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輝,李光亮
(中鐵二局集團勘測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某水電站壩址位于橫斷山脈東部的高山峽谷區(qū),區(qū)內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強烈,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的影響,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極為發(fā)育,成為該電站最為突出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筆者以壩址區(qū)規(guī)模巨大的古滑坡為例,對其形成時間、規(guī)模及形成機制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因該滑坡的穩(wěn)定性對工程布置方案的優(yōu)化與具體實施有直接的影響,關系著該電站的正常運行和相鄰體積電站的開發(fā)、運用以及工程環(huán)境等重要問題,因此,對其蓄水后的穩(wěn)定性進行了系統(tǒng)評價。
工程區(qū)地層以區(qū)域性淺變質地槽型沉積建造為主,巖漿活動微弱。地層以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較發(fā)育,分布較廣。工程區(qū)地層巖性主要為奧陶系下統(tǒng)的變質石英砂巖、板巖夾千板巖,志留系板巖、千板巖夾硅質板巖、灰?guī)r,二疊系厚層灰?guī)r,三疊系的上統(tǒng)曲嘎寺組中—厚層夾薄層狀灰?guī)r,少量石炭系灰?guī)r夾板巖。

大地構造部位上,工程場區(qū)位于“川滇菱形”斷塊上,為甘孜—理塘斷裂帶、理塘—德巫斷裂帶、麗江斷裂帶、金沙江斷裂帶所圍限的次級斷塊“稻城斷塊”的東緣。東鄰理塘—德巫斷裂帶的南延段(德巫—麥地龍)、八窩龍斷裂帶SW端,南鄰木里弧形斷裂帶西翼(圖1)。區(qū)內受次級斷塊“稻城斷塊”邊界斷裂帶的影響和控制,地質構造較復雜,斷層、褶皺較發(fā)育。工程區(qū)主要發(fā)育一系列NW向、NE向斷層,組成“棋盤格式”,NW向發(fā)育為主,NE向次之(圖1)。
工程場區(qū)位于先鋒斷層(F1,NE向)、赤土斷層(F9,NW向)和機落斷層(F2,NW向)所組成的“小斷塊”內,發(fā)育有北西向的茸德斷層(F3)、基洼斷層(F4)、撒洼斷層(F5)、索根斷層(F6)及北東向的曼念吉岡斷層(F7)、布讓滿耶斷層(F8)等,發(fā)育的主要褶皺有前山背斜、甲溝向斜,褶皺翼部多被斷層斬傷破壞,工程場區(qū)處于兩褶皺NW末端,次級褶皺(揉皺、膝形撓曲等)十分發(fā)育,巖層產狀變化較大,總體走向N30°~50°W,傾向SW或NE,傾角∠30°~70°不等。工程場區(qū)發(fā)育的主要斷層特征見表1。

圖1 工程區(qū)地質構造綱要
從地貌形態(tài)看,滑坡呈陡緩相間的臺階狀,其前緣向河床突出,河道向右彎曲呈弧形,坡腳高程2 215 m。滑坡體后緣高程2 500~3 000 m,地形呈槽狀,坡度34°~36°。滑坡堆積體頂部(2 400~2 450 m高程)為一斜坡狀臺地,坡度5~10°,長、寬約200 m,滑塌體積約2 000×104m3。滑坡體下部由于河水沖刷、強烈切割,以及岸坡再造,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斜坡地帶,坡度30°~45°,沿河上游河岸坡度陡峭。上游側高程2 310~2 350 m坡度較緩,坡度15°~20°,表層堆積有2~4 m的粉土及砂礫石層,下游側滑坡堆積體邊緣為溝形地貌,可見零星殘留Ⅱ級階地的卵(碎)礫石。滑坡前緣坡腳處分布有較多的溶蝕洞穴,說明高水位大致在2 220 m左右。滑舌部位分布有較多的崩塌物質,并見有軟硬相間的砂板巖巨石和帶有層間揉皺的巨型塊、孤石分布(整體滑塌而致)。

表1 工程場區(qū)發(fā)育的主要斷層特征
鉆孔揭示:滑體組成物質巖性復雜,結構較為緊密,可分為3層。上部為塊(孤)石土,中部為棕黃色粉質粘土夾碎塊(礫)石,下部為解體強烈的基巖,成份主要為灰?guī)r塊、碎石和土及少量的板巖巖屑。
勘探顯示:滑坡主滑帶為沿基巖面展布的的軟弱帶,成份主要為土、巖屑,零星間有光滑面。其厚度變化較大,鉆孔揭露厚度1.16~8.9 m,在主滑剖面上,底滑帶呈曲線:前部埋深約46.25~47.40 m,高程為2 173.53~2 172.37 m,主要為不同巖性組成的結合面;中部埋深101.1~110.0 m,高程2 303.05~2 294.15 m;后部埋深66.8~69.8 m,高程2 358.98~2 355.98 m。
根據本次鉆孔取樣試驗,滑帶土的物理特性試驗成果見表2、圖2。

表2 滑坡滑帶粘土化學分析結果

圖2 滑坡體滑帶土顆分曲線
在顆分成果上:前部滑帶土(ZKH01:100.85~102.05 m),<5 mm顆粒含量為42.99%,2~0.075 mm砂含量為34.70%,<0.075 mm細粒含量為1.55%,天然含水率為4.28%。不均勻系數為168,曲率系數為0.1,分類定名為碎石混合土(SICb)。后部滑帶土(ZKH02:68.55~69.75 m),<5 mm顆粒含量為61.21%,2~0.075 mm砂含量為23.23%,<0.075 mm細粒含量為23.38%,<0.005 mm粘粒含量為3.53%。天然干密度為1.80 g/cm3;孔隙比為0.52;天然含水率為6.72%。液限為24.0%,塑限為16.0%,塑性指數為8.0。不均勻系數為80,曲率系數為0.5,分類定名為粉土質礫(GM)。說明滑帶物質由于部位的不同物性指標存在明顯的不同。
據地質測繪和鉆孔資料分析,滑床形態(tài)特征主要受本區(qū)地質構造情況控制。巖層產狀變化較大,總體產狀:N40°~50°W/SW∠60°~70°,與岸坡走向呈25°~35°交角。主要發(fā)育N40°~50°W/SW∠50°~70°(層面及近平行層面的剪切帶)、N5°~10°W/SW(NE)∠60°~70°、N40°~50°E/NW∠50°~70°三個方向的節(jié)理。
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滑床在主滑剖面上呈不規(guī)則的曲面,在縱向上,滑床后部為斷層其影響帶所形成的順坡向斜坡,巖體受斷層影響形成的滑床與斷層產狀近于一致,地表淺部以斷層對附近地層的切割為界。滑體中部在風化卸荷作用下,上部巖體呈強風化卸荷狀,加上層間板巖抗風化能力較低,易形成滑床頂部軟弱面(滑帶),滑床為順坡向傾斜的巖層面。前部滑床沿茸德斷層及基巖面展布,斷層及其影響帶可能構成部分滑帶。在橫向上滑床呈寬淺的“U”型,上游側沿產狀N40°~50°W/SW∠50°~70°的基巖層面展布;中上部遷就于N5°~10°W/SW(NE)∠60°~70°的節(jié)理面和部分巖(層)面所組成的結構面;下游側主要跟蹤產狀N40°~50°E/NW∠50°~70°的節(jié)理面等相對軟弱結構面展布。滑床的槽狀地形與本區(qū)山坡和陡崖常沿層面與裂隙等相對軟弱結構面發(fā)育是一致的。
從滑坡的發(fā)育特征可以看出:該滑坡滑動方式比較復雜,前期以整體推動式基巖滑動為主;后期滑體上部又堆積了較多的第四系松散物并發(fā)生過多次以牽引式為主滑動。
2.4.1 層間軟巖夾層及層面構成了潛在滑移面
滑動前,岸坡基巖為二疊系岡達概組(P2g)薄—厚層狀灰?guī)r、灰?guī)r夾板巖、硅質巖。由于本區(qū)地質構造發(fā)育,物理地質現象作用強烈,風化、卸荷普遍。在軟硬相間的厚層灰?guī)r夾薄層板巖層中,二者風化和變形結果不同,較硬的厚層狀灰?guī)r易造成節(jié)理的拉裂張開及卸荷崩塌,較軟的薄層狀板巖側易造成風化剝蝕和次生成土,各種地質應力長期作用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降雨的入滲和巖體的風化,惡化了軟巖夾層的地質條件,形成潛在順層滑移面。
2.4.2 多種結構面的發(fā)育組合成有利滑動的邊界條件
滑坡區(qū)為斜順向坡基巖地層,總體產狀:N40°~50°W/SW(NE)∠60°~70°,產狀變化較大,揉皺較發(fā)育,主要發(fā)育三組裂隙:①N40°~50°W/SW(NE)∠50°~70°(層面);②N5°~10°W/SW(NE)∠60°~70°;③N40°~50°E/NW∠50°~70°。滑坡后緣發(fā)育有一推測斷層,總體產狀:N50°W/SW∠60°~70°。①、③組裂隙分別構成上、下游側切割面,②組裂隙和斷層及其影響帶形成后緣切割面,兼具滑動面的作用,滑坡下部發(fā)育的斷層及影響帶,巖體破碎,風化強烈,斷層的切割分離,不但造成岸坡基巖斷腳臨空,也構成前緣部分滑帶。
2.4.3 易于滑坡的地形地質條件
滑坡區(qū)地處青藏高原強烈隆起區(qū),遭受了多次構造運動,地形高差懸殊,勢能較大。當滑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層面發(fā)生滑移變形時,在下部斷層破碎帶剪出,形成突發(fā)性的高速滑坡。滑坡發(fā)生時,由于其速度高,體積大,滑體前部滑塌的碎石土不但直接覆蓋于冰水沉積層上,并造成滑體物質在對岸2 375 m高程山坡處也有分布。從地貌形態(tài)及滑塌物質分布情況看,該滑坡為整體推動式基巖滑坡。滑體兩側有沖溝切割,使滑坡周圍形成有利于滑動變形的地質邊界條件。地震、降雨入滲等影響也是岸坡變形破壞的誘發(fā)因素,在各因素綜合作用下,最終引起邊坡失穩(wěn),形成滑坡。
選擇摩根斯頓-普賴斯(Morgenstern-Price)法進行滑坡體穩(wěn)定性驗算。上述方法能分析特殊結構面(層面折線)對滑坡體的穩(wěn)定性影響,尤其是地表水、地下水的作用可在岸坡穩(wěn)定分析中自動計算。該方法還可以分析地震力對滑坡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比較客觀的反映了各種控制岸坡穩(wěn)定的因素的作用。計算模式分三種情況:模式1滑面上部以實測邊界和結構面產狀為依據,中部以滑體上鉆孔揭露的滑面作控制,剪出口選擇河岸邊2 220 m高程溶蝕洞穴發(fā)育和砂土含量較多的的軟弱部位,進行整體穩(wěn)定性分析。模式2滑面上部以實測邊界和結構面產狀為依據,中部以滑體上鉆孔揭露的滑面作控制,前部順滑帶走勢及揭露的黃色土夾碎(礫)石底部軟弱結構面延伸,并以前緣巖性分界的地形陡坎底出口,進行上部土體穩(wěn)定性研究。模式3根據鉆孔揭露情況,中下部滑帶同模式①的情況,上部沿前部滑帶走勢向上順延切層至地表,進行前部滑體穩(wěn)定計算。根據水庫運用方式,滑坡體穩(wěn)定計算條件主要考慮了自然狀況和庫水位在2 224 m高程條件下與加地震荷載不同組合的安全系數(表3)。

表3 滑坡體巖土物理力學參數表
滑坡破壞模式見圖3~圖5、滑坡破壞穩(wěn)定性計算成果見表2~表6。

圖3 滑坡整體性破壞模式

表4 模式1滑坡整體破壞穩(wěn)定性計算成果

圖4 滑坡上部破壞模式

表5 模式2滑坡上部破壞穩(wěn)定性計算成果

圖5 滑坡前緣部份破壞模式

表6 模式3滑坡前部破壞穩(wěn)定性計算成果
滑坡體自然條件下整體(模式1)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這和滑坡體上未發(fā)現有變形跡象是吻合的。當庫水位在設計高水位(2 225 m)時,各種工況條件下,安全系數仍大于1.03,滑坡體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模式2上部滑體盡管存在次級以土為主的軟弱帶,但由于其厚度薄,連續(xù)性差,不具控制意義,加之滑帶平緩,穩(wěn)定條件好。模式3安全系數較低,尤其是Ⅶ度地震條件下個別計算結果為1.016~1.021之間,說明地震條件下安全余度不大。計算結果還表明:地震因素對滑坡體穩(wěn)定性影響較為顯著,地下水位的抬升對滑坡體穩(wěn)定性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不顯著,地下水對滑坡體穩(wěn)定性更明顯的影響表現在滑面泥質夾層強度的降低。
水庫蓄水后,滑坡堆積體水文地質條件改變不大,岸坡不會產生大規(guī)模的變形失穩(wěn)現象。
滑坡前部由于庫水位頻繁升降,土體強度降低,動水壓力增大,將會有一定的岸坡再造現象。
[1] 陳強,韓軍,艾凱.某高速公路山體邊坡變形監(jiān)測與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299-303
[2] 李志峰,瑜軍華,張林峰,等.某公路高邊坡現場監(jiān)測分析[J].東北公路,2003,26(2):75-78
[3] 樊曉一,喬建平,田宏嶺.丹巴滑坡的位移特征[J].山地學報,2007,25(2):202-206
[4] 黃潤秋,張倬元,王士天.論巖體結構的表生改造[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4,21(4):17-21
[5] 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