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英
多種西藥共用的副作用分析
李公英
目的 了解多種西藥共用的副作用, 以規范臨床合理用藥。方法 西藥處方550份, 對其用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50份抽檢處方中, 發生副作用處方36份(6.55%), 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失眠、水腫、發熱及過敏等;發生原因包括藥理拮抗、用藥重復、用藥方法及劑量不合理等。在多種不合理配伍藥物中, 抗生素類藥物所占比例(47.22%)明顯高于其他各類藥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導致患者發生副作用的原因較多, 聯合使用多種西藥時, 應對藥物的藥性、藥力以及作用機制等進行充分了解, 促進臨床用藥的規范化、合理化, 以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
西藥共用;副作用;分析
近年來,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多種西藥共用已逐漸成為臨床對各種疾病的普遍治療手段。西藥共用得當, 可有效增強療效, 并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反之, 若藥物配伍不當,則使藥效降低, 甚至發生副作用, 從而加重病情[1-3]。因此,對西藥合理共用進行熟練掌握尤為重要。本研究就多種西藥共用的副作用進行觀察, 以規范臨床合理用藥, 現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開西藥處方550份, 對每種藥物的使用方法、藥量、配方及治療疾病等進行系統歸納, 且保證所有處方的真實性及完整性。
1.2 調查方法 因抽樣調查范圍較廣, 因此需首先對550份處方進行統計分類, 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國際處方類藥物、國外引進藥物及抗生素類藥物等, 因抗生素適應人群特定, 應用稍有不慎即可發生副作用, 因此對抗生素藥物的用量、成分及發生副作用的藥品類型進行重點分析, 并以藥品說明書及相關文獻資料為依據, 對西藥品種、用藥方式等不合理情況進行調查、統計。
1.3 觀察項目與指標 ①副作用發生情況:對550份處方中,導致患者發生副作用的處方進行調查, 同時觀察副作用的具體發生情況及原因;②藥物不合理配伍情況:對引發副作用的不合理配伍情況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副作用發生情況 550份抽檢處方中, 導致患者發生副作用處方共計36份, 占6.55%。其副作用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9例(25.00%), 頭痛7例(19.44%), 失眠7例(19.44%), 水腫5例(13.89%), 發熱5例(13.89%), 過敏3例(8.33%)。導致副作用發生的原因包括藥理拮抗15例(41.67%)、用藥重復9例(25.00%)、用藥方法不合理7例(19.44%)、劑量不合理5例(13.89%)。
2.2 藥物不合理配伍情況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藥物不合理配伍情況(n, %)
在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 因西藥共用不合理引發患者出現副作用的現象不斷增加, 同時護患糾紛發生率也不斷上升,不僅對患者疾病的及時治療產生延誤, 加重病情, 而且對和諧護患關系產生不利影響。臨床治療采用多種西藥共用,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種西藥的不同作用機制, 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 從而達到改善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目的。但是, 因部分藥師專業知識及業務水平相對較低, 對藥物的藥性、藥力及作用機制等了解不夠充分, 片面認為藥物共用產生的療效遠遠高于一種藥物, 從而引發不合理用藥現象的發生, 導致患者出現副作用, 從而影響疾病的恢復。
本研究就本院所開550份西藥處方的用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并對不合理用藥所致副作用進行調查, 抗生素類藥物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各類藥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李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研究表明, 西藥共用導致患者發生副作用的原因較多,在對多種西藥聯合使用時, 應在藥物理論指導下, 對藥物的藥性、藥力以及作用機制等多方面進行充分了解與掌握, 促進臨床西藥聯合應用的規范化、合理化, 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促進疾病的恢復。
[1] 劉慶喜.多種西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分析.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2, 10(11):987.
[2] 李志堅, 冀滿豐.多種西藥合用的不良反應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1, 13(05):107-109.
[3] 劉燕妮.多種西藥聯用引起不良反應的觀察分析.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3, 13(22):164.
2014-05-05]
453002 河南省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