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鋒
55例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觀察
王運鋒
目的 探討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 進一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方法 整理55例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5例患者中選擇性動脈照影確診16例, 內鏡檢查確診11例, MRI檢查確診10例, 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10例, CT確診8例。該病臨床表現差異性很大, 且無特異性, 早期診斷很難。結論 缺血性腸病誤診率高, 病死率高, 對于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須提高警惕,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十分必要。
缺血性腸病 ;臨床觀察
缺血性腸病是可發生于各年齡段, 尤其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90%;國內文獻報道性別間發病差異不大[1];因本病早期診斷困難, 病死率高達75%~92%。本院2008~2012年共收治缺血性腸病患者55例,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5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24例。年齡33~77歲。既往有動脈粥樣硬化17例, 高血壓病12例,心力衰竭10例, 腦梗死6例, 心肌梗死5例, 心房纖顫5例。
1.2 臨床表現 缺血性腸病盡管大多數癥狀、體征無特異性, 但還是有其特點。急性缺血為突發性腹部絞痛或持續性鈍痛, 持續>2 h, 尤其是癥狀與體征不相稱, 即應考慮本病。慢性缺血典型癥狀為餐后腹痛、畏食和體重減輕。本組病例47例有腹痛, 程度輕重不等, 定位不確切, 90%為臍周和下腹痛, 22例有惡心、嘔吐、腹瀉, 15例體重下降, 5例血便。
1.3 輔助檢查 血清酶學、內鏡、腹部CT、MRI、腸系膜血管彩色多普勒及腸系膜血管造影是缺血性腸病診斷的重要檢查。55例患者均有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和血沉增快;血清轉氨酶增高的30例, 占54.5%;D-二聚體升高者26例,占47.3%。彩色多普勒超聲陽性率44.5%, 腹部CT陽性率14.5%, 腸系膜血管造影陽性率29.1%, 腹部平片及鋇灌腸在疾病早期診斷有意義。
1.4 誤診情況 本組55例患者, 術前誤診39例, 誤診率70.9%。誤診疾病有功能性胃腸病20例、急性細菌性腸炎11例、潰炎性結腸炎11例、腸梗阻7例、腸結核5例 。
1.5 治療方法及預后 35例患者經外科治療, 其中9例老年人先行剖腹探查術。行腸系膜動脈血管重建術, 術中見腸系膜缺血26例, 占71%;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9例, 占28.8%;10例介入治療;10例內科藥物治療中心力衰竭3例,占30%, 心肌梗死5例, 占50%, 心房纖顫2例, 占20%, 予以肝素、鏈激酶、尿激酶、阿司匹林、潘生丁、罌粟堿等治療后好轉。
55例患者選擇性動脈照影確診16例, 內鏡檢查確診11例, MRI檢查確診10例, 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10例, CT確診8例。
缺血性腸病是一組因小腸、結腸血液供應不足導致的不同程度的局部組織壞死和一系列的癥狀的疾病, 可分為急性腸系膜缺血、慢性腸系膜缺血、及結腸缺血。凡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 如動脈粥樣硬化癥、高血壓病、心力衰竭、心房纖顫等疾病, 由于缺血性腸病臨床表現差異性很大, 且無特異性, 尤其是疾病的早期或輕癥病患者, 早期診斷比較困難誤診率高。誤診率高達90%以上[2]。本病重點需要與急性細菌新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相鑒別。誤診的主要原因有:①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均缺乏特異性, 腹痛性質和程度與其他急腹癥區別不顯著。②本病相對少見。③對活檢未進行動態觀察。④臨床醫師對本病認識不足, 警惕性不高。早期診斷要符合:①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 如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癥、心力衰竭和心房纖顫。②出現腹痛持續>2 h, 尤其是癥狀和體征不相稱, 即應考慮本病。明確診斷還需檢驗是否血便、外周血白細胞是否升高、腹痛、急腹癥加劇或休克體征出現, 必要時行血清酶學、內鏡、CT、MRI、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等檢查可明確診斷[3]。成功的治療依靠早期診斷和及時手術。手術方式有:①動脈栓子摘除術。②腸系膜動脈血管重建術。因此缺血性腸病臨床表現差異性大, 造成診斷困難, 誤診率高, 病死率高, 須加強臨床醫師的鑒別能力。
[1] 楊云生, 竇艷.缺血性腸病.臨床內科雜志, 2006, 23(8):509-511.
[2] 姚宏昌.缺血性腸病臨床研究的重要意義.天津醫藥, 2008, 36(4):308-310.
[3] 項平, 季大年, 周望.缺血性結腸炎 70 例內鏡及臨床特點.中國消化內鏡, 2008, 2(1):1-3.
2014-04-11]
110042 沈陽市大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