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弟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目前高速公路匝道、城市道路上的曲線橋梁大多采用獨柱墩現澆連續箱梁結構。該形式具有線性優美,每跨減少1根樁基、1根立柱節約初期建設成本,減少土地占用,擴展橋下空間結構等特點。同時此種橋梁形式也顯現出一些問題,其一:在偏心偶然超載作用下,出現的梁體傾斜而引起橋梁倒塌。其二:抗震能力較弱,在橫向地震情況下發生的側向倒塌,2008年汶川地震后,針對震后橋梁病害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獨柱墩的橋梁損害嚴重。
在偏心荷載以及橫向地震波的作用下,獨柱墩橋梁整體失穩、傾覆的風險性很高,很多地區開始對獨柱墩進行加固改造。一般在獨柱墩上只設置一個支座,這只能限制豎向撓曲,不能限制扭轉變形。所以對獨柱墩的改造不僅局限于增加豎向支撐,而應對其整體進行改造。
較為可靠的方案是:將原有的獨柱墩拆除,更換為可靠的矩形(或雙柱)墩等類型。施工設計最重要的就是拆除墩柱過程中,保證原有梁體支撐的受力安全以及新墩柱與梁體的連接。其核心技術是:安全可控的更換墩柱。
現澆連續箱梁橋墩改造施工實現了安全頂升橋梁并更換墩柱,該施工設計新穎創新、工藝成熟、標準化施工,對公路橋梁改造墩柱施工的工期、質量、安全起到了保證作用。其特點為:
(1)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設計及施工技術,解決了獨柱墩改造過程中橋梁的安全性問題;
(2)結合我國公路橋梁通車的情況,可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進行橋墩改造施工作業;
(3)解決了墩柱更換改造后,原連續箱梁落位并與新墩柱連接的問題;
(4)為今后橋梁維修加固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對橋梁加固改造的安全性提出新的要求。
采用臨時墩支撐原有橋梁上部結構,使上部結構梁體受力由原有橋墩轉換于臨時墩上,梁體與下部構造相脫離,然后拆除原有橋墩,完成新的橋墩框架結構后,重新安放支座,將橋梁上部結構落放于上,完成新建結構與原有橋墩的等效受力替換。這樣就能實現在不損毀橋梁上部構造的同時對病害橋墩的安全替換,有效安全的完成病害橋梁的加固修復工作,消除了原橋梁存在的安全隱患。
施工臨時支撐墩基礎→架設臨時支撐墩→原橋箱梁頂升→拆除原有支座→破除原橋墩→框架橫梁施工→墊石施工→安裝新支座→落梁(圖1)。

圖1 施工流程
3.2.1 搭設施工平臺
對施工區域進行支架加密,選擇合理的施工平臺搭設位置,且滿足施工人員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施工平臺采用5 cm直徑鋼管進行支撐,在施工人員操作位置鋪設3 cm厚木板,并用鐵絲進行錨固;平臺四周設置1.2 m高的護欄,同時在平臺四周設置腳踢板以確保安全。
3.2.2 加密承重支架
臨時墩設置釆用在墩柱附近用4根φ1 000×10 mm的無縫鋼管(圖2、圖3),且用槽鋼橫向兩兩焊接,將其連成整體。臨時墩布置應避開新建墩柱并保證不影響新建工程的施工。臨時墩采用鋼管樁基礎(用打樁機完成),其基礎承載力應通過驗算滿足設計要求。
臨時墩安裝應保證其垂直度滿足規范要求,且兩兩橫向獨立支撐間用槽鋼連接,以保證臨時支撐的剛度及穩定性。因考慮到要進行框架墩及橫梁施工,所以臨時墩中心應能夠與箱梁腹板中心在一條垂直線上,其加勁撐應避開原橋墩和框架墩及橫梁。

圖2 臨時墩布置

圖3 鋼管布置實例(照片)
3.2.3 設置分配梁、千斤頂
承重無縫鋼管安裝完畢后,在上部鋼板上放置板式橡膠支座,并在橡膠支座上設置I 22b~I 60a不等高工字鋼分配梁,保證分配梁支撐位置與千斤頂中心線位置在同一直線上。
在分配梁設置完畢后便可設置千斤頂,根據橋梁的上部荷載及安全角度考慮,經驗算在各個鋼管墩柱上分部設置100~200 t千斤頂。并在千斤頂頂部設置1 cm厚加寬鋼板,鋼板尺寸大于千斤頂頂面尺寸。必要時可適當增加鋼板的厚度,但最終鋼板厚度不超過7 cm。
3.2.4 同步系統布置
3.2.4.1 同步頂升系統的調試安裝
頂升采用DR-LON-5000-DQP自動同步頂升系統,同步頂升系統采用位移和頂升壓力的雙控作為頂升控制依據,外部數據采集以位移電子傳感器作為位移采集,壓力傳感器作為壓力采集。系統采用自主研發的軟件作為采集數據的綜合后處理,系統合成了微位移誤差控制、微油路壓力控制、自動開關油泵控制、斷電自鎖控制、屏顯數據控制等自動化控制系統。
3.2.4.2 監測設備的安裝
監測設備為同步頂升系統的配套設備,主要為位移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百分表。位移傳感器的安裝位置須在千斤頂附近,以最近距離控制可真實反映頂升過程中的位移情況。壓力傳感器應配套安裝,真實反映千斤頂所承受的壓力數值。同時在梁底板安裝百分表作為輔助位移控制和糾正控制。
3.2.5 預頂升
預頂升(以梁體頂起5 mm為準)主要為消除全套頂升系統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氣壓、油路油泵壓力不夠等,同時消除頂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非彈性變形。預頂升以千斤頂頂至設計荷載為控制荷載,并應持荷5 min以上卸載。
卸載后檢查千斤頂上下鋼板有無變形現象,必要時可調整鋼板的厚度以滿足頂升要求。檢查千斤頂放置位置下的結構物有無區別于頂升前的現象,如存在應認真查出原因后方可正式頂升。
3.2.6 正式頂升
正式頂升時應嚴格進行頂升壓力及頂升位移的同步控制,各千斤頂的位移差不能超過2 mm,在頂升過程中注意系統各部位的檢查,一次頂升到位。頂升高度應以能拆除支座為宜,且總頂升高度控制在8 mm內。如達到8 mm仍不能拆除支座時,則需重新制定頂升方案。正式頂升完成后對臨時支撐系統觀測3 d后方可拆除原有立柱及支座。
3.2.7 千斤頂臨時支撐
因千斤頂不能長時間持荷,在頂升至設計位置后,便可設置臨時支撐,臨時支撐采用I 22b工字鋼加工而成,工字鋼上下表面均采用鋼板焊接。臨時支撐的設置緊鄰千斤頂位置,并可適當加密。
3.2.8 橫梁施工
橫梁施工采用滿堂支架進行施工,模板采用高密度壓縮板。滿堂支架搭設之前先進行地基處理,如地基表面有松散土層,用壓路機進行碾壓后鋪筑10 cm厚C20混疑土墊層。滿堂支架縱向每4.5 m設置一道剪刀撐,橫向每4.2 m設置一道剪刀撐,支架橫桿60 cm,立桿120 cm,滿堂支架搭設完成后鋪設底板,并按照梁重的120%進行預壓。
3.2.9 墊石施工
墊石頂面距原箱梁底面空間較小,采用人工鐵鍬灌入混凝土。在墊石模板外側掛附著式振動器進行振搗,振動器位置在距墊石底部30 cm和75 cm處。墊石頂面混凝土用插入式振動棒斜向振搗。
3.2.10 支座安裝
使用可調節高度為0~100 cm的升降車安裝支座,先將支座拖運上升降車,再將小車升高到圖4所示高度,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可進行新支座的安裝;在安裝過程中因受施工空間的限制,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嚴格控制螺栓位置放線并進行復核后預留。落梁后檢查支座是否均勻變形,有無支座脫空現象。

圖4 支座安裝示意
3.2.11 落梁
由于橫梁產生的下撓理論計算與實際會產生一定的偏差,采用預落梁以驗證橫梁下撓的具體數據,根據實測數據調整支座鋼板厚度,以保證落梁后橋線達到預定高程。在橫梁預應力張拉完成后進行落梁,落梁程序與頂升程序相反,落至支座承載以前應注意各墩減速是否一致,位移變化是否一致,相差過大時應找出原因處理后重新落梁。
在橫梁上支座附近安放兩個300 t千斤頂,千斤頂上方墊設30 cm×30 cm×2 cm鋼板,將原箱梁落至千斤頂上,根據落梁后原橋高程變動情況,結合設計活載變形計算數據,計算新支座總體厚度,以保證原橋下落后達到預定高程。
原橋的高程采用相對高程檢測,在頂升之前、頂升中、下落過程中,采用位移傳感器記錄原橋高程變化情況。考慮到新建改造橋基樁下沉、橫梁徐變等因素影響,落梁后原橋箱梁高度比改造前高出3~4 mm。
(1)頂升力監控。實時監測每個千斤頂的實際頂升力。當千斤頂的實際頂升力與理論相差10%時,需停止頂升檢查分析原因,待問題解決后方可繼續頂升。
(2)變形監控。在更換支座的墩位處,箱梁下緣設兩個百分表撓度觀測點,用于進行起頂過程及起頂量的最終控制。改造的各墩支承一次頂升到位,且總體頂升量控制在5 mm內。頂升過程中,對各個百分表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各千斤頂間的頂升位移差不超過2 mm。
(3)高程監控。在頂升支座墩和相鄰墩處設置高程測點,利用精密水準儀對各點進行高程測量,要求各墩頂間的豎向位移差不大于5 mm,否則停止頂升。在橫梁施工期間,對各高程點進行定期觀測,若出現沉降及時調整。
(4)應力監控。根據對橋梁進行有限元程序結構計算后的結果,在梁體頂升過程中,頂升墩處主梁截面上緣將產生較大拉應力,在頂升墩截面處箱梁頂板布置兩個應力觀測點進行應力觀測。
(1)頂梁前準備階段。檢查起頂位置,是否控制在設計圖規定的位置處;過橋電纜是否影響頂梁作業;在更換支座墩墩頂和相鄰墩墩頂各設置二個基準點,在橋臺處設置兩個基準點,以確定箱梁的初始位置,控制箱梁的頂起位移量及落梁時是否恢復到起頂前位置;梁底是否已標明支座中心線位置;檢查箱梁上布置的應變測點及位移測點。
(2)頂梁階段。檢查、記錄所有位移計的初始讀數;起頂后在每級加載穩定后檢查記錄百分表讀數(控制每級加載的起頂位移量);觀察應變測點的應變情況(確保每級加載后結構的安全);停止頂梁后,檢查千斤頂保險箍是否上緊;頂梁后及時進行高程測量,計算出頂起總位移量,并與百分表讀數計算出來的頂起總位移量進行比較。
(3)舊支座拆除和橫梁施工階段。為了確保安全,施工中原有墩暫不拆除,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完成新橫梁施工(此時需要拆除原有墩),其中間施工期間較長,待養護張拉完成,盡可能快地完成體系轉換落梁。在橫梁施工期間,對各高程點進行定期觀測,若出現沉降及時調整。
(4)落梁階段。檢查千斤頂保險箍是否松開;在每一級回落千斤頂時進行應力和位移量觀測;檢查箱梁是否回落到起頂前的位置。
本現澆連續箱梁橋墩改造施工方法“設計獨特,安全可靠”,可有效解決現場施工和交通運營相沖突的矛盾,造成的社會影響面小,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施工所用設備為技術先進、性能良好的配套施工設備,有效地保證了施工質量且有利于標準化、專業化操作和管理,在安全施工、施工工藝、內在質量方面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業內推廣。
[1] 范立礎.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 JTGD 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
[3] JTG/TF 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S]
[4] JTGD 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
[5] JTG/TJ 23-2008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范[S]
[6] JTG/TJ 21-2011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