有顯著的提高。建設城鎮的休閑文化不是僅僅局限于創造一種休閑場所和環境,而是將休閑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中,因此說休閑文化建設是城鎮的“軟實力”一點也不過分。
(1)體育健身。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城鎮沒有大城市的設備齊全的室內運動場館,多是戶外的普通球類運動為主,這些場地也是多附屬于單位或是學校。
(2)飲食。同樣的食材被當地的人們用不同種類的方法烹飪,形成了獨有的飲食文化,例如五鳳鎮的“草墩子”、“天鵝蛋”等(圖1),均是由面粉為原材料做成的不同風味的小吃。

圖1 小吃“草墩子”(http://news.chengdu.cn/content/2012-02/21/content_888590.htm?node=1760)
(3)趕集。在特定的節假日會舉行集會,是當地流傳已久的習俗,對于日后的街巷空間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意義(圖2)。
(4)參與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民俗活動主要是當地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過節禮、春倌說春、點燈節和走人戶等。走人戶是指每當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圖3),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新衣服前往,被拜訪者將會盛情款待。
(5)喝茶。不局限于品茶,而是多聚集在茶館中交談、話鄰里家常和棋牌等娛樂方式相結合。這一方式已成為城鎮居民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

圖2 小城鎮人們趕集(http://ya.newssc.org/fz/system/2007/12/8/000092802.html)

圖3 “走人戶”民俗活動(http://jswm.newssc.org/system/2011/07/26/013247385.shtml)
總結:城鎮居民休閑活動類型豐富,體現了趣味性、娛樂性和參與性。上文提到趕集是居民最受歡迎的一種活動,趕集所需要的空間形成了城鎮中至少一條較長的主街格局形成,而為了民俗活動所建的廟宇等建筑增加了當地的民族特色;茶文化不局限于品茶喝茶,而是發展成集經濟、政治和文化一體,是一種親密的交往空間,符合城鎮人們的交往需求。
(1)社區或單位活動中心,大多數的城鎮體育活動場所是屬于社區和單位機構,而個體經營的體育場所幾乎沒有;
(2)街道、商店;
(3)街頭綠地,多是規模較小的場地,這與當地的人口等因素有關;
(4)校園,多是體育類活動的場地;
(5)茶館,是小城鎮人們最常選擇的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除了喝茶品茶之外,還會有棋牌和聊天等活動;
(6)寺廟或是祠堂等,多是舉行當地的祭拜類活動。
總結:綜合上述場所的選擇分析,受場地和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和城鎮服務半徑出發,休閑方式的選擇多是小型的戶外活動空間,其中社區和單位活動中心和校園均是半開放空間,娛樂為主的場所多是開放性的公共空間,造成了當地居民休閑氛圍濃厚,但是缺乏圖書館、博物館等學習性的場所。
影響小城鎮休閑方式的主要由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構成,主觀因素是指社會群體因素和居民的心理需求,而客觀因素中包括小城鎮分布的地理特征、當地的經濟條件、外來人員的影響、城鎮服務設施街巷空間和建筑空間等。
3.1.1 小城鎮社會群體的影響
社會群體的支持度,主要包括周圍群體參與休閑活動的狀況即家人、朋友、同事等形成的社會圈對本人休閑活動的支持。移民文化的加入,使得當地人們擁有一種豁達和包容的態度接受生活的變化,這種精神層面造成小城鎮的休閑方式多樣化、公共化和公開化。多樣化是指休閑方式的種類比較多,不是單一的;公共化是指并不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小部分人參與,而是全民參與進來;公開化則是休閑方式的場所均是在半開放空間和開放空間進行。
3.1.2 小城鎮居民心理需求
馬斯洛認為人的生理和安全為基本需求,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價值是更高層次的需求。小城鎮居民在滿足了基本的心理需求后,休閑文化是在社會交往中尋得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的方式之一。四川小城鎮居民的休閑方式是發生在開放空間中,因此促進了居民的交往頻率,在交往中得到尊重,因此休閑文化可以滿足當地人們的社交和尊重的心理需求。
3.2.1 地理位置
四川漢族地區地形豐富,主要有平原、山地和丘陵構成,氣候濕潤,常年冬季比較暖和,夏季比較涼爽,物種富饒,特別是成都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當地的氣候條件決定著建筑物“青瓦出檐長,穿斗白粉墻,懸崖伸吊腳,外挑跑馬廊”[2]的形式。
3.2.2 經濟現狀
小城鎮的經濟既沒有城市的現代化也沒有農村一味的自給自足的農耕模式,而是半開放式的。城鎮居民生產模式以在小城鎮工作和外出打工為主,只有較少的居民還保留了農耕模式。進過多次調研發現,四川漢族地區小城鎮的經濟發展與當地的地理位置、交通、人文特色等因素相關。經濟的發展會決定休閑生活的品味層次,較差經濟的小城鎮的城鎮面貌欠佳,安全度不夠高,因此居民的交往頻率就降低,直接影響休閑文化的發展。其中,附屬于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的經濟發展普遍比小城市的小城鎮發達,對于城鎮休閑文化的建設也比較重視。
3.2.3 人員構成
人口的遷移會直接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同時對當地的文化有一定的沖擊。如今四川小城鎮的外來人員主要包括:外來居民、新移民和農民工。外來居民是長期在小城鎮居住,但是在法律上不擁有當地的戶口;新移民是遷移到當地,擁有當地的戶口;農民工則是農村的勞動力到城鎮來務工的人群。當外來移民的規模較大時,會帶來新的休閑方式,直接對于休閑方式、場所、當地建筑和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造成休閑生活方面較大變化,反之時則影響不大。因此這三種人群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不僅要適應當地的傳統,而且也是城鎮文明的新的血液。
3.2.4 休閑服務設施
休閑設施的質量和休閑場所的管理的標準是以能否滿足當地人們休閑方式為準。當小城鎮人們需要休閑活動時,滿意的休閑服務設施會加速人們休閑文化的推廣,反之則不是。
3.2.5 街巷空間的布置
街巷是當地居民進行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形成休閑文化的本源。四川漢族地區河流和山川較多,小城鎮街巷多圍繞著水形成,如圖4~圖6所示為三種在水邊形成的聚落:(1)在水系兩邊臨水而居為最多;(2)街巷在水的一側比較平坦的場地形成,這是由四川漢族地區部分地形是山體而決定的;(3)除此之外,街巷不是緊鄰水邊形成,而是考慮到地質等原因使得形成是距水源較近的區域而不是緊鄰水邊。與江南水文化不同,聚居的水系要比江南水系寬闊,形成的景觀相較而言更氣勢磅礴,建筑淳樸,沒有江南的繁復的裝飾,無不體現蜀人的質樸與大氣。

圖4 建筑在臨河兩邊布置

圖5 建筑在河的一岸布置

圖6 建筑在距河流較近的平坦地勢
當在水邊附近的村落愈來愈多時,連接各戶的交通便形成了街道,主干道是形成較早且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的,當一條干道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時便衍生出了與主干道相垂直的街道便形成了人們看到的街巷。以上三種衍生出來的街巷空間的布置有:(1)規整型的街巷體系,具有十字方城和中軸線的特征;(2)不規則型的街巷體系,形式自由多變,有帶狀、網狀和放射狀等,多見于基地條件復雜處;(3)綜合型的街巷體系,這種類型的形成是在自然、地理、文化和民俗等綜合形成的。其中不規則的街巷體系在四川漢族地區小城鎮中最為常見,這種靈活多變的街巷空間也賦予了人們進行豐富多樣的休閑活動,休閑文化也富有趣味。
3.2.6 建筑空間
建筑空間分室內和室外空間,而影響休閑方式的主要是建筑室外空間。人的戶外活動分為三種類型,即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而休閑方式是屬于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也就是說休閑方式的產生是要在人們有參與的意愿,并且在時間、地點可能的情況和他人的參與中才能完成的。當戶外空間質量不理想時只能發生必要性的活動。建筑室外空間的交往有低強度到高強度之分,休閑活動是屬于高強度的接觸,是發生在親密的朋友接觸之間。如圖7~圖9所示為安仁鎮蔡山社區和圖10~圖12為安仁鎮金井社區平面圖,均是近5年內建的社區,但是從圖中發現蔡山社區為普通多層房,社區的人均交往空間少,居住在樓層較高的人們不經常出行活動;而金井社區的建筑為聯排的當地傳統民居,且周邊留有小塊耕地便于住戶種植蔬菜等,比較符合當地人們的居住模式,交往強度高,因此休閑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啟發和發展。

圖7 蔡山小區局部平面圖

圖8 小區建筑為多層建筑

圖9 小區面貌

圖10 金井社區平面

圖11 社區建筑采用傳統民居

圖12 建筑間的種植耕地
決定人們建筑室外空間交往的重要因素是尺度與規模,尺度過大缺乏向心力,尺度過小會顯得擁擠,人們同樣想逃離這塊場地,合理的尺度空間會提高人們休閑文化的品味。四川小城鎮的建筑體量多為二層建筑帶有傳統巴蜀特色,建筑外空間的規模尺度偏小,與自身的服務半徑有關。尤其是城鎮的老街,一般是4~6 m,形成的街巷自由,兩邊的建筑較近,人們交往的頻率高,但是隨著城鎮進一步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導致空間不夠用,必然造成人們不愿意在公共場所進行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均是建立在適度的尺度規模上,休閑活動在這種社交空間中受到啟發、帶來的獨特的身心感受使休閑文化得到當地的認可。
經過上文的分析,小城鎮休閑文化的優勢是:(1)當地人們的心理上是認同休閑文化,滿足了社交和尊重的需求;(2)休閑活動種類比較多,醫療、體育、娛樂等均有涉及,可以符合大多城鎮居民需求;(3)多數是積極的休閑活動,有利于休閑文化的建設;(4)城鎮的空間布局多是經過歷史的發展,歷代人們在此形成的街巷空間,因此尺度和規模適合當地的休閑活動的發展;(5)建筑外空間比較適合當地人們進行自發性和社交性活動。弱勢是:(1)受小城鎮經濟的限制,休閑場所滿足不了人們的休閑需求;(2)外來人群的人文素養參差不齊,對于休閑文化的建設很難提高和改進;(3)城鎮的街巷空間多是自發形成,沒有合理的規劃,比較雜亂,雖然現在能滿足當地人們的休閑文化需求,但并不是有機生長的空間,對于未來發展是一個阻力;(4)建筑外空間比較擁擠,長期以往,外部環境會比較惡劣,因此是不利人們外部交往的。
機遇:四川漢族地區小城鎮的建設擁有悠久的歷史文脈,休閑文化也是在移民文化不斷更新發展的成果,城鎮的有機發展是要以當地特色文化為主的發展,休閑文化的發展不僅反映了當地風情更是展現當地經濟實力的一面,因此在城鎮中發展休閑文化是提升小城鎮的品味和促進經濟繁榮的一種方式。保存較好的城鎮街巷空間布局在后期合理的規劃下,以適應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
威脅:休閑方式多發生在外部空間,不穩定因素增加,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休閑文化的高度需要一個平衡。街巷的布置決定著當地人們的交流程度,而四川漢族地區小城鎮的地理位置多分布與交通不太便利的山地,街道布置雜亂,即使是后期規劃改善,難度也不小,因此城鎮休閑文化的品味比較難提高。
基于城鎮的休閑氛圍濃厚,大力發展休閑文化是四川漢族地區城鎮發展的一大競爭點,但小城鎮休閑文化建設并不是簡單的上文提到的幾種休閑方式,而是在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社會大環境、小城鎮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脈特色、街道的空間布局和建筑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結果。其中地理位置和文脈是小城鎮自身隨著歷史的發展便擁有的,在今后的休閑文化的發展中注意社會大環境中的外來人員和本地居民的文化素養水平對于休閑文化品位的影響,同時人們對于休閑文化的心理上的社交和尊重需求具體反映在街道的空間布局和建筑環境中。
[1] 張微.休閑文化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J].大眾商務,2010(4):275
[2] 喻明紅,辜彬,羅言云,等.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園林運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33(2):751-951
[3] 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