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田漢大劇院持續6年創造了“365天,天天有演出,天天爆滿”的奇跡。這種現象被業內稱之為“田漢大劇院現象”。這種現象的造就著就是湖南紅太陽演藝集團。
長沙歌廳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音樂茶座。當時市民休閑娛樂活動相對單一,在茶座聽長沙彈詞或者在書場聽說書是很多市民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歌舞廳與夜總會漸漸開始流行起來。長沙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歌廳“航空”誕生于1988年。當時由于娛樂方式多樣性的稀缺,這種新型的小劇場式表演糅雜了歌舞、戲劇、雜技、相聲、小品等各類演出的綜合性文藝表演得到了市民的認可,超高人氣背后是回報給劇院經營者的巨大利潤,一時間大批商家趨之若鶩,新開的歌廳也如雨后春筍一般誕生。至1993年,長沙市區的歌廳已多達150余家之多,市場極為繁榮。但由于一時間遍地開花,競爭激烈,歌廳開始無限度地迎合觀眾口味,葷段子、黃段子等惡俗表演一度風行。長沙最初的歌廳文化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長沙歌廳文化發軔于本土市井文化,滲入了一些“舶來”文化元素,從其本質來說屬于通俗文化。廣義上說,長沙歌廳文化的主題形式包括歌廳、演藝酒吧、KTV等,狹義即是歌廳(本文中所提到的歌廳,除非特別說明,均為狹義)。在當時,長沙歌廳文化是初級的,它沒有擺脫大眾對歌廳文化是低俗文化、夜場文化的觀念。然而真正使長沙歌廳文化聲名鵲起,擺脫大眾對其定義為低俗文化的觀念是從紅太陽演藝集團的正式入住長沙拉開序幕的。
1999年秋,紅太陽娛樂有限公司搶灘長沙,創建紅太陽演藝中心,它的出現不僅改變了當時長沙歌廳行業的市場格局,更是帶來了一次演藝行業的大變革。當時,長沙歌廳正處于發展的高峰期,隨著文化娛樂形式日趨多元化,長沙歌廳業在“蓬勃發展”美麗的外衣下面,也蘊藏著疲軟滑坡乃至盛極而衰的危險。
一、消費者文化素養提高,眾口難調的問題一直存在
“觀眾的掌聲就是演員的飯碗。”盡管歌廳在節目生產和編排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但實際上,眾口難調的問題一直都存在,而且消費者的文化品位、文化檔次和欣賞水平在不斷地、快速地提升,消費者的眼光也變得更加“挑剔”,口味更“刁”,更難“伺候”。因此,歌廳很難滿足顧客的需求。歌舞、相聲、小品和樂器演奏等傳統節目依然是人們喜愛的節目種類,但是消費者更喜歡參與一些互動游戲。單一地欣賞和被動地接受娛樂節目,已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二、節目更新力度不足
在當時的消費者中,大部分人看重“演藝水平”、“節目更新”,而長沙歌廳80%的場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更換一次,半個月換一次的僅為5%。節目翻新或者架構調整滯后,加之,調劑的節目又存在地域差異、文化差異等“水土不服”的現象,導致歌廳的上座率下降,老客戶資源流失情況嚴重,歌廳企業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三、節目缺乏創新
為了爭奪市場和消費者,分散經營的歌廳往往“山頭主義”思想嚴重,好的資源難以整合,好的經驗難以學習推廣;或者一旦出現什么好經驗和好節目,大家便不計成本和不考慮自身實力一哄而上,如男聲反串女聲、搞笑東北二人轉、電視新秀演出等,結果原本是叫好的節目,卻變成每個歌廳如出一轍,毫無創新,缺乏個性。
而此時,紅太陽等大型歌廳將歌廳文化正式推入了大劇院,正式在全國首次推出了以純粹演出節目為主的的劇院模式,使得歌廳已經成了功能齊全的綜合演藝城,形成了成績斐然的“田漢現象”。這種雅俗合流的表演形態,不僅順應了富有濃厚地域文化意蘊的大眾文化消費心理,也直接影響了整個湖南歌舞娛樂市場的產業格局和價值取向。紅太陽演藝集團大量借鑒了百老匯的表演風格,但又區別于百老匯,加入了湖南本土演藝等元素,形成了一個雜糅高雅與通俗表演。例如,紅太陽演藝集團在舞蹈《卡門》中的編排,紅太陽式的《卡門》巧妙將歌劇中的優勢與現代踢踏舞等進行了融合,將主人公之間的愛恨情仇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故事中的情節直白傳達給了觀眾,使得紅太陽式的《卡門》徹底擺脫了歌劇《卡門》曲高和寡的局面。舞美、燈光的合理設計,使整個舞臺呈現出炫目華麗、時尚風情的效果,使整臺節目充滿現代感。3D電子技術也開始在舞臺設計、舞蹈編排中廣泛運用。主持人采用幽默詼諧的主持風格,與觀眾打成一片。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也不再僅僅只限于臺上與臺下的直接互動,更是將臺下的觀眾直接請上了舞臺,與演員、主持人共同參與活動,與當時的現有的互動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區另U,滿足了觀眾的需求。除此之外,紅太陽演藝集團還加深了節目文化底蘊,加強了湖湘文化的宣傳。如紅太陽演藝集團打造的文化類節目《瀟湘畫卷》,《瀟湘畫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瀟湘八景”為創意源點,依托瀟湘地區獨特的人文自然文化為背景,將智者善水,仁者悟道做為主要主題內容,以多元的藝術形式為呈現手段,延伸覆蓋至周邊區域的少數民族文化,將原生態的舞蹈、歌曲、曲藝、音樂、雜技、武術、魔術,舞蹈結合多媒體特效元素進行提升與混搭,以全新現代時尚的創作理念營造一種即熟悉又新穎的視聽饕餮盛宴。
紅太陽演藝集團的這一種有別于酒吧、歌舞廳,也有別于正規劇場的專業演出的,一種融大眾性、通俗性、娛樂性、藝術性和參與性于一體的新興演藝方式也因此正式橫空出世。隨著長沙的歌廳注入的這種新表演方式,長沙歌廳實際意義也已經遠遠跳出了人們對一般歌廳的那種黑燈瞎火,聲色犬馬,小打小鬧,自娛自樂的認識,對歌廳產生了全新的印象。這種新興的表演方式在短時間內很快取代了長沙歌廳原始的表演方式,使得表演變得雅俗共賞。而在這種演藝方式下產生的歌廳文化得到進一步地提升和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取代了長沙原有歌廳文化,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演藝文化。
長沙歌廳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市場化競爭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歌廳文化已經走向演藝文化發展的道路。目前,歌廳文化已經向演藝文化轉變,它的繞開傳統理性文化范疇下的“美感文藝”的節目策略,這種演藝文化讓觀眾在演員的生活化、藝術化表演中獲得快樂,不知不覺中享受了屬于平民生活的大智慧和真美麗,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長沙歌廳十余年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一個從盲目到有序,從零星到規模,從粗俗到高雅與通俗相結合的發展過程。作為一項文化產業,它已跳出了在它的草創初期給人們留下的那種僅僅為了是消遣而存在的思維。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藝文化一旦被主流文化認可,必然會接受先進文化的引導,它自身的自律機制自然也會被激活。演藝文化雖然有很大的草根性和自發性,但也正是它的草根性,恰恰反映了最廣大群眾的精神消費需求,從而構成了巨大的發展市場和挖掘潛力。
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宏偉目標的提出,我國文化建設掀起了新的高潮,各地陸續建設了~大批演藝中心劇院,其中不少大劇院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而這些大劇院中演藝文化可以說更代表著這些城市的文化品位。欲受其重任,必承起重。演藝文化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這也在無形中對演藝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提升文化品位不僅僅是政府的事,它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應該履行的責任與義務,這也是紅太陽演藝集團的文化自覺。紅太陽演藝集團有著長遠的文化愿景,那就是將紅太陽演藝集團品牌響徹全國、走向世界,以高品質的演藝鼓舞人、激勵人,形成高品質的演藝文化,以助力“中國夢”!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