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有效、安全的輸血是搶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1],而準確的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是實現輸血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基礎條件[2]。隨著微柱凝膠技術(MGT)研制成功并進至國內實驗室以來, 該方法已逐步發展為交叉配血新的試驗方法。本院在交叉配血中分別采用凝聚胺法與MGT, 其中MGT效果更加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2月因病在本院行輸血治療的2964例患者, 其中男1613例, 女1351例, 年齡9~83歲, 平均年齡(53.8±4.6)歲。
1.2 方法 分別利用凝聚胺法與MGT展開交叉配血試驗,凝聚胺法根據試劑盒說明書展開操作, 微柱凝膠技術操作方法在交叉配血試驗中, 各被檢者分別有2個微柱, 通過定量加樣器將患者血漿25 μl和1%獻血者紅細胞50 μl加入微柱主側孔柱中, 將獻血者血漿25 μl和1%患者紅細胞50 μl加入次側孔柱中, 于專用孵育器中(37℃下)展開15 min孵育,之后將其放入專用卡式離心機中展開10 min離心并判讀結果。離心后紅細胞在微柱中間或上方沉積為陽性, 離心后紅細胞沉積在微柱底層為陰性。當凝聚胺法與MGT發現配血陽性和可疑標本后, 交叉展開復查, 同時經間接抗球蛋白法鑒別, 對陽性標本展開抗體篩選、鑒定。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0.05時,二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利用MGT時嚴格根據試驗操作規程, 將標本差錯、假陽性與技術失誤排除后共檢出配血不合者72例, 包括主側不合9例, 次側不合49例, 主次側均不合14例。對于這72例配血不合者展開重復性試驗, 結果仍一致。凝聚胺法檢出配血不合者53例, 漏檢19例, 兩種方法檢出配血不合者例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2964例血液樣本采用凝聚胺法與MGT交叉配血檢驗結果(n)
在交叉配血中要求所用檢測方法可將具有臨床意義的所有抗體成功檢出, 從而為輸血安全型提供保證, 而抗人球蛋白法和凝聚胺法是我國目前最常采用的可將IgG與IgM抗體同時檢出的交叉配血方法[3], 臨床實踐證實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抗人球蛋白法是現階段不規則抗體經典測定方法, 具有較高準確性[4], 然而操作方法復雜, 對于臨床配血相應要求無法有效適應。凝聚胺法會受到肝素、冷凝集等因素影響,操作人員在判斷結果時需具備一定經驗, 靈敏度較低, 同時對操作者技術要求也較高, 這就導致判斷結果時具有一定不確定性, 在一些時候還需借助于抗人球蛋白法確認結果。
MGT是在上世紀80年代發展而來的可標準化操作的檢測方法, 是由免疫學抗原抗體反應和生物化學凝膠過濾技術結合而成, 可通過對凝膠濃度加以調節, 對凝膠間隙大小進行控制, 促使其間隙只能通過游離紅細胞, 致使聚集紅細胞與游離紅細胞充分分離。如果離心后紅細胞在凝膠管中間或上部聚集, 說明其已凝聚, 檢測結果為陽性, 若其只出現在凝膠管底部, 則說明其未出現凝集凝聚, 檢測結果為陰性。在本次研究中, 分別利用凝聚胺法與微柱凝膠技術展開交叉配血試驗, 結果顯示MGT檢出配血不合者72例, 凝聚胺法檢出配血不合者53例, 漏檢19例, MGT檢出配血不合者例數顯著高于凝聚胺法, 說明MGT檢測靈敏度更高。通過本次研究, 筆者對在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與MGT二者的優勢加以總結:①MGT具有較高靈敏度, 所測結果更加準確。已有臨床研究揭示, 在交叉配血中, 相較于凝聚胺法, MGT靈敏度要高出1~5個滴度, 而與傳統的試管法相比, MGT靈敏度要高2~7個滴度。在本次研究中MGT發現72例陽性, 但凝聚胺法只檢出53例, 這與上述觀點一致。②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中易出現漏檢現象, 但其假陽性相對較少;MGT需要標本抗凝, 在對紅細胞懸液進行制備時, 如果存在小凝塊,則容易導致假陽性出現;或者在利用血漿標本展開試驗前,如果離心時間不足或沒有離心, 則標本中所含纖維蛋白可導致血細胞出現假凝集。③MGT檢測結果穩定, 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 同時操作技術簡便, 更容易被檢驗醫師掌握。在本次研究中利用MGT檢出配血不合標本后, 行重復試驗所得檢測結果仍保持一致, 說明該檢測方法穩定性及可重復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 在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膠技術操作簡便, 對不合格配血有較高敏感度, 可為輸血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孫利.凝聚胺法與微柱凝膠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應用比較.實用醫學雜志, 2008, 24(6):1035.
[2]華敏玉, 郭永芳, 姜楗, 等.170例臨床交叉配血困難原因分析.臨床檢驗雜志, 2008, 26(2):160.
[3]張和平, 林國躍, 杜曉璐, 等.肝素對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擾與處理.實用醫學雜志, 2010, 26(2):171.
[4]周建月, 韋喜敢, 梁春峰, 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血結果分析.重慶醫學, 2011, 40(34):3503-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