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群 馬素麗 王琪
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
張群群 馬素麗 王琪
目的 觀察高頻振蕩通氣對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65例在本院PICU治療的ARDS患兒, 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33例采用高頻振蕩通氣, 對照組32例采用常頻機械通氣, 觀察兩組的氧合指數、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結果 治療組在2、15、24 h不同時間點氧合指數(OI)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頻振蕩通氣臨床療效明顯、 安全, 值得推廣。
高頻振蕩通氣;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常頻機械通氣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小兒在休克、感染、創傷等病理刺激下引發的急性肺損傷, 病情進展迅速, 嚴重威脅患兒生命。機械通氣是其常用的治療手段, 與常頻機械通氣相比, 高頻振蕩通氣(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 作為一種新的機械通氣模式, 更利于改善氧合和減輕肺損傷的發展。近年來, 本科采用HFOV治療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獲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PICU接受治療的65例ARDS患兒, 均符合 2012年柏林會議制定的 ARDS診斷標準[1], 胸片呈III、IV級ARDS征象。其中男35例, 女30例;年齡3個月~9歲;感染性肺炎24例, 嚴重肺外傷19例, 敗血癥13例, 溺水9例。以上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33例, 對照組32例。兩組患兒的性別、體質量、胎齡、日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常規給予抗感染、維持血壓、血糖以及內環境支持等治療。
1.2.1 對照組 采用常頻機械通氣 (CMV)。參數設置吸氧濃度(FiO2):0.6~0.8; 吸氣峰壓(PIP):20~26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呼氣末正壓(PEEP):4~6 cm H2O;呼吸頻率(RR):40~60次/min。根據血氣分析及胸部X線調節呼吸機參數, 逐漸下調FiO2<0.4, RR<40次/min; PIP<16 cm H2O;PEEP< 2 cm H2O, 撤離呼吸機, 改為鼻塞持續正壓通氣(CPAP)。
1.2.2 治療組 采用HFOV治療。參數設置吸氧濃度(FiO2):0.8~1.0, MAP:15~30 cm H2O, 吸氣時間(Ti):35%, 呼吸頻率(RR):8~12 Hz, 振幅 3~6 級(Pose 30~60 cm H2O)。依據血氣調節參數, FiO2≤0.4, MAP≤ 8 cm H2O, 行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 撤機改為CPAP給氧。
1.3 觀察指標 患者分別記錄上機前(0 h)及上機后2、15、24 h血氣分析中PaO2、 PaCO2以及呼吸機參數FiO2和MAP,計算出氧合指數(OI): OI =MAP×FiO2×100/PaO2。觀察并比較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OI比較 兩組患者在2、15、24 h不同時間點中, OI逐步降低, 尤其治療組更加明顯,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平均通氣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點OI比較( x-±s)

表2 兩組患兒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x-±s, d)
2.3 并發癥比較 治療組發生并發癥9例, 占總數的27.3%, 其中肺部感染3例(9.1%), 顱內出血(IVH)3例(9.1%),慢性肺疾病(CLD)2例(6.1%), 氣胸1例(3.0%);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3例, 占總數的40.6%, 其中肺部感染5例(15.6%), IVH、CLD、晶狀體后纖維增生性眼病(ROP)、氣胸各2例(6.3%)。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ARDS是小兒機體遭受休克、創傷、敗血癥、窒息等各種病理刺激后發生的急性肺部炎癥反應, 其主要的病理變化就是急性肺泡及毛細血管損傷導致肺內分流量增加和肺順應性下降, 進行性呼吸困難和缺氧則是其主要臨床表現, 作為小兒較為常見的危重癥, 疾病進展迅速, 病死率很高[2]。機械通氣是ARDS的有效治療手段, 但是傳統的常頻機械通氣為有效改善肺血氧合情況, 需要維持較高的通氣壓力和氧濃度, 小兒肺發育不成熟, 容易產生氣壓傷, 出現肺泡受損炎性細胞浸潤、肺表面活性物質泄漏等, 同時還會并發ROP、CLD、氣漏以及其他慢性肺疾病等[3]。
HFOV通過高頻振蕩活塞或隔膜以一定頻率振蕩運動,通過低潮氣量、低呼吸壓力實現有效通氣, 并采用較高通氣頻率振蕩維持雙相壓力, 通氣頻率超過正常頻率4倍[4]。一方面, 迅速有效改善肺血氧合, 糾正低氧血癥;另一方面,由于減少了氣道容量和壓力的變化, 減少氣壓傷, 對肺表面活性物質影響較小, 預防肺損傷發生;另外, 提高了患兒自主呼吸頻率, 縮短機械通氣時間, 能減少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的發生[5]。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兒在2、15、24 h不同時間點的氧合指數OI逐步降低, 以治療組更加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HFOV能快速促進CO2排出, 迅速改善氧合及氣體交換。由于治療組患兒氧合指數改善快速明顯,隨之患兒的上機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 治療組肺部感染、IVH、CLD、ROP、氣胸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
總之, 高頻振蕩通氣治療ARDS, 能夠快速有效改善氧合,緩解缺氧, 療效明顯、并發癥少, 不僅限于作為常規機械通氣失敗的有效補救, 更應該成為ARDS機械通氣的首選模式在臨床推廣使用。
[1] Ferguson ND, Fan E, Camporota L, et al.The Berlin definition of ARDS:an expanded rationale, justification, and supplementary material.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10):1573-1582.
[2] 畢明遠, 黃莉.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江蘇醫藥, 2009( 3):266-268.
[3] 吳銀弟, 王丹.高頻振蕩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及原理.安徽醫藥, 2012(3):382-384.
[4] 朱玉芳, 唐紅平.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常規機械通氣無效的新生ARDS.醫學臨床研究, 2011, 28(1):100-102.
[5] 林興.高頻震蕩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應用.南方醫科大學, 2012:51.
2014-05-14]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院內科監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