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利
四物湯加味治療神經性皮炎40例臨床觀察
崔文利
神經性皮炎是社區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 以皮膚苔蘚樣及劇烈瘙癢為特征, 病程慢性, 可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作者在臨床工作中運用四物湯加味治療神經性皮炎40例,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來本中心就診的神經性皮炎患者8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 其中男15例, 女25例, 年齡31~67歲, 平均年齡49歲, 病程5個月~11年, 平均病程(4.2±1.3)年;對照組40例, 其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齡29~64歲, 平均年齡46.5歲,病程3個月~10年, 平均病程(4.1±1.1)年。兩組患者在發病年齡、性別、病程及皮疹分布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1]。①皮疹好發于頸部、四肢伸側及腰骶部、腘窩、外陰;②自覺劇癢,病程慢性, 可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③常先有局部瘙癢, 經反復搔抓摩擦后, 局部出現粟粒狀綠豆大小的圓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皮色、淡紅或淡褐色, 稍有光澤, 以后皮疹數量增多且融合成片, 成為典型的苔蘚樣皮損, 皮損大小形態不一, 四周可有少量散在的扁平丘疹。
1.3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外科學》[2]。血虛風燥證:主癥:病程較長, 瘙癢、局部干燥、肥厚, 狀如牛領之皮。次癥:皮損伴搔痕, 脫屑、苔薄, 脈濡細。具備以上主癥及次癥2項以上者即可診斷。
1.4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符合西醫診斷及中醫診斷標準者, 能積極配合并按時服藥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心、肝、腎及嚴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四物湯加味[3], 2次/d。藥物組成:生熟地各15 g, 當歸10 g, 川芎10 g, 白芍15 g, 白鮮皮30 g, 雞血藤30 g, 刺蒺藜30 g。1劑/d, 早晚水煎服。隨證加減:如皮膚瘙癢可配荊芥、防風;癢不解加全蝎;如皮損肥厚、肌膚甲錯可加丹參、三棱、莪術等;如心煩失眠加首烏藤、珍珠母、石菖蒲、合歡皮等;煩躁口渴加沙參、麥冬、玉竹;便干加大黃、麻仁。對照組給予鹽酸西替利嗪片10 mg, 1次/d,谷維素10 mg、維生素B110 mg, 3次/d。兩組同時外用艾洛松軟膏, 1次/d。同時囑患者:①避免情緒激動, 忌用手搔抓或熱水燙洗。②不宜穿過硬的內衣, 以免刺激皮膚。③忌煙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④2周為1個療程, 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停藥后2個月和半年各隨訪1次, 觀察患者病情復發狀況和不良癥狀。
1.6 療效觀察 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皮損全部消退,癢感消失。②顯效:皮損及癢感消退80%以上。③有效:皮損及癢感消退50%。④無效:皮損及癢感均未減退。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1 臨床治療效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停藥后神經性皮炎復發情況 兩組患者在治療2個療程后均停藥, 2個月和半年各隨訪1次。對比兩組患者停藥后的復發情況,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停藥后神經性皮炎的復發情況對比[n(%)]
2.3 治療后不良癥狀情況 兩組患者在治療2個療程后,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癥狀。但治療過程中, 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輕微嗜睡、無力等不良癥狀, 均未給予處理, 兩個療程停藥后2例患者的不良癥狀均消失。
神經性皮炎, 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 為一種以發生于頸、肘、腰等部位的皮膚瘙癢、苔蘚化為特征的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中醫稱為 “牛皮癬”、“頑癬”[4]。西醫目前采用抗組織胺類藥物、鎮靜安眠藥等, 外用激素類或焦油類制劑, 也可采用局部封閉等。盡管這些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但卻無法確保能夠完全治愈, 復發情況較為常見, 同時還會誘發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等不良癥狀。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 郁悶不舒, 心火上炎,以致氣血運行失調, 凝滯于皮膚, 病久耗傷陰液, 營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 皮膚失去濡養而發病。四物湯具有養血活血的功效, 該方以熟地、白芍、當歸補血養血, 配伍川芎活血祛瘀, 使補血而不滯血, 行血而不傷血, 補行結合, 在補血同時兼顧調血之功。雞血藤配白芍、當歸、生地養血潤膚;白蒺藜、白鮮皮二藥疏風平肝止癢。
綜上所述, 口服四物湯加味湯能夠起到養血潤燥, 祛風止癢功效, 治療神經性皮炎療效優于西醫療法, 且復發率低,值得在臨床醫學中被廣泛推廣與應用。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2.
[2] 黃耀燊.中醫外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6:5.
[3] 李義,施懷生,李明奎.中醫明方異用指南.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8.
[4] 李博鑑.皮科百覽.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12.
2014-05-20]
100010 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