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東
(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82)
隨著高層建筑的發展,大底盤多塔樓結構涌現了出來,該類結構是將底部幾層布置成大底盤,上部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塔樓作為主體結構。該種多塔樓的主要特點是:底部的裙樓連成整體,形成了一個大底盤。為了解決功能要求與結構合理布置上的矛盾,為了使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構形式能夠很好地銜接,一種全新的結構構件應運而生——轉換構件。轉換構件目前有四種類型應用最為廣泛,分別為梁式轉換、板式轉換、桁架轉換、箱型轉換。此外除了上述幾種類型外,近幾年出現了柱式、搭接柱等新的轉換類型,并已成功應用到工程實踐中。
對于梁式轉換結構的研究,目前已近成熟,應用也最為廣泛。板式轉換作為一種由梁式轉換發展而來的轉換結構,并沒有比較全面的研究分析,特別是對于雙塔結構這樣的復雜結構類型而言。而運用大型有限元軟件ANSYS分析此類結構,不同參數變化下的對比分析,在國內尚不多見。
在劃分有限元模型時,選用BEAM4和SHELL63兩類單元。其中,BEAM4用來模擬梁、柱,SHELL63用來模擬樓板、轉換板、剪力墻等。
BEAM4為三維彈性梁單元,具有軸向拉壓、扭轉和彎曲,每個節點有六個自由度:沿節點三個坐標方向的線位移、繞三個坐標系的軸向角位移。
SHELL63為殼單元,具有彎曲能力和膜力,能夠承受平面內的荷載和法向荷載。每個節點具有六個自由度:沿節點三個坐標系方向的平動和繞節點三個坐標系軸的轉動。
選用這兩類單元的主要原因:BEAM4和SHELL63單元的節點具有相同的自由度,能夠實現單元之間的連續和協調,能夠很好的實現單元之間力的傳遞,能夠合理模擬梁、柱、筒體、剪力墻之間的連接和傳力。
基本模型:帶有厚板轉換的復雜高層建筑,結構的大底盤為5層,底盤的層高均為4.2 m;左右兩個等高塔樓均為15層,塔樓的層高均取3.0 m。結構的總高度為66 m,轉換板厚度取為1 500 mm。
主梁尺寸:1~5層為350 mm×700 mm,6~20層為250 mm×600 mm。
次梁尺寸:1~5層為250 mm×600 mm,6~20層為250 mm×500 mm。
樓板厚度:1~5層為120 mm,6~20層為100mm。
柱子尺寸:1~5層為1000 mm×1000 mm,6~20層為550 mm×550 mm。
剪力墻厚度:轉換層以下為300 mm,轉換層以上為200 mm。
各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1~5層,墻、柱為C50,梁、板為C40;轉換板為C50;6~20層統一取為C40。
鋼筋混凝土的密度,在建模時取統一采用2.5×106kg/mm3,材料假定為各向同性的線彈性材料,泊松比取為0.2。
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結構的阻尼比取為0.05。
本論文分析時不考慮地基和上部結構的相互作用,即認為上部結構與地基固結,將上部結構與地面接觸的框架柱、剪力墻的所有結點,均作固結處理。
采用ANSYS軟件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結構有限元模型
本工程按照8度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 g,取為Ⅱ類場地,設計地震分組選為第二組,其場地特征周期為0.40 s,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αmax取為0.16,結構阻尼比為0.05。
分析采用兩個工況:工況一為沿結構長向的地震作用、工況二為沿結構短向的地震作用。
振型在地震作用下計算的結構內力,本文按SRSS法進行組合,得到結構的最大地震作用力。
板厚分別取1 000 mm、1 500 mm、2 000 mm三種工況進行分析。得到不同板厚情況下,對應的第一主應力分布云圖,見圖2~圖4所示。
轉換板的最大主應力隨板厚的增加逐步減小,最大值的位置比較固定,位于電梯井口的四個角。
板厚不同時的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如圖5~圖6所示。

圖2 1000 mm厚板的第一應力云圖分布

圖3 1500 mm厚板的第一應力云圖分布

圖4 2000 mm厚板的第一應力云圖分布

圖5 樓層位移曲線

圖6 樓層層間位移角曲線
從圖5、圖6可知,由于轉換板上下存在剛度突變,結構的樓層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均在轉換板位置即21 m處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拐點。這會導致豎向受力構件在轉換板上下內力較大。結構抗側剛度很大,兩種工況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中規定的框架-核心筒彈性層間位移角1/800的限值。轉換板厚度的增加,轉換構件上部結構位移角有增大的趨勢。隨著轉換結構板厚的增加,轉換板以下部分的曲線逐漸變陡,充分說明各層的位移趨于相同,轉換板及下部形成了一個整體。
以1 500 mm厚板雙塔模型為基準,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轉換板剛度,分別采用0.5E、E、5E三種工況進行分析比較。轉換板剛度不同時轉換板的第一主應力分布云圖,如圖3、圖7、圖8所示。

圖7 0.5E轉換板的第一主應力

圖8 5E轉換板的第一主應力
轉換板剛度不同時的應力云圖,隨著板剛度的增加,板的變形在逐漸減小,最大第一主應力在逐漸增大,應力的集中的位置變化不是很大。
雙塔結構在其轉換板剛度不同時的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如圖9、圖10所示。
從圖9、圖10可知,由于轉換板上下存在剛度突變,結構的樓層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都在轉換板位置處即21 m處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拐點。導致豎向受力構件在轉換板上下內力較大。結構抗側剛度很大,兩種工況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中規定的框架-核心筒彈性層間位移角1/800的限值。

圖9 樓層位移曲線

圖10 樓層層間位移角曲線
對比曲線可以看出:隨著轉換板剛度的增加,上下部分的突變越來越顯著;隨著轉換結構板厚的增加,轉換板以下部分的曲線逐漸變陡,充分說明各層的位移趨于相同,轉換板及下部形成了一個整體;轉換板剛度的增加對上部結構的影響不是很大。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轉換板所處的位置,分別采用第五層、第四層、第三層三種工況,計算結構的模態及反應譜分析,對比說明轉換板位置變化,對結構動力特性的影響。
轉換板所處位置不同時,產生的第一主應力云圖,如圖3、圖11、圖12所示。

圖11 轉換板位于四層的第一主應力

圖12 轉換板位于三層的第一主應力
轉換結構處于不同樓層位置時,它的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見圖13、圖14所示。

圖13 樓層位移曲線

圖14 樓層層間位移角曲線
對比曲線可以看出:隨著轉換板位置的下移,上下部分的突變越來越顯著;隨著轉換結構位置的下移,轉換板以下部分的曲線逐漸變陡,充分說明各層的位移趨于相同,轉換板及下部底盤形成了一個整體;轉換板位置的變化對上部結構長向的影響比對結構短向的影響明顯。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底盤的整體剛度,分別采用0.5E、E、5E三種工況,計算結構的模態及反應譜分析,對比說明底盤剛度的變化對結構動力特性的影響。
第一主應力分布云圖,如圖3、圖15、圖16所示。

圖15 底盤0.5E時的第一主應力

圖16 底盤5E時的第一主應力

圖17 樓層位移曲線

圖18 樓層層間位移角曲線
從圖13、圖14可知:由于轉換板上下存在剛度突變,結構的樓層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都在轉換板位置即21 m處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拐點。這會導致豎向受力構件在轉換板上下內力差別較大。結構整體抗側剛度很大,兩種工況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框架-核心筒彈性層間位移角1/800規范規定的限值。
對比曲線可以看出:隨著底盤剛度的增大,轉換板上下部分的突變越來越顯著;隨著底盤剛度的增加,轉換板以下部分層間位移角變小,轉換構件下部結構趨向于單自由度體系。而轉換板處的突變增大,這對結構抗震極為不利;與轉換板位置的變化對上部結構的影響正好相反。
通過對結構進行各種參數的反應譜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幾點結論:
(1)對分析模型施加沿結構長向和沿結構短向兩個分析工況,得出結構在兩種工況下的位移及層間位移角曲線。觀察兩類曲線能夠清楚的看出,在設置轉換層的樓層出現明顯拐點,主要原因是厚板轉換層的質量過于集中所致。對雙塔結構取1/2模型得到的單塔模型,施加同樣的地震工況,分析得出的數據曲線,也有同樣的現象出現,該模型主要用于對比和校正數據的準確性。
(2)反應譜分析的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中規定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由第一強度理論知,轉換板的最大第一主應力,小于結構采用C50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值,充分說明轉換板處于彈性工作階段,在七度地震作用下不會開裂,能夠滿足抗震設防要求。因此在八度區的應用有一定的可行性。
(3)考慮了參數對轉換板反應譜分析的影響,這里選用了四個參數:轉換板厚、轉換板剛度、轉換板的位置、結構的底盤。這四個參數的變化,均對結構的動力性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模型的自振頻率,隨著板厚的增加、板剛度的增大、板位置的下移、底盤剛度在逐漸增大。結構分析中的轉換板的沉降,隨著板厚度的增加、板剛度的減小、轉換位置的下降,出現了減小的趨勢。
(4)經過分析可知,轉換板中應力的集中部位受板的厚度變化、板的剛度變化、板的位置變化、底盤剛度變化不是很大,一般都集中出現在轉換板的所在樓層洞口及上層剪力墻中,并且在洞口的角部,其主應力出現極大值,需要在設計中予以加強,也可以通過控制板的開洞率,來達到控制應力的要求。
[1] 包世華.新編高層建筑結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2] 李國勝.關于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的轉換層設計[J].建筑結構,2001(7):39-42
[3] 王勖成.有限單元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 鄧凡平.ANSYS10.0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