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波+張金霞
【摘要】目的針對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方法的選擇,看看其治療以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某醫院的2011年-2012年4月踝關節的骨折患者53名,隨機分配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并且患者在手術以后兩組都進行石膏外的固定。針對治療組的患者選擇按照手術之后石膏外固定,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階段的分階段指導鍛煉,針對對照組的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石膏外固定,一個半月不活動。結果在進行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治療以后,治療組在踝關節活動恢復方面明顯要比對照組好很多。結論治療組的患者的手術方法及其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可行性可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方法;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74.1【文獻標識碼】B
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盡管它非常的靈活也很穩定,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踝關節骨折了,在醫學上是非常容易見到的,它屬于的關節內的骨折,一般來說都會合并韌帶和軟組織受到損傷,對它進行手術治療也是要求非常嚴格的[1]。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的資料
選擇某醫院的2011年-2012年4月踝關節的骨折患者53名,男性40名,女性13名。年齡18-50歲。臨床表現為疼痛和關節腫脹等等。
1.2選擇方法
讓患者選擇仰臥的辦法,在腰椎硬膜外麻醉下進行相關的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全部實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
1.3療效觀察
踝關節沒有腫脹和疼痛,正常走路,活動自如,X 線片示骨折愈合,這就是為優;踝關節有輕微腫痛,走路正常,活動度基本正常,X 線片顯示骨折愈合無畸形,那么就可以定為良;活動時會有疼痛感,活動度不太理想,需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X 線片顯示踝關節輕度畸形,這種定為可以;走路的時候會明顯痛,活動不靈活,跛行,踝關節腫脹,外觀及 X 線畸形,這種定為差[2]。
2結果
通過兩組的比較,說明兩組在石膏外固定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以下表1。
之所以會選擇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其目的是恢復踝關節正常的解剖結構,為早期活動提供充分的穩定性,同時最大限度地恢復踝關節的遠期功能。據相關的資料表明,手術應恢復踝穴的穩定性和良好的骨折對位,而外側復合的重新建立應優先于內踝的重建[2]。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影響功能活動是重建手術的指征,手術的目的在于糾正畸形、恢復正常的解剖和緩解創傷性關節炎的癥狀。正常的解剖復位能恢復踝關節功能,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從而預防或緩解關節炎的發生[2]。內外固定術還應該注意的是,關節間隙絕對等距,脛距關節面要平行,腓骨遠端的尖棘指向脛骨遠端的軟骨下骨水平,這表明腓骨長度無短縮,距骨關節面外側外形正常,于腓骨遠端的踝溝之間形成一個連續的弧形[2]。
總而言之,對于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術前行MRI 檢查,如果提示關節軟骨嚴重損傷( Ⅳ級),應行關節融合術。如果關節軟骨損傷較輕,可采用截骨矯形,骨折重新復位,內外固定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功能,獲得滿意療效[2]。
參考文獻
[1]施忠民,顧文奇,鄒劍,等.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的重建手術[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 5):502-507.
[2]胡俊勇,余世民,雷磊,等.手術治療三踝骨折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 24) : 4161-4162.endprint
【摘要】目的針對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方法的選擇,看看其治療以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某醫院的2011年-2012年4月踝關節的骨折患者53名,隨機分配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并且患者在手術以后兩組都進行石膏外的固定。針對治療組的患者選擇按照手術之后石膏外固定,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階段的分階段指導鍛煉,針對對照組的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石膏外固定,一個半月不活動。結果在進行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治療以后,治療組在踝關節活動恢復方面明顯要比對照組好很多。結論治療組的患者的手術方法及其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可行性可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方法;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74.1【文獻標識碼】B
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盡管它非常的靈活也很穩定,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踝關節骨折了,在醫學上是非常容易見到的,它屬于的關節內的骨折,一般來說都會合并韌帶和軟組織受到損傷,對它進行手術治療也是要求非常嚴格的[1]。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的資料
選擇某醫院的2011年-2012年4月踝關節的骨折患者53名,男性40名,女性13名。年齡18-50歲。臨床表現為疼痛和關節腫脹等等。
1.2選擇方法
讓患者選擇仰臥的辦法,在腰椎硬膜外麻醉下進行相關的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全部實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
1.3療效觀察
踝關節沒有腫脹和疼痛,正常走路,活動自如,X 線片示骨折愈合,這就是為優;踝關節有輕微腫痛,走路正常,活動度基本正常,X 線片顯示骨折愈合無畸形,那么就可以定為良;活動時會有疼痛感,活動度不太理想,需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X 線片顯示踝關節輕度畸形,這種定為可以;走路的時候會明顯痛,活動不靈活,跛行,踝關節腫脹,外觀及 X 線畸形,這種定為差[2]。
2結果
通過兩組的比較,說明兩組在石膏外固定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以下表1。
之所以會選擇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其目的是恢復踝關節正常的解剖結構,為早期活動提供充分的穩定性,同時最大限度地恢復踝關節的遠期功能。據相關的資料表明,手術應恢復踝穴的穩定性和良好的骨折對位,而外側復合的重新建立應優先于內踝的重建[2]。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影響功能活動是重建手術的指征,手術的目的在于糾正畸形、恢復正常的解剖和緩解創傷性關節炎的癥狀。正常的解剖復位能恢復踝關節功能,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從而預防或緩解關節炎的發生[2]。內外固定術還應該注意的是,關節間隙絕對等距,脛距關節面要平行,腓骨遠端的尖棘指向脛骨遠端的軟骨下骨水平,這表明腓骨長度無短縮,距骨關節面外側外形正常,于腓骨遠端的踝溝之間形成一個連續的弧形[2]。
總而言之,對于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術前行MRI 檢查,如果提示關節軟骨嚴重損傷( Ⅳ級),應行關節融合術。如果關節軟骨損傷較輕,可采用截骨矯形,骨折重新復位,內外固定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功能,獲得滿意療效[2]。
參考文獻
[1]施忠民,顧文奇,鄒劍,等.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的重建手術[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 5):502-507.
[2]胡俊勇,余世民,雷磊,等.手術治療三踝骨折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 24) : 4161-4162.endprint
【摘要】目的針對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方法的選擇,看看其治療以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某醫院的2011年-2012年4月踝關節的骨折患者53名,隨機分配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并且患者在手術以后兩組都進行石膏外的固定。針對治療組的患者選擇按照手術之后石膏外固定,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階段的分階段指導鍛煉,針對對照組的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石膏外固定,一個半月不活動。結果在進行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治療以后,治療組在踝關節活動恢復方面明顯要比對照組好很多。結論治療組的患者的手術方法及其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可行性可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手術方法;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74.1【文獻標識碼】B
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盡管它非常的靈活也很穩定,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踝關節骨折了,在醫學上是非常容易見到的,它屬于的關節內的骨折,一般來說都會合并韌帶和軟組織受到損傷,對它進行手術治療也是要求非常嚴格的[1]。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的資料
選擇某醫院的2011年-2012年4月踝關節的骨折患者53名,男性40名,女性13名。年齡18-50歲。臨床表現為疼痛和關節腫脹等等。
1.2選擇方法
讓患者選擇仰臥的辦法,在腰椎硬膜外麻醉下進行相關的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全部實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
1.3療效觀察
踝關節沒有腫脹和疼痛,正常走路,活動自如,X 線片示骨折愈合,這就是為優;踝關節有輕微腫痛,走路正常,活動度基本正常,X 線片顯示骨折愈合無畸形,那么就可以定為良;活動時會有疼痛感,活動度不太理想,需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X 線片顯示踝關節輕度畸形,這種定為可以;走路的時候會明顯痛,活動不靈活,跛行,踝關節腫脹,外觀及 X 線畸形,這種定為差[2]。
2結果
通過兩組的比較,說明兩組在石膏外固定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以下表1。
之所以會選擇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其目的是恢復踝關節正常的解剖結構,為早期活動提供充分的穩定性,同時最大限度地恢復踝關節的遠期功能。據相關的資料表明,手術應恢復踝穴的穩定性和良好的骨折對位,而外側復合的重新建立應優先于內踝的重建[2]。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影響功能活動是重建手術的指征,手術的目的在于糾正畸形、恢復正常的解剖和緩解創傷性關節炎的癥狀。正常的解剖復位能恢復踝關節功能,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從而預防或緩解關節炎的發生[2]。內外固定術還應該注意的是,關節間隙絕對等距,脛距關節面要平行,腓骨遠端的尖棘指向脛骨遠端的軟骨下骨水平,這表明腓骨長度無短縮,距骨關節面外側外形正常,于腓骨遠端的踝溝之間形成一個連續的弧形[2]。
總而言之,對于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術前行MRI 檢查,如果提示關節軟骨嚴重損傷( Ⅳ級),應行關節融合術。如果關節軟骨損傷較輕,可采用截骨矯形,骨折重新復位,內外固定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功能,獲得滿意療效[2]。
參考文獻
[1]施忠民,顧文奇,鄒劍,等.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的重建手術[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 5):502-507.
[2]胡俊勇,余世民,雷磊,等.手術治療三踝骨折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 24) : 4161-4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