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禹辛 張兆娜
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沙禹辛 張兆娜
目的 討論并分析靜脈留置針對小兒的臨床應用護理措施與護理成果。方法 100例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兒臨床特征,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50例, 試驗組患兒治療時使用靜脈置針, 同時對術后進行科學的護理及仔細觀察;對照組患兒僅需基本護理和觀察, 搜尋臨床中使用靜脈留置針有益的方面以及存在的問題。結果 試驗組患兒不良反應幾率是18%, 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幾率是48%。靜脈留置針在搶救病重患兒、降低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結論 靜脈留置針操作簡單, 穿刺部位廣泛, 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大大的減輕反復穿刺的痛苦, 同時也降低了護理人員的時間, 特別是針對嬰幼兒群體來說。在臨床推廣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而且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都能接受這種方法。
靜脈留置針;小兒護理;應用
靜脈留置針又可以叫做管針, 作為頭皮針的更新替代產品, 操作過程簡單, 使用方便, 套管柔軟, 套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相對很長不易穿破血管, 不但可以避免多次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痛苦和恐懼, 同時也能減輕患兒家長因穿刺困難而產生的焦慮和心理壓力, 大大減少護士的工作, 加強并改變護理質量以及護理工作效率, 使護患關系變得融洽, 已作為一項嶄新的護理技術應用于臨床[1]。實際操作證實, 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技術是一項在推廣方面有很重要的意義的技術。靜脈留置針以其便于操作、保護血管、減輕多次穿刺給患兒導致的痛苦等優勢被應用于臨床, 其具備廣闊的前景,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問題, 如需要醫護人員熟練掌握其使用技巧并謹慎依照操作規范進行操作, 同時需要配合全方位仔細認真地護理。
1.1 一般資料 本文主要對2011年2~12月入住本院接受靜脈留置針的100例患兒進行研究。其中女50例, 男50例,其中6歲以上患兒14例, 3~5歲患兒32例, 1~3歲患兒23例,新生兒31例, 運用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 留置時間最短1 d,最長是7 d, 輸液過程中靜脈液路無阻礙, 狀況良好。
1.2 方法 100例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50例, 試驗組患兒治療時使用靜脈置針, 同時對術后進行科學的護理及觀察;對照組患兒僅需基本護理和觀察。對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選擇進針的科學位置、患病的時間等一般資料進行科學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對患兒進行治療時, 需對其各方面進行了解, 對于性格相對外向的患兒, 可以使用網套將患兒的頭部套住或四肢穿刺部位進行適當的包扎。臨床治療的患兒, 主觀意識相對較弱, 且不易被醫護人員控制, 對此, 醫護人員通常會選擇使用靜脈留置針科學治療的措施。
1.3 觀察指標 根據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狀況來展開比較。不良反應率=不良反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數據軟件進行科學的數據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試驗組患兒, 5例出現靜脈炎癥狀, 2例出現導管堵塞癥狀, 2例出現藥液滲出癥狀, 患兒不良反應幾率是18%。對照組患兒, 14例出現靜脈炎癥狀, 7例出現導管堵塞癥狀, 以及有3例藥液滲出癥狀, 患兒不良反應幾率是48%。對兩組患兒不良情況反應發生幾率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穿刺前對穿刺部位血管進行認真評估, 只要穿刺技術過硬, 操作嫻熟, 穿刺首次成功的可能性可達到98%以上。小兒靜脈輸液是搶救危重患兒的關鍵措施, 同時也是臨床給藥、輸血中相對主要的一種基本治療類型。作為臨床工作中的一項基本護理操作, 是醫學界中相對比較常見以及必要治療過程[2]。靜脈留置針可以減小由于治療不徹底, 再次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疼痛, 從根本上能夠保護血管, 減少血管再次損傷的可能性, 并且對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起到維持性的協助作用。為了能夠使患兒臨床靜脈留置針的護理質量得到提高, 使患兒治療效果明顯進步, 在治療的基本過程中, 減少患兒承受疼痛的時間, 在對患兒進行長期臨床護理工作中, 要給予患兒全面仔細地觀察治療。實際操作時按規范進行固定、封管, 對穿刺部位間斷進行消毒、檢查, 可以使留置時間達到7 d左右, 基本上可以完成1個治療定期循環的靜脈輸液任務, 降低、減輕患兒因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 得到患兒家屬的認可。
[1] 張永合,劉玉環.小兒應用靜脈留置針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河北職工醫學, 2007,24(4):44.
[2] 楊萍萍.關于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的臨床應用.醫學信息, 2013(2):318.
2014-04-14]
130011 一汽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