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非果粉,我用過的蘋果產品只有iPad和早年的iPod,自己花銀子買的只有iPad。當年入手iPad還是在一個高瞻遠矚的理由支持下——“體驗新媒體在移動端的應用”。至于更換得比廁紙還快的iPhone,作為一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我承認腿腳趕不上了。
但我并不敢小看蘋果的魅力,真正見識到這一點是在去年到巴黎旅游時。有天我一大清早去逛盧浮宮,所謂一大清早,就是計劃在9點開館前半小時到。原本在地鐵上還得意著早起的鳥兒不排隊,等從地鐵站出來,順著標示往盧浮宮方向走,卻發現一堆人和我們同向前進,讓人頗不淡定。還沒走到門口就被一條赫然不見首的長龍震驚了。莫非我們小看了盧浮宮的世界地位?我趕緊問維持秩序的保安:參觀盧浮宮是不是在這里排隊?他說不是,順手往前一指。我們順著隊伍往前走了幾十米,終于發現真相,大伙兒排的是盧浮宮入口隔壁的蘋果店,據說當天5s發售——而在盧浮宮入口處等候的只有兩三人。
當iPhone普及到一定程度,所謂身份象征的意義就坍塌了。有一次聽銀行工作的朋友說,信用卡營銷人員鬧了情緒,因為業務員拉了一筆單子,給幾十號人辦卡,但讓銀行的信用審核部門給駁了。銀行不是送公仔送保溫杯哄著人家辦卡么?怎么說駁就駁了?原來辦卡者是一群連鎖理發店的洗頭工,全部是90后,辦卡目的是為了透支買iPhone。信審人員判斷,這群月收入一兩千的小孩子在拿到iPhone后,很有可能就閃人了。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蘋果手機將電池設計成不可取出,收集用戶定位信息上傳數據庫,利用后門程序攫取用戶facebook照片日志等,似乎沒那么可怕,反而事關竊聽、泄密、諜戰,是不是顯得這款手機的主人更高大上了?
(本刊記者 任蕙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