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 張遠勝 鄭紹平
急性腦血管病是危害全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 又稱“腦中風”, 在我國急性腦卒中已成為第一位死因。臨床上好發于中老年人, 且發病急、病情重, 具有很高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本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共收治急性腦卒中患者435例, 現就其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以探討腦卒中的發病規律, 提高腦卒中的防治水平。
435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均為住院患者, 經頭顱CT檢查確診, 包括急性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發病時間<72 h, 入院時對患者進行生活飲食習慣、職業、血壓、血脂、病史、家庭史等多方面情況的調查(主要由患者及其家屬提供)。
①性別:調查病例中男性293例, 女性142例, 男女之比為2.06:1, 男性明顯高于女性, P<0.01, 男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②年齡:其中<40歲11例(2.53%), 40~49歲52例(11.95%), 50~59歲117例(26.90%), 60~69歲153例(35.17%),>70歲102例(23.45%);③病變性質:腦出血118例(27.12%),蛛網膜下腔出血21例(4.83%), 腦梗死279例(64.14%), 其中:腔隙性腦梗死116例(24.37%), 混合性中風17例(3.91%);④既往史與個人史:吸煙史143例(32.87%), 長期飲酒史69例(15.86%), 高血壓病史216例(49.66%), 心臟病史21例(4.83%),糖尿病史28例(6.44%);⑤伴發疾病情況:合并高血壓者247例(56.78%), 合并高血糖者62例(14.25%), 合并高脂血癥者129例(29.66%), 合并心律失常者32例(7.36%);⑥發病誘因:無誘因199例(45.75%), 睡眠79例(18.16%), 情緒波動78例(17.93%), 體力活動36例(8.27%), 飲酒15例(3.45%),排便用力6例(1.38%), 其他22例(5.06%)。
3.1 腦卒中發病與年齡性別密切相關 本組資料顯示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2.06:1, 說明男性比女性的發病率明顯要高, 這與有關文獻報道[1]基本相符;年齡方面, 50歲以上, 腦卒中發病率即明顯增高, 而以60~70歲為最多,但考慮到70歲以上發生腦卒中的患者有些人可能在家治療,故70歲以上的發病率可能比實際要高。
3.2 腦梗死的發病率提高、腔隙性腦梗死比例增大 本組患者中梗死與腦出血的比例為2.01:1, 與文獻報道差距較大[2];而在所有腦梗死患者中, 腔隙性腦梗死所占比例為41.58%,在全部患者中占24.37%, 可見目前腦卒中的發生有輕型化的趨勢, 這可能與檢診手段的提高, 以及人群預防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有關。
3.3 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WHO 2008年協作材料中指出, 腦血管病例有高血壓病史者占1/2。從統計結果中病變性質和既往史與個人史可知, 急性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依次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 而高血壓又是各種類型腦卒中首選最強因素, 同時, 長期吸煙、飲酒也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生率。在主要誘因中以睡眠狀態和情緒波動時發病較多, 但更多的卻是在無明顯誘因下起病, 且缺血性腦卒中傾向于凌晨睡眠時發生, 而出血性腦卒中多是在活動中或是情緒波動時發病。
3.4 腦卒中的預防 腦卒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 而要想切實有效地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就需要大力宣傳, 加強全民防病意識。據國內外多項研究證明, 對腦卒中危險因素進行干預, 合理服用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藥物, 樹立健康意識, 杜絕不良生活習慣, 合理膳食, 采用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可以使腦卒中的發病率下降[3,4], 發病年齡推遲。因此, 在臨床工作中, 作者也認為, 對于腦卒中的預防, 凡年屆45歲以上, 平時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臟病病史、身體肥胖、長期吸煙飲酒者, 應提高警惕。應有效地治療控制上述疾病, 避免情緒波動及劇烈運動, 要戒煙酒, 治療習慣性便秘, 保持心情舒暢, 合理飲食, 若能如此定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1]謝淑萍, 趙立杰.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和發病年齡等相關因素分析.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08, 21(3):135.
[2]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08, 620.
[3]李世焯.七城市腦卒中危險因素干預實驗方法與基本設想.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2, 2(1):54.
[4]Ralph L S, Robert G, Bemadette B A, et al.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ischemic stroke risk the northem manhattan stroke study.Stroke, 2008, 29(4):380.